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的关联性范文

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的关联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的关联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与都市农业的关联性

一、都市农业与城市化及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一)城市系统及乡村农业的关系

城市是由一个经济、社会、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开放系统。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是运转在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上的,需要依靠生态系统来生产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可更新资源。都市农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好宜人的公共开阔空间,有效地吸纳、降解城市有机废弃物从而净化城市生态环境,遏制城市圈层蔓延等多种生态环境;同时,都市农业可以促进市民与农民间的相互理解和城乡融合,并为城市防灾提供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和产生的动力

1.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现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组织结构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征,普遍存在着居住及交通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空间小,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负面影响。都市农业是从都市与自然协调和人与农业协调的两个方面提出的,是对农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表明了城乡关系由原来的互相排斥、对立转变为互补融合。将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转变为“城市建在花园中”。

(2)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越要求质量高、有利于健康的消费品,越倾向于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方面增加支出。

(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面向市场推出特色产品或精品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及其产业化的推进,要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一般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以后,都市农业必然由城郊向农村扩张。都市农业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业资本和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空间利用能力,缩小和工业生产的差距,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下都市农业产生的动力。

(1)供给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土地的稀缺性日益显现,土地机会成本不断提高。都市农业弱化了其作为农业的产品提供功能,而更多地强调其生态、生活、休闲功能,它使用都市郊区一部分土地提供高经济效益农业。

(2)需求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情感需求、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

(三)城市化进程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1.部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政府要将计划经济体制下条块分割的部门经济的管理方式,建立一个集中、高效、协调的都市农业管理体制,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使农业生产环节适应加工、运销环节的需要,加工、运销及科研服务等适应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推动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将农业由单纯的物质生产部门管理向灵活多样的生产部门管理,协调农业提供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多样化功能的发展,在城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如观光农业、医用农业、能源农业及加工农业等。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自给性和经营手段的技术停滞性;而与之相对应,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经营目的的营利性和经营手段的工业化。在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也应向都市农业转变,走向现代化,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农业发展才有前途。3.常规现代农业向可持续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常规农业广泛采用工业化技术以及现代化大工业发展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它是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企业化的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增长和食物营养要求提高的需要,缓解了粮食短缺及其他威胁。

二、具体对策

都市农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策略,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特点与生产传统各有不同,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都市农业要有不同的政策。

(一)树立都市农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观念

必须进一步正确认识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不顾区域经济发展,单纯地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而要立足都市农业的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是涉及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代农村经济功能中,服务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主体特色越来越明显。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业以及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的综合发展与产业化,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质量改善既是农村产业经济变革的结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统一起来,把“开发、利用、建设、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地方立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效率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原则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相适应的环保法规体系。加强环境监测、监理、信息网络等软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环境管理手段。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拓农村多元化环保投资渠道,鼓励农村投资环保建设。加强都市农业环保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提高其科学性、可行性、实践性和指导性。要建立以政府直接监管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手段,由农村企业和农民自觉遵守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管理模式。

(三)继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力度

利用“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机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消除结构性污染。对重污染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工作,对列入国家限期淘汰计划的企业按时予以关闭。把清洁生产作为农村企业转制和调整的主要内容。在农村可以采取优先发展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控制发展石化、医药、冶金、机械等行业,限制发展采掘、造纸、水泥等行业。在农村建立完整的生态生产与营销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量。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部分加工企业转入环保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环保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针,力求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发展体系。

(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在农村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采用电能、生物能、太阳能、垃圾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提高农村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并加强二氧化硫等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控制施工现场扬尘;禁止露天焚烧桔杆、杂物或其它物品。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加强对废弃物实行分类收集、处理和运输,建立废弃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机制,提高可回收利用废物的资源化比例。控制交通、三产、施工等噪声,减少噪声和震动污染。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运输业,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结合农村山水景观,提高农村绿化水平,利用植被的调节功能,净化空气,增加物种,美化农村风貌。政府应鼓励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建立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在农村推行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环境管理标准国际化、规范化,以符合国内贸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为企业进入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提供有效的通行证。

(五)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控制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重点加强生态经济带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对农村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和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并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以获得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最大程度的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生态一体化战略。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查和检测,科学编制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建立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按照生态功能分区,指导农村经济布局和生态建设;对特殊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对重点资源区实行有序开发与强制性保护相结合,对生态良好区则采取主动建设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在部门、行业规划中推行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等建设中,增加生态保护指标,形成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乡村统一的生态系统整体。

作者:孙菱关海玲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