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范文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国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初探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一)民国时期生态环境演变的趋势

前面已经说过,新疆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地区,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内容,从组成新成分上说,包括荒漠、绿洲之间的相互变化,各部分之间在面积和形式上的变化和演替。也可以从水系统、土地、植被等具体的生态成分上看待生态环境的演替。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替可以是正向演替,也可以是逆向的退化。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迭频繁,战祸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生活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由于战乱和滥伐造成森林植被严重破坏,从而引起草原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而历届政府盲目兴修水利和大量垦荒、废荒则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由于民国时期新疆人口增长过快,且移民、难民大量涌入新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洲生态的负荷。因此,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造成了民国时期新疆生态环境朝着逆向的退化方向演变。总体上表现为“两扩大,一缩小”,即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包括自然森林、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水域缩小,以及“局部生态改善,整体环境退化”的状况。

(二)生态环境逆向退化演变的原因

1.盲目兴修水利、开渠垦荒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是绿洲动植物的生命源泉。在绿洲生命体系中,水是基本的生存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动植物,也就没有绿洲。杨增新、盛世才统治时期,为了发展农业,大量兴修水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盲目兴修水利,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人为地改变了水的流向和分布,破坏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如巴楚县县长李志渠在视察巴楚农村灾情的报告中描述:“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县长会同公安局冯局长出巡下五台,宣传清枪…该村本属唐托力合庄一小村,自永宁坝修成后,因水流关系,形成渠高水低,致水不能上达,缺水至今已十五年,当时三百多户之大庄,经四散逃亡,只剩三十多户。职等途经该地时,则是阡陌相连,园林满目,然园中草树皆枯死,而沿途各屋多无居民,一种荒凉惨状,不堪入目。”民国时期,垦荒、种田,虽然缓解了粮食缺乏而造成的粮荒,对当时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民国时期,新疆战争频繁,大量垦殖、撂荒,破坏了土壤植被,是造成沙化的直接原因。可以说,这是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对凡是风沙大的地方都适用。原因是深耕细作会破坏草根的固土作用。地耕得越深,被翻上来的泥土,就越易被风吹走,而留下的沙层就越厚。土块打得越细,泥土越松散,就越容易被吹走。所以,在开荒过程中,沙化与贫瘠化的现象常常同时出现。

2.战乱和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引起绿洲沙漠化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更替频繁,战祸不断,因战乱,农民不得不弃家逃命,导致水利失修、土地荒芜,从而造成大量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等社会秩序恢复,农民为了生存则要再次寻找适合生存的绿洲,重建家园。而以前耕作过的土地则成了盐碱地和荒漠。在新的家园中,又由于新的战乱,迫使他们再一次离开已垦的土地,从而又造成新的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整个民国时期,新疆社会由于战乱而造成的生态恶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循环进行。植被是土壤的天然保护者,植被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草,其次是灌木丛,以及原始森林。植物的根,是牢固地抓住土壤中泥土的钢筋,这个作用是很大的。然而,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由于自然资源贫乏,人们为了生存,乱砍滥伐、毁林烧荒现象甚为严重,仅金树仁时期,新疆森林面积损失竟达三分之一,从而使得土地沙化更加严重。

3.人口因素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洲沙漠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加大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致使在自然生态条件下以及人们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物质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换言之,在生态循环的食物链中,中间消耗者过大,引起了与两端的不平衡。民国时期,新疆人口由1912年的210万增加到1949年的433万,过度的人口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的增长,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也日益增强,从而造成生态系统负荷过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缓慢,系统功能下降。

二、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

民国时期,新疆政府吏治腐败,战乱不断,人口过度增长。受当时社会发展的限制,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对森林滥采乱伐,对草坡、草场的超载和垦荒破坏,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进而造成河水径流量的减少和水资源的变化。而随着径流量的减少和河流流经地区的变迁,必将影响到绿洲分布的变化和绿洲生态的平衡,而绿洲生态系统的失衡,又必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作者:段丽娟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