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许多地方普通高校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相应的,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此,项目组根据教育部对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背景、特点、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等,提出“项目经理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转型发展中可行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方向。该研究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及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土地资源管理;项目经理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局面,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日益加快。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并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我国新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等较为缺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较好解决。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推动这些高校积极将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具有较强就业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上来,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需要重塑,能否找准新的定位,对专业转型乃至整个学校的转型是否成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专业,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尽管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兴起。从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来看,该专业的整体就业率尽管较高,但对口就业率不高,这表明我国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问题[1]。基于此,在向应用型转变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只有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才能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取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内涵,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定位,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设立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后曾停办过一段时间,直到1979年后,许多高校又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2]。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原来的“土地管理”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成了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截至2018年,全国有9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年培养的本科层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近5000人[3]。由于发展背景及学缘背景不同,我国各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点各有不同。整体上,按发展背景的不同,我国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致可分为农林类背景、测绘类背景、财经类背景、师范类背景、综合类背景等。农林类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在地理学和土壤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在资源生态、耕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特色较为突出;测绘类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测量学的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在土地调查、土地信息化方面更具特色;财经类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发展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学科为依托,偏重于土地资产、土地行政等的管理手段和土地制度的教学与研究,整体上在土地资源管理宏观政策制定研究方面更具特色;师范类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依托地理学科,偏重于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的研究,在城乡规划和土地区位利用方面更具特色;综合类背景的大学,多是教育部和各省市重点建设的大学,这些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科整合能力均较强,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偏重于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发展基础、发展背景的不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具有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生态等多个领域,同时涉及土壤学、地理学、地质学、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测绘学、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人文学、信息化科学等多个学科。这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为一个“宽口径”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多且杂”。这样的发展历史和背景,使得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中,既面临机遇,更面临挑战。
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个发展背景、多个依托特色,以及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学科特点和性质,使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满足了多个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尽管不同的发展背景和依托优势,使得很多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看起来各具特色,但这些特色的竞争力并不强。这是因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与其所依托的优势学科相比,实际上都处于劣势。如农林类背景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特色和优势是耕地开发利用,其依托的优势学科是土壤学。但在耕地开发利用方面,农林类背景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会比土壤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同样,测绘类背景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土地调查、土地信息化方面不会比测量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而财经类背景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在土地资产、不动产估价等土地经济学领域,也不会比经济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师范类背景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在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方面不会比地理学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整体上,尽管不同的发展背景、不同的学缘背景,使得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看起来“各具特色”,但这种特色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多领域、多学科,所以其课程体系也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围绕土地利用,以模块化来划分的话,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土地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土地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地籍管理及其他宏观管理),不动产估价技术,土地分等定级技术,土地整治技术(涉及水利学、土壤学、土木工程、农学、林学、地质学、地质地貌学等多种学科技术),土地规划技术,土地保护技术(涉及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技术)及法学等。这么多的应用技术,要让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每种技术都掌握得很好,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实际的培养结果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懂得多,但都不精。这也导致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虽然因学习涉及的面广而容易就业,但在很多就业领域并不具备竞争优势。诚然,这是很多交叉边缘学科的一个共性问题,并且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来说,学科交叉可能更有利于创新,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在技术竞争上如果不具备优势,无论是对专业还是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三、“项目经理型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介绍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4]这里的高级专门人才既包含了研究型人才,也包含了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一大特点是所学要与专业所在“行业一线”紧密结合。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应在原来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所在行业的自身特点及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深化。不同于其他行业,我国土地资源管理行业受国家直接管控较多且较严格。在目前的土地制度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涉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方面。其中,政策制定主要是土地资源管理研究型人才关注的重点,而政策执行则主要通过项目来运作实现。举例来说,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主要通过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占补平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土地规划相关政策,主要通过建设用地预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规划、设施农用地备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土地用地方面的政策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征地区片地价调整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主要通过土地供应(出让、划拨等),土地收回、收购,基准地价调整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地籍管理方面的政策则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农村宅基地确权、国土调查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土地产权方面的政策则主要通过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化调查登记、不动产登记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方面的政策则主要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土地分等定级、年度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等项目的实施来实现。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应用到较多学科领域的科学技术,因此,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落实上。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土地资源是一种最基础的资源,是其他很多资源的载体,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种种管理活动都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而土地项目的高质量实施,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保障,更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高效的运作方式等。因此,结合我国未来改革的需要,以及土地政策落实项目化的趋势,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最需要的就是会技术、懂管理、善协调的基层技术型管理人才,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项目经理(ProjectManager),从职业特点上看,属于企业建立的项目执行机制中的核心岗位,其对项目能否全面、高效、成功地执行负有核心责任。优秀的项目经理不仅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更有该项目所要求的相关技术经验或知识。从这一角度看,项目经理型人才非常契合我国未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如马丽丽、徐保根等研究发现,在土地整治项目中,项目经理是核心,对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项目经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土地整治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5]。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是成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优秀的项目经理。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把项目高质量、高效率落地的执行力,更要有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通过项目推动来落实政策的创新力。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光是要培养技术能力,更要培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本质仍然是复合高级应用型人才。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具体,就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优秀的项目经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更加明了、更具特点,就是具备将政策转变为项目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施的执行能力。相比传统的强调多个领域交叉又面面俱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说,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再强调在土地资源管理各个技术领域做到“样样精通”,而是强调对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各种技术的组织和整合能力,这在实际人才培养中不仅更现实,也更能真正凸显人才优势;同时,也更强调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整体意识、授权能力、号召力、影响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强化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竞争力和优势。此外,项目经理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还会使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可操作性,可以按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反馈优化”的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综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特点是:很多政策、规定、意见、技术标准等需要深入研究制定,政策的落实需要转化为项目来推动,政策的效果需要项目的实施来保障或反馈。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政策、规定、意见、技术标准等的研究制定,需要的是研究型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因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多应由科研实力、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承担;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政策的落实、土地项目的实施,需要的更多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应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承担。同时,相比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具特色和优势。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将项目经理型人才作为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特色是合适的、可行的。
四、结语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大部分活动的运行都存在着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实的机制,而土地资源管理又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多领域、多学科交叉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将项目经理型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可行的、合适的,其更能实现和凸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优势。当然,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前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经理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研究,以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李会杰 李艳 刘玉红 孙敬克 单位: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