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航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硬质护岸常用的生态修复方法
目前河道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对原有硬质护岸坡面进行破除,重新进行生态化改造设计,其技术原理等同于在退化的土质岸坡上进行生态修复;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在现有的硬质护岸坡面上进行生态修修复,其修复的方法主要是铺设基质材料、栽种植物等。目前,针对硬质护岸的两种生态修复方法,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其主要的技术方法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硬质护岸的再生式生态修复方法硬质护岸的再生式生态修复方法即破除硬质护岸坡面后,再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实质等同于直接在退化的土质岸坡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根据护岸生态修复后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以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为主的生态修复、以提供生物生长栖息的生物材料为主的生态修复和以生态景观和亲水机能为主的生态修复。2.硬质护岸的优化式生态修复方法硬质护岸优化式生态修复是指在硬质护岸的坡面上直接进行生态修复,并不对硬质坡面进行、破除。优化式生态修复方法对坡面基质材料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硬质坡面上铺设的基质材料需具备一定的抵抗水流冲刷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求坡面的基质材料具备一定的保水性能,还要保证铺设的基质材料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欧美国家常用的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方法有:植生卷铺盖法、纤维化法、客土植生带法等方法。台湾学者提出了一种坡面凿洞与回填技术,该技术是在原有的硬质护岸表面打设凹巢或孔洞,并回填土壤与碎石,以提供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环境,并为动物栖息提供藏匿的场所。
二、硬质护岸生态修复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大冲口涌及东塱涌河道横穿广州市区,河道护岸采用传统硬质混凝土及浆块石材料,见图1。传统硬质航道护岸阻断了陆域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致使河流的自净功能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此外,来自于道路路面和居民区地面雨水径流的面源污染是造成河道污染的来源之一。即使有些河岸开展过绿化整治工程,由于硬质护岸难以削减地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进入河道的污染物会不断累积,存在水质恶化的趋势。因此,为削减进入河道的面源污染、改善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美化河岸环境,需对大冲口涌及东塱涌的硬质护岸进行生态护坡改造。2.硬质护岸生态修复(1)生态护坡方案设计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对河涌硬质护岸进行生态修复的工程,是结合大冲口涌的二期整治工程和东塱涌三期整治工程进行的。大冲口涌河道整治工程的总长度为1,176m,包括大冲口涌D0+000~D0+962段(962m)及地铁A涌0+000~0+214段(214m)。东塱涌堤防设计断面为梯形,坡度为1:2,利用挡土墙顶宽作为亲水平台。所采用的生态护坡形式需要根据堤岸周围的环境条件、具体的堤岸结构、特点进行确定。采用生态护坡替代原有的硬质浆砌石护坡,具体方案如下表1所示。(2)生态护岸植物选择生态护坡技术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水质净化能力和景观效果的提升。由于生态护坡技术中植物生长情况将直接影响到生态护坡的防洪与生态景观效果,因此为了使植物能够在选定的生态砖材料上健康生长,应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筛选:1)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受潮汐的影响,每日水位均有较大的波动,选择的植物应该耐旱、耐淹;2)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横穿市区,选择的植物应考虑到美化景观的作用;3)生态护坡应起到削减面源污染的作用,并且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选择的植物应具有较强的去除污染物的功能;4)优先选择易种、易活的本土植物;由于大冲口涌和东塱涌均是潮汐河流,需依据在丰枯季节水位落差变动规律,以及不同的潮位下的水文条件变化规律和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组合。在沿岸涨落区选择柳叶菜科、龙胆科、旋花科等浮水根生植物群落以及蓼科耐旱耐淹的挺水植物群落。为充分发挥植物的景观,还需要对其进行适宜的搭配组合。例如,对于虉草、三叶草、黑麦草和高羊茅等四种植物,当采用下部种植虉草,上部以虉草为基本植物,于其上面混合撒播三叶草、黑麦草和高羊茅等植物的种植方式时为最佳景观的搭配组合。(3)硬质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图1)大冲口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D0+000~D0+246)2)地铁A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0+000~0+214)3)东塱涌硬质护岸改造效果
三、结语
河道(航道)护岸工程是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陆域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一个中间过渡带,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和生存繁衍的空间,同时对增加物种种源、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系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硬质护岸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功能的提高,给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河道硬质护岸的生态修复技术有效的缓解了其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对于恢复河流生物多样性、改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提高河岸带生态景观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构建生态和谐型的内河航道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作者:汤渭清单位: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