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展望范文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展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内容进行整理,从理论基础、度量指标的选择以及改善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探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结合环境特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促进承载力稳定提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体系。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量化方法;研究趋势

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1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在研究承载能力的过程中,要考虑全面因素,针对地方的生态特征与人口数量来进行,这样所得出有关于水资源的数据结果才更具有可靠性。研究所能开展的理论性基础包括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自然界平衡的维持作用等方面。不同区域范围所开展的研究也会遵从不同理论依据,同时水资源承载力也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有规划性的开展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研究,对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1)水量指标。有关于水量的计算分析,可以参照初期水文勘探数据来进行,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判断过程,将范围确定在可利用水的资源量,并记录结果。2)人口指标。人口度量的要以最大基础为计算量,即水资源能够连续供给的人口基数。3)社会综合类指标。最后这项综合指标需要结合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考虑水资源对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影响力。可以借助现有资料来完成,个别数据信息也可以通过调查得到。上述三种度量指标在研究期间要结合环境特征进行选择,每一种质变所对应的计算体系也不相同。最常用的是综合计算方法,仅仅通过单一的指标便能够完成计算任务,所得到的结果也具有说服力。多目标分析法恰恰相反,需要结合全部有效指标来进行,但分析得到的结果也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1.3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研究。1)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城市供水系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城市化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开展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能够明确引发缺水问题的原因,在地方发展过程中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因此这一研究项目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2)特定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对水资源保护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干旱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开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开展过程中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根据地方实际环境选择计算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总的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还很不够,还需进一步加强。

1.4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承载负荷或负荷期望值间的矛盾,其最终研究阶段必然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途径与措施的研究。贾嵘等把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策略为3点:1)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变,增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水、污水处理的投入,即所谓的“硬办法”,属于外延式发展方式;2)改变经济及产业结构,但投入不变,即“软办法”,属于内涵式发展方式;3)既改变经济及产业结构,又增加投入,即所谓的“软硬兼施”的方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综合。姚治君等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与措施归结为:加大节点(水资源量、取水量、利用量、合理利用量)的内涵和减少流程(开发过程、传输过程和合理利用过程)中的损失;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季松(2002年)强调从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建立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的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方面提高水资源承载与水环境的承载力。可见,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措施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依靠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二是依靠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相应的经济调整政策。

2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拓展与展望

2.1枯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内涵,在不同时段水资源的量、质及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相同,因而不同时段,水资源承载力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而一般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以全年的水资源量为标准,由于枯季水资源的不足而不能充分反映出一个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具体情况。因此,梁虹结合喀斯特地区的枯水径流规律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的枯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以枯水资源承载力为底限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2.2水资源同其他资源空间配置的共同承载力。由于地域分异和空间格局的不同,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状况对水资源承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与水资源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包括上、中、下游的城市、人口与产业合理布局等;同时,加强水资源同生态系统各因子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将其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不仅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也是水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的需要,也必将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这是当前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极具潜力的一个研究领域。如以区域资源、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区域承载力和绿洲承载力的研究都是很好的方向。

2.3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引入生态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水量,但目前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缺乏统一的概念和理论,其计算基本停留在定性分析与宏观定量分析阶段,其资料多源于野外宏观数据或历史数据,缺乏直接的试验研究资料,未能从生态水文机制上揭示生态环境需水规律,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特别是用于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及进行生态恢复的生态用水量研究,同时还要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产品交换导致的水资源调出调入量,如虚拟水的研究。

2.4由静态分析向动态模拟化方向发展。早期的水承载力研究主要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估算一定时期内的水资源量的人口承载力上限值,计算简单易行。但水资源承载力受人类活动的变化及其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和相关生态环境演变而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静态研究方法无法反映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动情况。建立一套能刻画问题本质、技术上可行、科学上有依据,而且能反映承载力问题多元性、非线性、动态性、多重回馈等特征的模型实现水资源承载力的估算与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将成为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它是涉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复杂巨系统。参考了许多相关文献,考虑了一些研究内容,实际应用和出现的趋势等方面的多样性。但仍有许多方面没有论及或只是简单提及,希望本文能够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一些总结,为其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蒋春林.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5(12):124.

[2]周刚.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趋势[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1):185.

[3]康艳,宋松柏.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的变权灰色关联模型[J].节水灌溉,2014(3):96.

作者:庞悦伟 单位:密山市水政水资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