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生态建设研究及建议范文

林业生态建设研究及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业生态建设研究及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林业生态建设研究及建议

昆明市东川区位于云南高原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地处东经102°48′~103°19′,北纬25°47′~26°33′,东邻会泽县,南倚寻甸县,西与禄劝县毗连,北连巧家县,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东川区曾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铜矿采选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年产量高达6000~7000t,被称为“京铜”、“云铜”。建国后,东川矿产资源的开发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2]。东川区地处长江上游,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东川地区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极大,是极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加之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种植等造成水土流失、地力衰竭、土地贫瘠、生态赤字,环境质量严重下降[3]。东川区的发展不仅面临日益加剧、不可持续的严重危机,而且也严重危及三峡工程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以及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究竟应该坚持何种类型的发展观,如何找到生态与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如何化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是一个需要东川区人民及社会各界思考的问题。因此,从长远来看,需要制订并实施一整套有效的战略方案和措施,才能使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需要先对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危机。

1建设条件分析

1.1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势

(1)区位优势。东川地处“两省四县”的交汇处,为出滇入川的大通道、昆明市的北大门、倘甸产业工业园和轿子山旅游开发的联动区。随着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深入开发,位于昭通市巧家县的白鹤滩电站建设即将开工,库区建成之后,东川境内金沙江水位将上升逾100m,届时3000t以下的轮船可直接进入东川,与长江主航道相连,东川将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内陆码头,使东川重新获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此外,东川区地处金沙江沿岸,是“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首批启动县市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泥石流博物馆,大多为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生长困难,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2)气候优势。东川区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大,最低海拔695m,最高海拔4344m,具有从干热河谷到高寒山区梯度分布的典型立体气候特征。根据高、中、低海拔气候带、土地资源情况和现有基础条件,应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林产业。

(3)社会经济建设基础条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素有“天南铜都”的东川,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云南省各县(市、区)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便利、充足、完备,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4)劳动力资源优势。在东川区几十年的发展中,培养和积聚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他们在东川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东川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将大大提升。因此,东川区丰富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将是最有力的保障之一。

(5)政策优势。东川区是云南省再就业特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省“扩权强县”试点城市,因其具有特殊的政策优势,因而为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1.2林业生态建设的劣势

(1)宜林土地资源不足。截至2005年底,东川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18657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34543.3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11%;建设用地4491.2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41%;未利用地47535.2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5.48%;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用地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加,加之农用地的严格管理,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相对不足。林业发展用地的主要潜力是未利用地,而未利用地中有大部分荒草地和裸岩地,这些地方立地条件极差,林木难以生长,开发难度较大。

(2)水资源匮乏,利用率极低。随着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和经济建设用水的不断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日趋短缺。据调查,全区地表水径流年均总量9.32亿m3,地下水资源因开矿、多年连续超采,导致水位急速下降。目前,东川区水资源利用率极低:高山区年径流量6.28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半山区年径流量2.51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河谷区年径流量5254万m3,水资源利用率为21.8%。全区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9.3%,境外客水利用率1.9%。因此,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低已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展高效林业的制约因素。

(3)林业生态意识淡薄。通过近几年来村庄绿化、城市面山造林、龙东格公路沿线绿化、南大门建设等一系列全民责任(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人们对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只停留在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自然面貌较浅的层次上,对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其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因而造成部分镇办林业建设滞后,工作不扎实、不系统,进度不快。

(4)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林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随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优势产业少,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商品化率低,没有形成带动能力较强的林产加工企业。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强势林业品牌效应,森林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1.3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1)面临国内外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最近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一次强调:“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云南省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川作为重点扶贫县,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4]。

(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重大调整,突出了加快发展的主题,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林业工作会议。会议赋予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林业发展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会议特别强调,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林业发展,像关注粮食安全一样关注生态安全,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东川区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3)国家强林惠林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举措的出台,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林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了营造林、森林经营、自然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民生、特色林业和林木良种等林业重点项目投入。在此基础上,2009年10月又出台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3年内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十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森林资源培育、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扶持300处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林业投入方向,东川区必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谋划一批林业骨干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1.4林业生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规模化经营受到挑战。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后,初期将会呈现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林业经营格局,林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制约和影响。

(2)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仍然严峻。区域内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强烈的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铜矿开采、森林资源破坏、坡地垦耕和过度放牧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蚀异常活跃,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功能低下,甚至丧失,形成山体破碎裸露、河谷滩地砂石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局面。对泥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强重力侵蚀,减少泥沙输移,遏制上游坡地裸岩化、下游土地砂石荒漠化,已经成为项目区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关键。

(3)困难地造林仍是一项技术性难题,造林的成本越来越大。东川区境内的干热河谷地区,因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土壤瘠薄、地质破碎、石漠化、沙化严重、立地条件较差,造林成本高、难度大、成活率低,其造林技术难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破解。此外,由于东川区自然条件比较差,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造林一次性成功的几率较低,需多年补植,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加之工程建设的管护费用较少,使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4)林业生态建设的误区。林业生态建设一直没有间断过,但一些突出问题一直得不到科学的解决,如林草植被恢复慢、地表照样裸露、土壤得不到科学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甚微等。这主要是由于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①认为种树就是林业生态建设,种树积极性很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因地制宜地考虑种树或者种草。②在对待树与草以及灌木的态度上,也存在误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森林的植被作用,而忽视其对草的掠夺弊端,另一方面,还低估了草和灌木的生态价值。在东川区干热河谷地区,很多人工造林的地方,植树比较好,但树下的草和灌木丛却消失了,而草和灌木丛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并不比森林差。而且由于树叶的蒸腾作用,使每一棵树犹如一个抽水机,这对于河谷地区,无疑是掠夺了草和灌木丛宝贵的水资源。

2发展对策

2.1林业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就东川区现实情况而言,林业生态建设对水土资源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光、热等资源。水土流失是东川区生态问题中最突出的矛盾。因此,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必须以保持水土为核心,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做到植树造林“量水而行”,不可不说是对生态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变革。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①并非所有造林都能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只有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区,植树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反之,违背环境平衡的规律,植树造林不但不能改善环境,反而会破坏环境,不但不能保持水土,反而会破坏水土[5]。②对东川的绿化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也根本做不到处处皆绿。东川区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水源,不论花多大代价强行种植,到头来可能既白白浪费资源,又破坏了土地资源,盲目建设反而造成对土地的破坏。此外,土地自然恢复,其植物和植被多样性远优于人工造林。一些地区不要轻易动土,在许多无林宜林区,采伐迹地或宜林荒山不需要人工造林,而只要封山禁伐,就能育成次生林。因此,这类地区应以恢复为主,人工种植为辅。荒山造林也应因地制宜,不能过分强调人工绿化的作用。海拔4000m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已不适宜森林生长,但应能保持较好的草甸。同样,在干热河谷地区成片造林也是极困难的,所需的灌溉成本很高。长远来看,只能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逐步由点到片,大约要100年时间才能恢复或重建干旱河谷的植被、森林。当前大部分地区只能以荒地荒山存在,关键是要禁止随意对地表表层和边坡的破坏。因此,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对现有林业生态建设方略进行重大调整。通过科学分析制约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卡脖子”的因素,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生态学的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和顶极群落理论,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走出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低的怪圈。

2.2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的关系

不重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林业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不重视林业的产业发展,林业就会失去持久的动力[6]。生态与产业是林业建设的“一鸟两翼”,当前越是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就越需要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增强林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林业建设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当前大搞生态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如果不采取有效办法,对培育的森林资源科学地加以利用,那么生态综合治理区的农民也会“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同样会对生态建设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最终影响林业生态建设大局。相反,如果科学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利用,提高了森林资源的附加值,进而也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在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也不放松产业的发展,找准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是东川区处理生态与产业矛盾的正确方法。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对于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2.3生态修复应作为东川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

东川区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上,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特殊,长期的不合理开采和伐薪冶铜等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导致滑坡、土壤沙石化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国水土流失调查数据,东川区土壤侵蚀面积1274km2,占总面积的68.1%,居全省各地州市之首。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456t/(km2·a),平均侵蚀总量828.34万t,侵蚀深度3.55mm,平均年输沙量为1039万t,最高达1831万t,平均年输沙模数3016t/km2,最大年输沙模数高达5314t/km2,是同等流域的几倍到数十倍[7-8]。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毁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降低了人口环境容量,而且阻断交通、淤埋农田、淤高河床,加剧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东川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沙江沿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9]。近年来,虽然东川区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因为历史问题太多,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东川区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生态修复刻不容缓,是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且应将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一场生态保护战、持久战和攻坚战。

2.4重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川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是典型的“以矿而兴,以矿而衰”的资源开发型地区。千百年来的资源开发,东川区饱受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迫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近10年来,东川区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有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就。然而林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林产业发展滞后,处于“小资源、小产业、小效益”的状况,林业结构不合理,对林农增收贡献率较低。东川区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无法回避“调什么,什么多”的尴尬局面,其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的趋同。结构调整的趋同只会导致新一轮产品积压过剩。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有效规避结构调整的趋同,真正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东川区的发展不要风貌雷同、盲目攀比,要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安排生产布局,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特色经济和比较优势。同时,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的出路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东川区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林业发展观念的禁锢,积极培育新兴林业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加快对非木质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扶持林下种养殖、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林产品物流、中介服务、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等产业的发展[10],积极开拓林业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发展林业碳汇经济,有效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空间,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林农收入和林业综合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川区之所以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相对带后,除自然环境、历史原因等客观条件之外,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立体气候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政策等优势,以及没认清事物的两面性,没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思维理念。深层次的原因是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观念存在一定误区。因此,东川区的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要实现又快又好,一定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林业发展观念的禁锢,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把准林业生态发展的核心问题[11]: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演替规律,以及结合人工促进修复措施,走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战略制高点,化解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宁可降低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