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江苏省宿迁市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作为其重要载体,宿迁市委、市政府战略性提出“一核、两湖、三片、四廊、多点”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想,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加强制度、工程建设,积极协调人水争地以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争水关系,促进区域水安全、水节约、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和水文化的系统升级,为宿迁“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两年多实践,宿迁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宿迁市概况
宿迁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总面积8555km2,是著名的“白酒名都”“花木之地”“平原林海”和“大湖湿地”。自1996年建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生态立市”的宿迁特色之路,围绕“深呼吸、看绿化、见清水”生态理念,提炼出“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宿迁分属淮河和沂沭泗两大水系,境内河网密布,水域面积率达27.7%,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治水在宿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约束日渐显现,水环境治理难度加大、防洪除涝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三生”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和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凸显。同时,宿迁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水量调节地,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安全也对全市水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提出,为解决宿迁发展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为宿迁经济再次腾飞指明了方向。
二、宿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探索
1.理顺体制,以水务“一体化”统领水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01年宿迁市就成立了水务局,是江苏省最早成立水务局的地级市,同年建立起市、县、乡三级水资源统管体系。多年来,通过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市政府逐步将原分属于环保和住建部门承担的涉水职能进行了归并、重组。目前,全市的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节水等涉水职能全部由水务局承担,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有效解决了治水管水工作中长期存在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行难和管理难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决策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水生态修复提供了体制保障。
2.党政主导,健全河长体系夯实河长责任河长制是当前治水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宿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河长大会,率先出台市、县、乡三级《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率先完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构建,率先制定出台河长会议、一线巡查、定期述职、交办督办、联动协调、信息共享等6项制度。全市河(段)长、警长实现全覆盖,切实把“党政主导”落实到位。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充分摸清河湖家底,启动“一河一策”河长手册编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落实经费和专职队伍,通过定期巡查、一线交办、逐级督办,形成良性的河湖管理保护格局,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3.健全组织,有效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年初,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各县区政府及市水务、发改、财政等26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根据宿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宿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2015—2017)重点项目任务分解表》和《宿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考核办法》,结合实际,建立考核体系,排定详细建设计划,明确职责和任务分工,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有效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1.以一体化推进区域供水安全保障2013年起,宿迁市启动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坚持高位协调、系统推进,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推进,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坚持政府兜底,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多元投入机制;着眼供水安全,强化全方位监督,提升水质保障能力。全市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完成14个集中式水源地建设,建成城市自来水厂12座,完成4座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供水能力达93万t/天,将111个乡(镇、场)、1370个村(居)纳入城乡供水网。截至2017年8月底,宿迁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通村率100%,达户率92.5%。全市460万农民喝上源自大湖大河、经城市水厂加工的“好水”,城乡饮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历史性跨越。
2.以“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管理宿迁市政府以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明确分工和责任,年初下达任务,年末开展考核,考核结果通报至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形成具有宿迁特色的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体系。2016年,全市用水总量25.39亿m3,严格控制在29亿m3的红线内;GDP水耗为109m3/万元,较2015年(可比价)下降10.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为17.5m3/万元,比2015年(可比价)下降9.8%;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3%,高于73%的省定目标,全市14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3.以节约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台了《宿迁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宿迁城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宿迁市城市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颁布《宿迁市工业用水定额》,全面开展“节水三同时”制度,推动节水设施建设。对部分工业园区、重点用水户开展用水审计,查找用水薄弱环节,推动节水技改。全市年用水量超百万吨企业全部创成省级节水企业,建成省级以上节水载体195家。推动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2%。实施大中型灌区改造,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8。中心城市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先后创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县(区)。
4.以生态理念提升河道水环境质量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五全”治理思路,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河道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制《宿迁市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导则》,在全市开展百条生态河道建设。把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作为河湖治理的关键性和根本性举措,推进重点区域控源截污、污水收集管网等建设,建成投运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53%;全市已建成投运乡镇污水处理厂45座,在建57座,2017年年底前实现乡镇全覆盖;全市已完成252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7年计划完成205个。安排年度投资20.8亿元,开展97条河道截污纳管、黑臭水体治理,启动10条生态示范河道建设,着力恢复和提升河流的生态功能。中心城区马陵河由昔日“龙须沟”成为今日清水河。
5.以依法行政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全面实施河湖禁采。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全市水务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宿迁市打击河湖非法采砂责任清单》和《宿迁市打击河湖非法采砂行政问责办法》等。滨湖县区均成立专门的非法采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实施“退渔(圩)还湖”工作。清理畜禽养殖场288处,关闭排污口49处,拆除围网1.84万亩(1亩=1/15hm2),清理码头、拆除违建619处,清除阻水障碍194处,特别是重点打击洪泽湖、骆马湖非法采砂,建立高位协调推进机制,纪检、公安、属地多管齐下,配足执法人员,配强执法装备,限期驱离,限期收购拆解,着力打好非法采砂治理“攻坚战”。目前,599条非法采砂船全部实现集中管制,稳定有序拆解223条,“两湖”实现全面禁采。6.依托运河文化底蕴打造宿迁特色水文化2014年6月,京杭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其中,中运河宿迁段长达41km,是京杭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宿迁河流悠久历史文明,挖掘和弘扬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人文景观河流。宿迁境内运河沿线先后建设了宿迁历史博物馆、宿迁水文化展示馆、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和泗阳妈祖文化园等文化基地,重点打造盖世英雄楚霸王项羽故居———项王故里,多方位展示因水而兴的宿迁历史和现在。其中,宿迁水利遗址公园成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宿迁水文化展示馆成为省级节水教育基地,泗阳妈祖文化园成为千里运河上首座妈祖文化园,展现了京杭运河发达的漕运文化。
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创新
1.树标立杆,水效领跑试点引领节水新理念在全市率先创成百威英博(宿迁)啤酒有限公司和船行灌区两个市级水效领跑单位,在江苏省内属首次试点。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管理、考核评定的方式方法,为全市机关单位创建水效领跑者行动乃至全省全国创建工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2.勇于探索,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引领节水新理念宿迁是农业大市,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0%左右,抓好农业节水意义重大。宿迁紧抓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契机,在宿豫区完成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精准的补贴奖励措施以及加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等试点工作,改革成效显著,改革经验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3.创新机制,开展跨界河流断面生态补偿试点市委、市政府实行“5+1”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出台《宿迁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试行)》《宿迁市干部生态环境实绩公示制度(试行)》《宿迁市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制度(试行)》《宿迁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制度(试行)》和《宿迁市生态环境损害过错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试行)》5项制度,研究制定《宿迁市河流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实施方案(试行)》,6条河道纳入考核和补偿范围,按照“谁达标、谁受益,谁超标、谁补偿”原则,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行“双向补偿”,按月核算补偿金额,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的责任。自2015年实施以来,共产生生态补偿资金近6000万元。
五、结语
经过近年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水利相比,宿迁市“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谐统一的现象得到更多体现和丰富。根据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期评估显示,全市23项考核指标合格率达85.4%;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已有6项全部完成,其余4项整体完成进度达76%以上。这些重点示范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水在生态链和产业链中的正向传导和反向倒逼机制,改善了城乡水生态环境,强化了水安全保障,实现了产业、管理与文化系统升级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书龙,余瑞坤.宿迁水务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王建华,肖伟华.宿迁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4.
[3]许广东,潘光毓.宿迁市2016年度水资源公报[R].宿迁:江苏省水文与水资源勘测局宿迁分局,2017.
作者:王振;叶志才;叶丽华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