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污染论文:农业污染的生态复原制度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李华陈雪皎单位: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
种植业污染
三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为传统耕作方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在化肥的施用中,每年农田养分被植物利用的部分很少,利用率仅为30%~50%,大量未被利用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污染了地表水环境。农药直接作用于作物和害虫的量仅5%左右,约80%左右的农药残留进入环境。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民大量使用农用塑料薄膜以增加农作物产量,大量的农膜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水分入渗和作物根系发育,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畜牧业污染
三台县是年出栏生猪近200万头的畜牧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三台县畜禽养殖发展迅速。2010年,三台县已建成11个生猪循环经济养殖小区,生猪专合组织45个,各类畜禽养殖专合组织68个,各类养殖大户达到4780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的养猪场6个、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85个。三台县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废弃物。由于大部分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三台县农村地区的主要污染源。
农村生活
三台县农民居住分散,垃圾多为房前屋后随意丢弃,长期以来形成了“远看青山绿水,近看垃圾满坡”的景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废弃物及废水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农村缺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治理和处置能力又低,大量垃圾、污水随意堆放、倾倒,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农户使用的是简易旱厕,农村畜禽圈厕混杂普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质量。
水土流失
三台县属川中丘陵地区,陵面积占94.39%,全县有耕地面积7.95万hm2,人均耕地面积620m2,坡耕地面积占63%。由于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农业经济活动强度过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径流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析及理论
农业面源污染不仅可以从技术手段角度来解决,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产生问题以及控制途径,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管理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业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
农业环境即是生活资源也是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无偿性等公共物品的性质。工业化发展以后,农业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环境的过度使用,产生污染,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其价值。公共产品属性使农业环境可以共同而又互不排斥地被使用,从而必然产生“公有地悲剧”和“搭便车”现象,导致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环境过度使用,加重农业面源污染。
2外部性理论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外部性问题。当农户的生产活动对他人造成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其成本或收益时,外部性就发生了。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农户的私人成本与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发生偏离,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从而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1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负外部性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表现为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农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还包括生产该农产品所产生污染,即外部成本(即环境成本)。畜禽养殖者排放的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禽畜粪便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对土壤、水环境、大气、农产品也带来严重污染,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危及人畜健康。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农民过分追求高产量,大量使用化学品,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农民的边际私人成本,使得环境资源过度利用、农业污染物过度排放、产品低效率产出,这种负外部经济性反映了生产活动中由于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
2.2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正外部性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是一种为社会提供集体利益的公共物品或劳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受益者是集体,农业环境优化的好处具有公众性,能够带来更好的环境商品服务,这种物品或劳务一旦被生产出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被排除在享受它带来的利益之外,农业环境优化所得到好处的不只是农民,同时也包括城市居民,因此农业生产主体往往不愿主动为公共产品付费,而产生“搭便车”行为。农户获得的私人收益小于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收益,作为理性的生产者,农户必然不会采取这些控制措施,从而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供给不足。由于不存在任何约束激励机制,农民难以从全局考虑宏观经济效益、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生态补偿就是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减少或消除外部不经济性行为,增加外部经济性以达到保护资源目的的环境经济手段,从而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基于激励的经济政策体系,限制和转变农民的不利于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和引导其走可持续农业之路。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广泛参与为原则,其基本要素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
1补偿主体
根据“社会收益,政府补偿”的原则,以及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政府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主体。政府采取和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以保障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机制得以合理、有效的运作。政府是生态补偿机制的财政支出主体,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层系、多方位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
2补偿客体
政府给采纳控制措施的农户一定的补偿,激励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农户首先成为补偿客体,其次为减少污染源排放而导致利益受损的地方政府、单位或个人,以及直接参与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并产生正外部性效益的农户、农技推广者以及其他的非政府组织,都是补偿的客体。
3补偿方式
针对不同的补偿客体、补偿对象,选择合适的补偿方式。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人才补偿、技术补偿、生态移民及异地开发等。充分结合农户意愿,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有选择性的补偿方式。资金补偿为最常见和主要的补偿方式,可以通过征收或减免税收,国家或地方财政拨款,财政转移支付,无息或低利贷款等。
4补偿标准
合理的补偿既要保障农户的私人收益不低于未采纳控制措施时的私人收益,也不能高于补偿主体可承受的补偿支付能力。根据公平、合理的补偿原则,通过成本核算法、收益法、意愿支付等方法对补偿标准进行核算,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三台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生态补偿措施
1实行多项补偿,降低农业污染源的排放
1.1化肥和农药
对作物种植过程中减少施用化肥,增加有机肥施用的农民进行补偿,鼓励农户使用环境友好的有机化肥,以及生物农药、物理防治虫害技术。积极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加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财政补贴力度,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定额补贴。对于采用替代化肥和农药的农民,对其农业生产提供保险服务,如果产量收入有所损失,则通过保险给予经济补偿,利用补贴和风险投保来激励农户转向环境保护行动上来。
1.2畜禽粪便
三台县是丘陵大县,农户居住分散,散户饲养的禽畜粪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很大。三台县又是畜牧业大县,由于饲养规模过小导致处理成本过高是污染源输入的主要原因。政府应积极扶持大型规模化养殖场的禽畜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建设,通过免税、贷款等途径推动大型养殖场进行禽畜粪便处理,以此对周边散户的畜禽粪便也可集中共同处理,对收集人员进行工资补贴。对较远地方的养殖户,政府进行补贴,建设沼气池和堆粪池。
1.3农膜和秸秆
政府可以设置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制度,对废弃农膜清理并回收的农户,可根据塑料废品回收价格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切实解决农用薄膜污染问题。推广可降解地膜,回收农膜,提高农膜的回收率。禁止秸秆露天焚烧,政府对农户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堆肥等进行技术和设备补偿,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2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农业,政府不但要在资金上予以补偿,还要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对生态农业发展予以积极支持,建立有利的外部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三台县是畜牧大县和生猪大县,进行生态养殖,加大品种改良力度,重点发展绿色畜禽,引导畜禽养殖企业走生态养殖道路,减少禽畜废弃物的排放,按照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要求,促进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的建设。利用堆粪池或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综合利用畜禽排泄物,使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建立“畜-沼-粮(菜、果)”的循环养殖模式,实现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养殖业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等安全优质农产品。农业生态补偿把对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的补贴列入其中,并作为重要补贴内容,弥补农产品生产者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生产安全农产品而多支付的成本,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引领激励生产者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主动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采用优良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良性循环。依托三台县“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川中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项目,灾后重建等基金项目工程,进行标准良田建设,建立粮、油,棉花、中药材、无公害水果等作物相应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推进米枣、麦冬、设施蔬菜和油橄榄等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在花园镇营城村,建立了“国家级无公害麦冬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立体农业示范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明显提升。
3积极鼓励农村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农村生态示范村建设。三台县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花园镇营城村、新生镇楼房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永新崭山村创建市级生态村。三台县积极建设生态县,力争在2015年申报验收成功。积极建设沼气池,进行农村能源建设、肥料建设、净化环境、保护农民健康。三台农村发展沼气的原料丰富,推广使用沼肥,是防治三台县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集中处理污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以易腐成分加以畜禽养殖粪便为营养,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提供水分的一体化厌氧发酵技术实现农村废物的共处置,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并把沼气建设与庭院经济开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每户人家还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清洁能源,利用生态村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4正的外部性行为与活动的补偿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控制污染物的径流污染;“替代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绿色农业”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清洁化的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人工湿地的建设、废弃物的处理场、雨水收集等环保工程的建设,处理了污染,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以上控制面源污染的正外部性行为,政府应给与鼓励和补偿。保护生态环境、补偿生态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开展宣传教育与智力服务,让每个公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5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各种保障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补偿机制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制定相关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为建立补偿机制提供法律依据,通过对机制中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的明确界定,使农业非点源污染生态环境补偿活动能顺利进行。多方面筹集农业面源污染补偿资金。政府可以征收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环境补偿税,建立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补偿基金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必要补充。优惠贷款,低息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缺乏问题,鼓励从事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和活动。通过补偿金、赠款、免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偿方式直接或间接向受补偿者提供财政方面的补偿,使受补偿者在政策授权范围内促进发展并筹集资金,吸引市场资金进入生态补偿领域,同时推动和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
完善人才、技术与组织管理体系。通过开展智力服务,向受补偿地区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培养受补偿地区或群体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受补偿者的知识技能和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对污染治理逐渐由“输血型”补偿转变为“造血型”补偿,增加知识技能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农业面源污染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三台县以建立生态县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向质量效益型过渡,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清洁化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技术、资金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体系,对切实改善和保护三台县地表水水质,保护三台县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