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初步研究范文

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初步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初步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滨州市水生态工程现状,分析了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全面提出了水生态建设的工作是增建水源工程,多水源统配,节约用水,增加水生态基础水量;控制工业污染,降低农业污染,减轻养殖污染,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植树造林,建设水系绿色生态带;综合治理水系工程,增建水利景区,全面提升水工程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滨州市;增加水源;多水并用;节水治污;水生态建设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带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建设区域,但由于存在着水资源匮乏、水工程老化失修和水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亟须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水系生态建设的部署要求,在建设“四环五海、生态滨州”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加快水生态修复,维持水生态安全,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水生态工程概况

1.1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滨州市分属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黄河自西而东横贯市域腹部,南、北两堤间为黄河流域;黄河以南为淮河流域;黄河以北为海河流域。

1.1.1黄河

黄河在滨州市域流经邹平、惠民、滨城、博兴4县区,市内河长94km,堤长143.9km,流域面积123.9km2。在长期的输沙过程中,黄河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是高出背河地面4~6m的“地上悬河”。

1.1.2淮河流域水系

淮河流域水系主要有小清河、支脉河两大水系及其支流孝妇河、杏花河、北支新河、打渔张河、胜利河、预备河、工农河和三号支沟,2条干流和8条支流共长316.4km,堤长545.02km,合计防洪流量2610m3/s、排涝流量1025m3/s。

1.1.3海河流域水系

海河流域水系主要有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和潮河6条干流河道和20条主要支流河道,共长1140.3km,堤长2110.1km,合计防洪流量9455m3/s、排涝流量3670m3/s。1.2引黄灌溉工程体系全市有簸箕李、小开河、打渔张、张桥等13处引黄灌溉工程,修筑干、支渠836条,共长3784km,建各类建筑物和引水口1891座。

1.3调水工程体系

滨州市有引黄济青和南水北调两大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主要有引黄闸、引水渠、输沙渠、沉沙池和输水渠,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120m3/s,引水渠长700m,输沙渠长11.5km,沉沙池占地3596hm2,输水渠长54km,工程总占地7333hm2。滨州市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股调水工程的受益区,目前先期兴建了黄河以南邹平、博兴两县的输水和蓄水工程。

1.4蓄水工程体系

滨州市在南部山区建成了小型水库23座,合计蓄水能力1257万m3;在北部平原区建成库容10万m3以上的水库93座,总库容达到6.7亿m3。据统计:27座中型和小(1)型水库共占地10121hm2,围坝长266km;其他小型水库围坝长250km。

2水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匮乏是影响

水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滨州市水资源十分匮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0.15亿m3,人均占有量为271m3,耕地亩均占有180m3。滨州市不仅资源性缺水,还存在着开发利用不合理、水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由于汇入河道的地表径流水质较差,每年只有1.48亿m3地表水用于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其余4亿m3地表水则成为弃水。地下水大部分埋藏在60m以下,开采难度大,年均开采利用量仅2.81亿m3。水的有效利用率也较低,农业耕地大水漫灌的方式比较普遍,亩次灌溉用水高达300m3,利用率仅为50%;工业用水重复率低,万元产值耗水量在300m3以上。水资源匮乏影响了水生态健康,造成河道断流,湿地干涸,湖泊萎缩,水生态功能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

2.2水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弱化了抗灾防灾和生态功能

市内的大中型河道40余年未进行系统治理,由于水土流失、河坡坍塌和引黄入河等原因,河槽普遍淤高0.6~3.0m,防洪排涝能力降低30%~50%;河道堤防残破不堪,沟壑密布,完整性差;涵闸建筑物老化、失修、损毁严重,部分已报废。防潮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管理滞后,风暴潮仍可侵入内陆20~30km,碱化土地,恶化环境。引黄工程的沉沙设施超负荷运行,泥沙堆积在工程四周,或输入农田;输水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经常发生供水事故。水工程老化失修和损毁,降低了防灾减灾功能和生态功能,2001———2002年大旱时,河道干涸,坑塘龟裂,地下水位下降,38万hm2农田受旱成灾,31.7万人发生饮水困难,工农各业损失20余亿元。2003年风暴潮发生时,海水内侵20余km,沿海的无棣、沾化2县区损失原盐1.7万t,冲毁养殖场3.7万hm2,冲失水工程土方225万m3,损毁水工程30座,淹农田2.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7亿元。

2.3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滨州市有水土流失面积2037km2,南部山区山岭陡峭,沟谷深切。丘陵区土壤多沙,风化层厚,是中、强度水土流失区。北部平原区为黄河泥沙充填而成,砂土、壤土居多,质地疏松,极易崩解流失。滨海地区成陆时间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土壤含盐量高,植被稀疏,地表裸露,土壤沙化严重。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如:山区掠夺式地采伐林木、毁林造田、开山采矿,平原区的铁路、公路和城乡建设,普遍存在乱挖乱弃现象;引黄灌区多采取以挖待沉和将泥沙输入农田的方式处理黄河泥沙,沙化了土地,扩大了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耕作区跑肥、跑水、跑土,破坏了土地资源。黄河故道和引黄沉沙区生态环境恶化,每年有200万m3泥沙进入水工程,造成河流淤积,渠道堵塞,坑塘变浅,湖泊萎缩,加剧了水旱灾害发生。

2.4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急骤增加,据监测:年排入河流的污水达16.5亿t,年排入污染物质72.8万t。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主要河流的26个断面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河均呈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黄河为Ⅲ类水质外,其余9条河流均为严重污染。化肥和农药也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全市每年施用化肥16万t,施用农药6903t。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使用方法欠科学,导致了化肥、农药的污染物在土壤中日积月累并随水迁移,既污染了地表水,又污染了地下水。经对19处地下水监测点评价,结果表明,全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重点及措施

3.1开源节流,增加生态基础水量

3.1.1增建蓄水工程,扩大蓄水量

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需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保障,因此,增建蓄水工程,扩大水资源量是改善水生态现状的首要任务。要按照每20~30km建1座河道拦蓄工程的规划,增建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潮河拦河蓄水闸,增加河道蓄水量2.0亿m3;在骨干河道下游两侧开挖宽槽式的支流,既可为骨干河道分洪,又可拦蓄雨洪;选择古河道、低洼地、盐碱地增建蓄水工程;增建农村坑塘和城市水池、水窖等微型蓄水工程,拦蓄房顶、道路、广场的径流,增加城乡水体;加固维修现有河道的堤坝涵闸,更新设备,提高现状水工程的蓄水能力,减少河道径流的损失。

3.1.2多水源统配,三水并用

多水源统配,三水并用是缓解当前水资源匮乏的当务之急。根据当地水资源总量,划定用水红线,制定用水指标,合理利用地表水,科学开发地下水;加强引江、引黄工程管理,尽量将用水量控制在省分配的指标以内;加大海水、微咸水和中水的利用量,滨海企业、养殖业要尽量利用海水和微咸水,城镇的中水回用率力争达到40%以上。

3.1.3构建节水体系,完善节水措施科学制定节水制度体系,把年度用水总量控制

在正常年际间可更新、可补充、可循环的范围内;积极推进农业节水,改革传统的灌溉模式,实行小畦灌溉、长畦短灌、窄畦速灌、细流沟灌,推广管灌、微灌、滴灌、喷灌,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实施高用水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淘汰一批高耗水、重污染、低效率的项目;完善城乡生活供水管网,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浪费的陋习。

3.2防污治污,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3.2.1控制工业污染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在现有9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增建3~5座污水处理厂,达到日处理污水65万t的规划目标。

3.2.2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实行配方施肥,推广科学施肥,防止乱施滥施化肥,大力提倡施用农家肥、禽畜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加强农业病虫害疫情监测,推广物理性、生物性防治方法,增加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努力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2.3减轻养殖污染

开展生态水产养殖,减少饵料的投放和化学药品的施用量。在规模化的禽畜养殖基地,推广蓄—沼—肥生态养殖模式,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科学利用。

3.3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3.3.1山丘区治理

南部山丘区要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在山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在丘陵耕作区,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筑牢围堰,做到水土不出田;在山沟地闸山沟,修塘坝,建水库,拦蓄山洪,控制水土,涵养水源。

3.3.2平原风沙区治理

平原风沙区要对沙、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对植被稀疏的河堤、弃土场通过植树、种草、压实、红土盖沙等措施,防止泥沙流失,淤积河道;黄泛区和引黄沉沙区要整地改土,翻淤压沙,平整土地,营造水保林。对严重风沙区则要转换种植模式,建设林果基地、塑料蔬菜大棚,或建设防风固沙林场、草地。

3.3.3滨海风沙区

滨海风沙区要结合防潮工程建设,建设挡风屏障,种植芦苇、柽柳、茅草等耐碱植物,增加植被,减少土地裸露面积。

3.4植树种草,建设水系绿色生态带

3.4.1加快黄河绿色生态带建设

要加快黄河堤防标准化建设,消除安全隐患,按照临河面宽7m,背河面宽10m的植树标准,植树种草,防止风雨剥蚀堤防。根据《滨州黄河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加快黄河绿色生态观光带建设,对王旺庄、道旭和梯子坝等险工进行除险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3.4.2全面建设河道生态保护林

对全市36条主要河道、2669km堤坝,按照《滨州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标准,建设10~30m的保护林和行道林,构建河流绿色廊道;在堤坝边坡种植灌木和花草,形成灌草结合、高矮搭配、花红树绿的景观林区。

3.4.3建设湖、库湿地水生态保护林

全市有3处湖泊和117座水库湿地,围坝总长681km。为改善湖泊、水库等湿地的水生态环境,要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开发与生态保护相违背的产业或项目,禁止污染水环境的乱挖滥采行为,规范水产养殖,控制污水排入;在周边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湖、库水源调配工程,定期引水补源。

3.5综合治理河道水系环境

滨州市的主要河道已40年未进行系统治理,现已河床淤积、堤防残破、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洪排涝能力衰减,亟须综合治理,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3.5.1提高标准,疏浚河道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各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黄河设防标准应在现状60年一遇的基础上,通过加宽培厚堤防,提高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漳卫新河、徒骇河等6条跨省、市河道,在现状基础上,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疏浚、复堤;其他河道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

3.5.2治理城市水系,提升水环境质量滨州市自2003年实施“生态滨州”城市水环境工程,现已建成四环(4条环城河)五海(5座城区水库)呼应,72座湖泊点缀的城市水系。但由于受投入不足的限制,有的水系尚未贯通,有的水系建筑物较少,尚需提升改造、完善配套,进一步营造“人在湖畔住,夜闻波涛声”的人水和谐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3.5.3建设水利景区,丰富水文化内涵2006年全国水生态修复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在滨州召开后,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现已建成了12处国家级、15处省级水利风景区。今后还要结合水系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努力打造在建的7处和规划新建的16处水利风景区,进一步提升景观、生态和环境水平,丰富文化内涵,将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水生态修复与建设的示范基地。

作者:韩静 单位:滨州市海河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