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论文2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1工程实施与产业建设相结合情况
1.1发挥区位优势,壮大核桃产业楚雄市是云南核桃主产区之一。2002~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山区9个乡(镇)和坝区部分乡镇的山坝结合部共发展核桃种植2026.0hm2,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核桃经济林由1984年的3592hm2增加到现在的38666.7hm2,核桃年产量超过5000t,产值1亿元以上,现已成为楚雄市继粮烟之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
1.2加强工业原料林建设,带动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楚雄市发展以桉树、黑荆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共实施桉树×黑荆混交种植2462.7hm2。种植的桉树、黑荆树3~5a后不仅可为州内楚雄、双柏、牟定的3户中纤板厂提供生产原料,又可为林农采烤桉叶油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为林产工业的崛起打下基础。
1.3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楚雄州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共发展桑树种植近2000hm2,如姚安、大姚、南华、楚雄等县(市)种植的桑树长势较好,种植当年便可采叶养蚕,群众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楚雄市部分乡(镇)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蚕桑种植,如永安镇、吕合镇、东瓜镇等农户在部分退耕地中单一种植桑树;中山、八角、富民等镇农户在退耕地中套种桑树,将核桃与桑树混交,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4培强优质鲜果产业,拉动森林旅游业发展为培强做大经济林果产业,楚雄市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种植杨梅、优质梨、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果,取得了初步效益。如紫溪镇抓住紫溪山生态旅游的优势,发展速生的经济、生态兼用树种樱桃,既达到了退耕还林目的,又为部分农户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拉动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2.1资源种类单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楚雄市2002~2007年共发展核桃2026.0hm2,桉+黑荆混交2462.7hm2,其它树种1378.0hm2。另外,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规划2008~2015年后续产业种植业将发展核桃33333.3hm2(表3)。但从表1、表3可见:楚雄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涉及了15个乡(镇),24110户农户,2347个造林小班。不仅后续产业建设中选用的资源种类和产业类型单一,而且林地管护涉及面广,参与农户多,集中连片地少,95%以上的退耕地都是实行户退户管,管护质量参差不齐,后续产业建设难形成规模效应。
2.2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亟待健全楚雄市现有涉林产品加工、经营、流通企业87家,虽已初步形成了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以野生食用菌为主的非木质林产业、以桉树和松香为主的林产化工产业、木材综合利用和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据2012年统计,特色经济林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1∶28∶1;非木质林业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5∶53∶2;林产化工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81.8∶0.2;木材综合利用产业中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8.7∶40.9∶0.4。可见,林产品及林副产品的配套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
2.3管护监督措施不力,后续产业政策滞后国家政策规定退耕还林的政策补助年限为生态林补助16a,经济林补助10a。国家补助期满后,地方政府将成为管护的主力。楚雄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部分退耕农户思想反复,重造轻管;退耕地还林后的后续产业建设质量在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后期管理跟不上,牲畜放养残踏退耕地现象尚未完全杜绝;成活苗木部分生长不良;在规划设计中有的造林模式选择不当,一些造林树种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立地条件,成活率、保存率低等问题。
2.4缺少龙头加工企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楚雄市虽有涉林产品加工、经营、流通企业87家,但现有林业企业少、小、散、弱,林产品及林副产品的精深加工跟不上,多数企业以收售原产品和原料为主。同时,退耕还林大部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户对现代林业技术的应用和市场信息的吸纳有限。退耕农户在后续产业发展中缺乏有力的产业和科技支撑,也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开拓能力弱,收入不稳定,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瓶颈。
2.5农户自筹资金困难,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楚雄市既属于滇中生态脆弱地区,也属造林困难地区,每退1hm2耕地,需造林资金在2250~4500元左右。国家对退耕地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种苗费补助为750元/hm2,除国家补助外,大部分资金还需靠农户自筹。楚雄市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域主要是边远、贫困山区,群众自筹资金的难度很大。由于资金不足,不少的退耕还林地没施过肥,营造经济林的多数不修剪,不治虫。据2012年统计调查,7个坝区乡(镇)10895户农户退耕地不能或预期不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有1609户;8个山区乡镇13215户农户的退耕地不能或预期不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有3595户。农户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着后续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根本保障。为能切实有效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目标,必须立足现有林业资源,突出区域特色,围绕主导树种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优势。
3.1重视适地适树,优化造林模式
3.1.1树种选择楚雄市在退耕地造林树种选择上种类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15个乡(镇)的地理、气候、资源、市场等优势。在遵循适地适树、效益最佳、市场导向的原则下,可根据各乡(镇)现有产业优势和自然条件,选择云南松、旱冬瓜、板栗、花椒等乡土树种及部分在当地引种后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市场前景好的赤桉、史密斯桉、杨梅等速生、丰产、优质树种。另外,还可引导农户选择紫花苜蓿、黑麦草、金银花、板蓝根、金雀花、魔芋等植物在退耕地中进行“林草、林药、林菜”种植,通过以耕代抚促进抚育管护,并增加后续产业资源种类。
3.1.2造林模式借鉴省内、外发展后续产业的经验,结合楚雄市实际,建议根据各乡(镇)现有后续产业资源优势,本着集中连片、规模生产的原则,从以下造林模式中选择优化造林模式。1)林草结合模式采用板栗+牧草、核桃+牧草模式,可解决目前林种、树种单一、经济林比例偏高的问题,使长期、中期、短期效益结合,社会、生态效益并举。2)林药结合模式根据退耕地的立地条件,在树木未成林郁闭之前,在云南松、核桃、板栗等林下种植板蓝根、金银花、灯盏花等中草药。采取这种林药经济复合模式,以培育用材林和经济林为主,短期种植药材为辅,促进用材林和经济林的前期生长,增加退耕户的经济收入。3)林菌结合模式对于部分水源充足,地势比较低洼,湿度较大的退耕地,可指导退耕户在林下种植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不仅充分利用了林间空隙,同时食用菌种植收益可弥补生态林前期没有经济效益的不足。4)林菜结合模式生态经济林核桃、板栗、樱桃等种植株行距大,可采取林菜结合模式,在林间套种金雀花、芦笋、蕨菜等多年生、根系发达、固土效果好的森林蔬菜,既能提高造林前期的水土保持效果,又能带动农户管护的积极性。
3.2扩大规模经营,合理区域布局要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有效解决其长远生计,楚雄市后续产业建设在省、州、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植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干果经济林及非木质林产业,在坝区乡(镇)主要发展林产化工产业和蚕桑产业,稳定经济林面积,控产提质、调整品种结构。特色经济林应以发展核桃为主,板栗、花椒、茶树、桑树、优质梨、杨梅、樱桃为补充;林产化工产业通过加快桉树、黑荆树为主的速生林基地建设,使防护林和以云南松为主的用材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兼顾以牛肝菌、松茸等野生食用菌,滇龙胆、板蓝根、桔梗等林药,金雀花、芦笋、菜蕨、魔芋等林菜为主的林下种植,加强非木质林产业发展;以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建设为契机,开发山区生态旅游景区及坝区观光果园建设。
3.3强化政府调控,积极筹措资金在资金筹措方面,不仅要合理用好国家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专项投入资金,还要加大地方配套、项目受益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的投入。同时还要与扶贫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支持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4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是带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扶持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确立“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业主”等生产经营模式。以龙头带动的形式,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搞好林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创立名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3.5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各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需加大检查、督促和指导力度,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安排相应工作经费,深入实地开展专题调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专题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检查验收、及时兑现政策,落实退耕农户的责任和权益,充分利用政策兑现机制,把政策兑现与管护责任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和巩固成果的目标任务逐乡、逐村、逐户落实到位。
3.6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在实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组织开展好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全面、准确、深入地将国务院和省、州、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政策内容、配套措施,以及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的期限、方式、标准和退耕农户的责任等,宣传到基层、贯彻到农户。同时,还要广泛宣传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在加快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退耕农户正确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
作者:李树华董文渊普荣张凤成单位:楚雄农业学校西南林业大学楚雄市林业局
第二篇
1退耕还林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
以往的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配套设施的辅助,比如水利设施、道路桥梁设施和收割机械等。这些配套设施大多使用年限较长,损坏和失修现象严重,不能很好地促进粮食的高产。在退耕还林后,经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相应的生产设施也需要得到完善。在经过重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利用新型农业结构带来的经济收益,对原有的生产设施进行整修。充分利用当地风力和水力资源优势和国家补贴,完善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据统计,绿春县全县耕地面积6.23hm2,粮食播种面积3.06hm2,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5771.07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5hm2。农田实灌面积8000hm2,旱涝保收面积1.90hm2,节水灌溉面积0.35hm2。绿春县主要供水水源有中型水库1座(黄连山水库),小(一)型水库3座(潘家东山水库、曼洛水库、鲁珠坝水库),小(二)水库2座(戈奎一级水库、牛波水库),水库总库容1892万m3,年可供农业灌溉用水量为2932万m3,灌溉面积达0.51hm2。小坝塘5座,坝塘有效库容40万m3;建成灌溉渠道7876件,其中已三面光防渗56件,三面光长度435.3km,其中0.3m3/秒以上13件(127.66km)。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也使得当地农业的抗旱防涝能力加强,很好地解决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造成的产能不足问题,也给其它退耕还林的区域提供了成功案例。
2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
2.1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和景观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退耕还林后的林业物种种植,给这些农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林树种的增加和新型农业生产结构带来的效益,当地可以结合循环再生、加工量产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更加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利用地缘优势要积极推广各类沼气菜、沼气鱼和沼气药材等沼气类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合理利用了废弃资源,又增加了产业种类,使整个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完善。
2.2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旅游是近些年推出的特色旅游产业,它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将农业发展成人们修身养性、娱乐田园的生态景区。这是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一个顶峰,它摆脱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需要依赖配套的发展设施,不仅充分继承了旅游业的优势,做到无风险,无后续投资的特点,而且提高了当地的收入。这种模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摆脱了以往农业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魔咒。依靠本县深厚的哈尼历史文化和哈尼梯田文化逐步开发了“农家乐”等一系列退耕还林区域的旅游业,大大提高了当地旅游的品味和档次。
3结语
自我国提出退耕还林这项政策10多年来,生态环境和农民收入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但退耕还林这项政策还存在一个后续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地理、人文、农业结构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作者:白雪单位:绿春县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