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灌溉水源工程改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中国水资源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水资源紧缺、资源开发进入高成本阶段
1.1中国水资源紧缺状况
水资源不同于一般矿产资源,它是在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中随机、流动、可资利用的水。中国年均水资源总量约28124×108m3,其中河川径流总量27115×108m3,地下水资源8288×108m3(含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重复计算的7279×108m3)。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仅2300m3,只相当世界的1/4,居第88位。各地年际间降水可差数倍,年内降水极不均匀;尤其是水资源地域分布差异极大,占全国人口42%、耕地62%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20%,使得北方地区已严重缺水。导致水资源紧缺的另一问题是全国年均废污水排放量达342×108m3,江河、湖泊约82%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污染的占30%,城市地表水污染更为普遍,水资源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农业用水还受到工业及城镇居民用水剧增的竞争,全国灌溉用水量在1988年达到最高值3941×108m3,以后逐年下降,至1997年降为3598×108m3,占全国总用水比重也从1949年的97%下降到了70%左右。目前一般年份全国每年缺水360×108m3,农业缺水占300×108m3。农业因缺水受旱面积每年平均2670万hm2,粮食减产达(600~800)亿kg;全国近半数的大中城镇供水不足,因缺水造成的工业损失每年约2000亿元。缺水还带来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黄河近十年来多次断流。长江中、下游1999年初也出现少见的碍航现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北方不少中小河流内陆化,河水常年污臭,河道淤积,湖泊萎缩,河口淤塞。北方地下水资源的长期超采,已形成多处大面积地下水漏斗,水井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枯报废;由此带来较大范围的地面沉降,京津以南河北平原,开采井深从20~30m已发展到300~400m,累积地面沉降100mm的面积已达该地区面积的55%,辽宁、山东沿海一带海水入浸已达千余平方公里,甚至南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也出现地面沉降,面积达3000km2。全国总用水量还会逐年大幅度上扬,而农业用水预计很难增长,灌区水源不足,是灌溉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水资源的紧缺局面,已成定局,并在继续恶化,正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1.2我国水资源开发已进入高成本阶段
水资源量有天然资源量、可利用资源量和开采利用量之分。前面涉及的都是天然资源总量,表示我国水资源的天然禀赋差。可利用水资源还与国民经济的实力、科技水平和资源开发的边际效益有关,资源开发应满足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环境允许等条件。美国的可利用水资源占自然资源的21%左右,日本为27%,我国这一资源量预计为700×108m3,占自然资源的25%。这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资源量,在一定的经济与科技水平下,是有限的,不能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盲目乐观是没有根据的;但是科技发展是无限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也应是无限的,人类经济生活总要向前发展,不会停滞,过分悲观也是没有必要的。因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发展科技、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可利用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是有限的,超越一定的经济与环境条件的水平,过分开发就会出现相对成本过大,水资源开发的边际净效益变为负值,得不偿失。
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可用开发的边际费用来衡量,分为边际成本为零、不变边际成本和递增边际成本阶段。边际成本为零即增加水资源开发量,几乎不增加开发成本,如引洪灌溉,简易无坝引水等。显然,我国早已超过这一阶段。不变边际成本(或低成本)阶段,即资源开发成本与开发量成正比,单位资源开发量的成本不变,我国50、60年展灌溉大致属于这一阶段。递增边际成本(或高成本)阶段是指新增单位资源开发成本越来越大,资源开发越多,单位资源开发成本越高,当达到某种开发规模以后,单位资源开发成本与运行管理成本之和可能大于新增单位资源所产生的效益,出现边际净效益为负的情况,得不偿失;表现为水资源已近枯竭,或经济实力已无力支撑资源的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