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探析范文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探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探析

摘要:

土地流转制度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延续和发展,1984年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打开这一政策口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逐渐兴起并合法化。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农民自身的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农户是最主要的受益主体,这一政策对其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政府、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农民作为其中的弱者,其利益往往受到损害,尽管国家意识到种种漏洞之后采取了多种补救措施,但农民权益损害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这一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利益;维护

在我国,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的所有者属于国家和集体。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土地可以根据农民自身的意愿进行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等,土地流转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由隐蔽到公开、由非法到合法的过程。2003年3月1日,《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对土地流转进行了原则上的约束,为土地流转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这标志着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中国各地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不同的土地流转制度,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农民、农村、农业的更好发展。

一、农村土地流转之于农民的意义

1.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民自身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是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张义珍,1998)。土地流转制度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通过租赁其他农户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第二、三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耕地经营收入甚微的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转租、入股,加入到城市发展的行列,实现收入的增加、眼界的开阔等更高层次的自我发展;同时也可以实现农民、务工人员双重身份、双重收入来源。总之,妥善利用土地流转这一政策,能够有效加快农民的自身发展。

2.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总体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生产规模扩大,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领域中,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土地流转下的土地集中耕作,弥补了土地分散经营耕作难、灌溉难等缺陷,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低成本投入,高标准产出,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农业总体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的建设发展。当前,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还比较大,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中,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农村的人口得到了更加妥善的安置,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此外,农村自治组织中,农村政府、村委会都高度重视对于土地流转的推行,从而加强了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政府根据农村的不同发展状况形成了制度创新,从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不仅有利于当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总之,在土地流转新视域下,三农问题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最终的受益主体是农民。

二、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权益的困境

在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根本是土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关系紧密相连。国家角色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者、国家粮食安全的维护者、农民权益的维护者以及土地征用者等方面;集体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发包权、土地调整权与管理权等;相比之下,农民的权益维护相对薄弱,最易受到外来的损坏。

1.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作用结果下,农民的自主性困境。国家是农民权益的最大维护者,但是,由于政府是国家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例如,政府为了城市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而动用农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强制性的命令执行,事先未做到与农民洽谈;其次,政府的部分官员出于个人私利,违背相关制度安排,打着各种利国利民的幌子征用农民的土地,或者占为己有,或者通过土地买卖获取暴利,典型的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这样一来,农民的自主性遭到破坏;此外,有些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加之政府部门的曲解,对农民自主性更是一种致命的破坏,农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失。集体是土地的所有者,在农村,集体身份的主要体现是村委会。村委会是一个介于国家权力与政府行政权力之间的具有准行政特征的组织。因此,村委会在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时所承担的政治经济责任都较小,有些人往往钻其责任的空子,做有损农民权益的事情而不受惩罚。所以,农民作为权利薄弱一方,往往被迫进行土地流转,从而权益受到损害。

2.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农民的信息困境。目前,农村关于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传递还不够及时、不够准确,如有些农民得知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全通过小道途径,致使人们的信息往往具有滞后性,接受虚假信息传递后受挫;此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程序问题,农民没有正确的途径获得,也没有相关人员的协助,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农民没有较强的权利意识,从而这种盲目性与被动性的土地流转,带来的并非是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反而会受到欺骗与权利损害。这种种农民权益的困境都与当下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农村中有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专门机构、部门。所以这种客观方面的不利影响原因势必应得到解决。

3.土地流转结束后,农民的社会保障困境。土地流转作为一种新的土地政策正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或即将参与到其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同城市差距还很大,所以,农村土地流转结束后,农民的安置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依旧堪忧,政府对农民的安抚能力有限。也正因如此,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不接受进行土地流转,对这部分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土地流转这一制度的施行本身就是对农民权益的一种损害,这个问题也阻碍着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进行。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进一步推行,新的困境仍在不断出现,所以旧的难题不了断,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就难以进行。国家政府、社会力量、农民个人都应该为土地流转的困境出谋献策。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维护

就农村土地流转来说,土地流转必须使得农民从中真正受益,土地流转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否则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1.建立有效的政府权力约束机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如何遏制地方政府的权力冲动,使其在法定的范围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与承担应有的责任。首先,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制约政府的行政职权,即“以法律制约权力”,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其次,规范地方政府的权力过程,即“以程序制约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都是政府权力实施的监督者;此外,权力结构的模糊不清使得农村土地处于所有权主体虚置、使用权不完全的状态,因此要明确权力结构,即“以权力制约权力”,真正发挥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动性,自觉自愿流转。

2.建立完善专门的土地流转机构。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长期处于博弈的状态,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相关信息往往不对称,农民在土地流转合同制定中缺少维权意识,农民的土地流转自主性往往受到破坏……这就要求有一个专门负责农村土地流转的机构,为土地流转提供中介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精确的信息,为农民利益最大化提供支持与帮助。目前与社会主义特色相适应的农民组织并没有有效地建立,土地流转则为这种组织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土地流转专门机构的建立,无疑将会为农民权益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会因此调动农民对于土地流转政策的信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顺利实施。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后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还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民生问题作为当务之急的大事来解决,打破城乡发展的桎梏。例如: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建立完备的医疗、保险、教育、养老等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步伐,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等等。

四、结语

总之,要提高农村的进步发展,要增强农民的与时俱进,要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要减轻农民对于土地的过分依赖,要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综上所述,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一刻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就一刻得不到顺利推行,只有实现农民权益最大化,才能展望土地流转政策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张勤云,江辉.浅析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的保护[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423-425.

[2]陆道平,钟伟军.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与农民互动机制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庞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权益维护[J].红河学院学报,2015,13(6).

[4]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余艳锋,周开洪,周海波.农村土地流转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综述及趋势分析[J].乡镇经济,2005(8).

作者:刘彦平 郝丽丽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