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范文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问题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大影响。而我国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资金支持不足

1、弱势农民与弱质农业导致“贷款难”。“贷款难”是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与我国当前的农民与农业现状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1)农民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收入偏少,甚至有一部分农民还处于贫困线以下,严重影响了还贷能力,使得农民很难有效地靠信用从金融生态系统中获取所需资金。从而,抵押贷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规避信用风险的最佳策略,而农民抵押物的缺乏又导致银行信贷业务萎缩,出现严重“惜贷”现象;另一方面农民贷款一般都具有额度小且分散的特点,这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并提高了金融生态的运行成本,导致金融组织更加“惜贷”。(2)农业问题。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具有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以及生产的分散性等特点,导致了农村金融的交易成本、资金的使用成本都比较高,风险也比较大。这就大大增加了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给农业提供贷款的难度,造成“贷款难”的局面。

2、金融资金对农村金融生态支持缺位。商业性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趋势较为明显,金融资金对农村金融生态的支持严重缺位,以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狭窄,农村信用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有效弥补商业银行带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失,使得整个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入凸显不足。

3、政府对农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大政策(例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力求缓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但就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而言,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据统计,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其中农业和农村投资14331亿元,仅占16.2%。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在法的理念上,我国农村社会法律观念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较为注重城市的法制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法制建设,导致农村法律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立法方面,我国农村金融的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有关法律主要是针对城市金融而作的规定,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无法照搬使用。在法的实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县乡政府的法治意识不强,存在行政干预法律,以权代法的现象,执法效率低下;一些内部从业人员出现渎职、失职,甚至内外勾结的现象。

(三)信用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由于农民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从总体上看,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诚信度。且当前我国信用体系在城镇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制,就农村的信用体系而言,则更是千疮百孔,有待完善。一方面造成农村金融企业难以获取农民的真实信用状况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另一方面在农村出现严重的逃债、躲债和赖债现象。

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途径选择

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当前情况,结合我国目前的“三农”现状,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农民经济实力,增强其申贷能力。首先,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要从提高农民的收入做起。

1、减负。我国已经将历史悠久的农业税全面取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耕地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农民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其负担仍较重。

2、增收。完善农产品的价格机制,保证农民既有“收成”又有“收入”。此外,面对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出现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其次,提高农民的经济实力还要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多是分散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采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不仅可以给农业带来规模效应,还大大提高了农民以至农业的抵御风险能力,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信息的传播都有较大好处,为农村社会保障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政府作用,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一个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它的职能定位和根本宗旨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所以政府应切实转换服务理念,强化农村服务意识,发挥主导作用,为农村金融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环境。从政策上,应当明确对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投入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扶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结合当地的具体农村金融环境,加快支农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在资金上,逐步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对一些需要加大投入的弱势项目,通过少量财政资金的引导,配合外部资金的投入,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加大政府在“三农”上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科研方面,保证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顺畅性,为农村金融生态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十五”期间国家财政以每年17%的增长率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我国农村道路、运输等基本农业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治理等农业生产条件均有很大改善,但农村的公共产品仍旧普遍短缺,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进程。此外,可以建立农村金融生态建设考评机制,考评结果纳入各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

(三)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创造公平法律环境。完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鼓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多元化,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竞争。在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在正规金融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应着力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则应鼓励民间借贷和支持发展小额信贷;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区域性的小商业银行,提高农村整个金融组织体系的经营效率,创建和谐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

我国还应当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加强金融业法律制度规范建设,严肃追究恶意逃废债务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代表的刑事责任。且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合作金融法》,以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支持司法正义,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该有的行政干预。司法部门要提高执法效率,强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克服监管中的错位和漏位现象,提高监管效率。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增强信用意识,完善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灌输信用理念,引导农民将守信作为自我行为的原则之一。可以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镇)乡、信用村和信用户的“三信”创评建设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信用状况。建立农村诚信获益、失信受损机制和农民个人信用记录数据库,加大对逃废债企业和个人的制裁力度。确定农户、农企的信用等级,建立完整的农户、农企资信档案,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发放贷款证,以此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方法,使农户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组织与农村政府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农民自律组织等部门联合,形成完善的诚信体系,将各自的信贷政策、诉讼结案率和执行率与农村信用建设挂钩。

金融生态这一概念是指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所谓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各类金融组织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及其与农村经济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