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议生态环境课程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类课程研究内容广泛,学科间渗透面大,知识点相对较分散,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均要求掌握,因此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要体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保留最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理论,适时补充新的理论研究进展,使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掌握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研究的新热点,增加一些新内容、新思路、新成果,有效的拓展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时少且内容多的矛盾,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结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目标,有重点地突出授课内容。
2.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教学资源的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文字材料、影像资料、科研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式来呈现和阐述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又概括抽象。组建一支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也是生态环境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要重点培养与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也可进行适当的师资力量调配与优化,也可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座谈。同时,既要完善配套的实验设备和野外工作设备,也要加强与校外单位的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3.有效改善教学方法。
①丰富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应运而生,如幻灯投影、生物标本、生态环境主题网站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软件、信息网络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授课方式,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②组织现场教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通过在仿真或实际的生产场地实施教学,可以给学生有亲自体验的机会,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现场教学将课堂讲授转移现场,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变成互动式,现场素材变为生动的教材,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学习生物对水分的适应时,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到植物园进行现场教学,观察各类植物的外部形态,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并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③采用互动式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实现教学和科研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使教学在科研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善学。鼓励学生预习新知识,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课堂表达,不仅可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也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在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论文训练环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生态环境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查阅和论文撰写方法。同时,应优化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生态环境类课程考核中,采取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评价。
4.积极强化教学实践。
生态环境类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相关规律,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研究生,未来将是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独立的科研和工作能力,这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就更高。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已讲授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课外实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接近自然,体验和感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应对实习地点进行比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地,采用互动、辅导与独立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实习学模式,提高野外综合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结语
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和科研能力的前提下,不断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于教师应用生态环境学原理和方法去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持续利用各种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万大娟董洪梅朱佩娟陈颖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