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易贡湖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范文

易贡湖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易贡湖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易贡湖生态环境分析及措施

摘要:

受滑坡堆积体溃决影响,易贡湖湖区水面大量萎缩,湖区土地沙化、湿地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依据易贡湖溃决前后的卫片解译成果,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演替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区生态环境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为遏制易贡湖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趋势,初步提出了在湖口筑坝的工程措施,以抬高湖水位,恢复易贡湖生态,推动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数;生态恢复措施;易贡湖;西藏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发生后,生态环境遭到极为严重破坏。灾难后的生态环境演变也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进一步恶化,一种是正向演替,但历时漫长。研究泥石流灾难后灾区的生态环境演变,提出并实施相应的辅助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对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就西藏易贡湖生态环境演替问题进行探讨。

1湖区概况

易贡湖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易贡藏布干流下游段,下距G318交通咽喉通麦大桥约25km。湖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西藏易贡茶叶和易贡辣椒的唯一产区。大约1900年藏历7月间,易贡藏布左岸扎木弄沟发生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形成易贡堰塞湖。经过100a的演变,易贡湖已形成约22km2的水面,湖中云雾游荡、雪山倒影,湖滩平原水鸟飞翔,湖周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成为“人间仙境”。2000年4月,易贡湖左岸的扎木弄沟再次发生特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湖口,导致湖水位急剧暴涨,6月11日易贡湖滑坡堆积体溃决,湖水下泄造成湖口河道下切,湖内水位急剧下降,水面大量萎缩,导致枯季湖底裸露,仅存狭窄河道。目前,湖区土地沙化、湿地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易贡茶叶也失去了以前的口感,旅游发展受困,经济发展受限。

2易贡湖溃决前后环境状况分析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它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其结构和功能将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无法平衡,必将造成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灾难。目前,区域环境状况分析一般是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易贡湖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依据的是1999年7月(易贡湖溃决前)和2013年7月(易贡湖溃决后)的湖区卫片解译成果,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等方面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变差的缘由。

2.1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易贡湖溃决后,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溃决前后各类土地拼块数量以及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表1和图1。通过对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比分析发现,2000年易贡湖溃决后,湖区林地、水域等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面积减少了141.55hm2,水域面积减少较多,达1414.95hm2,比溃决前减少了约43.5%。

2.2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2.2.1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192-2015)提供的方法,依据易贡湖1999年和2013年湖区卫片的解译成果,对湖区(面积170.49km2)的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5个;各归一化系数均采用全国归一化系数标准(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协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1)式中,生物丰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境质量指数)/2。生物多样性指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23-2011)评定。生境质量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bio参考值取511.2642131067;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3;土地胁迫指数=Aero×(0.4×重度侵蚀面积+0.2×中度侵蚀面积+0.2×建设用地面积+0.2×其他土地胁迫)/区域面积;污染负荷指数=0.2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ANH3×氨氮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YFC×烟(粉)尘排放量/区域面积+0.20×ANOX×氨氮化物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sol×固废物丢弃量/区域面积。经计算,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65.79和58.23。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2.2.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判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按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生态环境状况评判标准见表3。000年溃决前,易贡湖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65.79,生态环境状况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2000年溃决后,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58.23,生态环境状况仍然为良,但是生态环境质量相比溃决前已明显变差。

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4。2000年溃决前后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指数由65.79减小到58.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ΔEI为-7.56。由此可知,易贡湖溃决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

3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

依据易贡湖溃决前的1987,1992年和溃决后的2004,2013年湖区遥感卫片的解译成果,通过计算,1987,1992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7.04和66.45,生态环境为“良”,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0.59,属于“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湖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无明显变化;2004,2013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0.64和58.23,生态环境为“良”,但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2.4,属于“略有变化”,说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

4工程措施

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说明,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溃决后则为逆向演替,并有加速趋势,湖区生态自然修复难以实现。为防止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破坏,需采用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以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为保障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初步研究拟在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至2212m,形成湖长15km,湖宽1.8km,最大水深22m,湖面20km2,库容约1.1亿m3的水体,恢复易贡湖2000年溃决前良好的生态环境。挡水建筑物采用混合坝,主河床布置混凝土滚水坝,右岸布置土石坝,之间布置连接段。大坝坝顶高程2218.00m,滚水坝堰顶高程2211.20m,最大坝高21.5m。大坝上游设置长15m、厚1m的混凝土铺盖,下游设置下挖式消力池,长16m,厚1m。河床右岸布置砂砾石坝,坝顶高程2218.00m,坝顶宽5m,坝体上游面设置土工膜防渗,底部接防渗墙。工程实施后,易贡湖水面将增加至20km2,接近于2000年易贡湖溃决前湖面面积,可改变湖区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湖泊水环境容量,扩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改善湖区小气候,遏制湖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

5结论

通过在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扩大湖区水面,可基本遏制湖底土地裸露和区域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易贡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障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参考文献:

[1]HJ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2]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S].

[3]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4]木轨,杨勇.易贡湖的消亡与重生[J].西藏人文地理,2005,(3).

[5]张文敬,杨生成.百年沧桑易贡湖[J].大自然探索,2001,(3).

[6]杨兴坤,李海东.泥石流灾害的工程预防措施[J].中国水利,2014,(10).

[7]沈万斌,尚颖.长白山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1,(2).

[8]张伟.青海湖流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作者:朱成明 万艳雷 单位: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