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浮游动物生态修复理论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结果与分析
1.1浮游动物种类的变化从2013年9月到2014年2月,在整个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浮游动物42种,其中轮虫19种(属),枝角类8种(属),桡足类4种(属)(见表1)。根据表1,可以看出试验实施前(2013年9月):原生动物有6种,占30%;轮虫有10种,占50%;枝角类1种,占5%;桡足类3种,占15%。试验后期(2014年2月):原生动物有3种,占18.7%;轮虫7种,占43.7%;枝角类有5种,占31.3%;桡足类1种,占6.3%。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种类下降,枝角类种类上升。
1.2浮游动物数量的变化试验实施后,浮游动物不但在种类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表2是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的统计情况。浮游动物的密度从试验开始时的1736个/L,逐步下降到试验后期的100个/L,下降了94.2%。浮游动物的生物总量由1.75㎎/L,下降至试验后的0.418㎎/L,下降了76.1%。
1.3浮游动物各种类的生物量变化试验区内总生物量发生由大向小变化,但是浮游动物内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生物量变化各有不同,图1是各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变化曲线图。根据图1,可以看出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的生物量在试验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枝角类的变化比较大,出现跳跃式波动,低时0.1mg/L,最高时达到17.2mg/L,最高时生物量占了浮游动物总量的97.3%。
2结论
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实施过程浮游动物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组成,并影响水体的水质状况。
2.1生态修复技术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有效方法,对水质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根据李明德提出的判断标准:生物量>1mg/L属于中营养型水体,<1mg/L属于贫营养型水体。生态修复前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75mg/L,大于1mg/L,属于中营养型水体;生态修复实施后水体浮游动物生物量0.418mg/L,属于貧营养型水体。也就是说,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将水体从中营养型的水体提升至贫营养型水体。
2.2在水体修复的过程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由轮虫类变为枝角类。在水体处在中富营养状态时由以轮虫为主,优势种为裂足轮虫;水质改善成为貧营养状态后,优势种为枝角类的象鼻溞。
2.3枝角类和桡足类生物量的多少在水质的转型和提升,特别是在透明度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两类动物在生物量中占浮游动物总量的27.5%透明度比较差,69%时透明度开始增加,生物量达到浮游动物总量的88.7%以上时,水质达到最佳,水体可以清澈见底。
作者:陈宗永吴延志韦兰英邓慧夫杨明慧刘德海单位:南宁市南湖公园广西南宁市新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