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杨陵区内塬高沟深,来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条件差。增加城区绿地和水保林,建设湿地景观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可以使杨陵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关键词:
水生态;河流生态;文明建设
上世纪60年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倡导修筑了关中地区泾、渭、洛、梅、沣、黑、甘、涝八大惠渠,其中八惠之一的渭惠渠自西向东横穿杨凌,造就了区域丰富的水利文化。近年来,实施的“三河两渠”综合整治,尤其是渭河杨凌段治理工程,打造了“河畅、水清、景美”的生态长廊;“引石过渭”调水工程,为全区调水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1杨陵区水生态文明状况
1.1水生态状况(1)河流生态。杨陵区内有3条过境河流,分别为渭河、漆水河和湋水河,属黄河水系。渭河为黄河一级支流,漆水河和湋水河分别为二、三级支流。渭河河床低,冲、淤基本平衡,漆水河和湋水河流经渭北台塬地区,塬高沟深,来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开发利用条件差。沿途城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一般未经处理便排入3条河流,河流水质污染严重。(2)水土保持现状。杨陵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湋水河南侧、漆水河西侧陡坡、渭高干渠以北的坡地和渭河防洪堤坡四个条形地带和北部黄土台塬区。通过数十年的综合治理,全区已初步形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截止2014年底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km2,治理率达65%,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1.2水安全状况(1)水资源的供需安全。2014年,全区实际供水量3730万m3。现状年75%频率下全区总需水量为5200万m3,可供水量为4506万m3,供需缺口为694万m3,缺水率达13%,主要体现为农田灌溉用水保障程度不高,受干旱威胁大,生态环境用水缺乏。(2)城乡供水安全。城区供水安全:杨凌城区供水分为水厂集中供水和自备井分散供水两种形式。城区现有水厂4座,一水厂,拥有水源井9眼,设计供水能力3万m3/d,实际供水能力0.9万m3/d;二水厂,拥有水源井5眼,设计供水能力1万m3/d,实际供水能力0.7万m3/d;三水厂,拥有水源井4眼,设计供水能力0.6万m3/d,实际供水能力0.2万m3/d;四水厂水源为地表水设计供水能力10万m3/d,实际供水能力3万m3/d;城区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关闭南北校区自备水源井,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和部分企业均利用自备水源供水,自备水源井数35眼,供水能力1.0万m3/d。企事业单位实际供水能力1.75万m3/d。城区年供水量1234万m3。主要用于城区居民生活、部分工业企业以及三产用水,供大于需,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农村供水安全:全区农村已建成集中供水72处,年实际供水能力0.85万m3/d,2014年实际供水量248万m3,供水人口11.67万人,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5%,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3)防洪安全。2014年,渭河杨凌段已建堤防总长12.888km(南岸1.088km,北岸11.8km),受保护人口12万人,堤防建设标准为百年一遇;漆水河已建堤防长度1.048km,护滩、护岸1.051km,堤防和护岸建设标准为10年一遇,护滩建设标准为五年一遇;湋水河河段堤防未建设。此外,杨凌示范区还建成了防汛应急通讯系统,保证了紧急时刻的防汛应急响应,为全区防汛决策调度指挥提供了现代化平台。
1.3水利用状况(1)供水总量及供水结构。2014年,全区供水总量3730万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997万m3,占总供水量的26.7%,地下水供水量3298万m3,占总供水量的72.3%。另外,杨凌示范区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处理能力6.5万m3/d。地下水供水量所占比例大,地表水、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率低,供水结构需进一步优化。(2)用水总量及各行业用水比例。2014年,全区用水总量3730万m3,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为60.3%,工业生产用水所占比例为4.85%,城镇生活用水量所占比例为18.45%,乡村生活用水量所占比例为6.61%,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比例为9.79%。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偏大,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偏小,用水比例不尽合理。(3)用水效率。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10年的15.27m3下降到2014年的4.89m3,下降了68%以上,工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农田亩均综合用水量由2010年的300.8m3,降低到2014年的265.6m3,用水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来水供水管网漏损率由2010年的15%降低到2014年的12%,还有减小的空间,城镇节水水平有待提升。
1.4水管理状况(1)管理制度。围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和陕西省政府“六项指标”的要求,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印发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关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渭河)达标率的目标和任务分工,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2)管理体制。2002年,杨陵区成立了水务局,主要职责是编制涉水规划、制定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做好与示范区各部门的联系协调、指导杨陵区水务局开展好工作、监督杨凌新华水务公司做好供水用水等相关工作。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仍由城建、环保部门管理,有待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全面落实水务管理一体化。(3)运行机制。杨凌示范区涉水事务的审批由杨凌示范区水务局统一管理,制定了《取水许可办事指南》,严格规定了取水许可受理、审批、发证的程序和原则,建立健全了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和水资源费使用管理等制度。同时从2009年开始,严格按照省水利厅下达的水量调度指标做好渭河水量调度工作。
1.5水文化状况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合并十大农科教单位,组建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次实质性合并。两校成立以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42项,其中,国家奖励5项。杨凌聚集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农业科教人才,被称为“农科城”。
2杨陵区水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2.1用水习惯不合理,造成用水浪费现象严重目前,在农村,杨陵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累计达到0.46万hm2,其中,微灌、喷灌面积已达到0.1万hm2,但是农民仍然习惯于大水漫灌,他们使用节水灌溉工程浇地,感觉把地浇不透,没有真正感受到节水灌溉工程带来的节水增产等优点,每公顷浇地灌溉定额达到4500m3以上。在城区中,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镇居民的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主观节水意识不强,“长流水”等现象很普遍。在工业用水方面,由于旧的用水习惯很难扭转,使对水进行循环利用的企业非常少,认为水循环设备的采用会额外增加企业的支出,给企业增加负担。所以,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由于观念和习惯的原因,存在着用水严重浪费的情况。
2.2水资源紧缺,严重破坏城区的水环境随着杨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区,由于城区的环境承载量有限,尤其是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紧缺现象,加之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强,使得城区用水的缺口逐年递增。而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有限的水资源就被优先用来满足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这就使得渭河、水运中心的水量越来越少,以至使水运中心在干旱季节干涸,这导致了城区水环境对城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严重减弱,甚至丧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的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恢复能力受到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废水总量的快速增长,带来河流水质及水环境的污染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相应增加。同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间内加剧膨胀,生活污水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污染源的形式,主要污染源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为城区生活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渭河、漆水河、湋水河和高干渠、渭惠渠;面源污染为农药、化肥及酸雨,农药常年使用是面污染的主要来源,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这些工业和生活废水造成河流水质及水环境的污染。
2.4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健全,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通过渭河全线综合整治,渭河杨凌段沿岸堤防已达到百年一遇标准,但对漆水河、湋水河治理滞后,且漆水河的设防标准较低,仅为10年一遇。此外因3条河流均为界河,左右岸综合治理不能同步进行,存在防洪安全隐患。
2.5水土流失任务艰巨,局部地区有加剧的趋势杨陵区土地面积135.08km2,水土流失面积90.3km2,占土地面积的68.15%,目前还有35.43km2尚未治理,特别是湋水河南侧陡坡和漆水河沿岸西坡地区,土壤浸蚀模数大于3000t/km2•a,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3促进杨陵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修复水生态环境,打造人水和谐的“园林杨凌”是杨陵区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一是在湋水河南侧坡地和漆水河西坡地分别建设文化景观区、神农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凤鸣湖公园、坡地景观区、湋水河郊野森林公园、湿地景观区;二是在湋水河与漆水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建设湿地景观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三是实施“三河两渠”河渠湖库连通和修复工程,可增加水域面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城区水生态环境,使杨陵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4结语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杨陵区新农村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世雄.彭阳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问题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97-98.
[2]聂大鹏.水土保持效益分析及方案实施保障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5):138-140.
[3]徐之敏.对市政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2,(4):8-9.
[4]田义文,候曦,张淑萍.新农村建设有效路径探析———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9-30.
[5]张光强.把科技兴农的华章谱写在广阔的农村大地[J].现代企业,2010,(2):25-25
作者:王小宁 单位:杨陵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