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沟道坝地优化利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针对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利用方式单
一、利用期滞后和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提出坝地利用应按沟道坝系、坝型及不同时期坝地形成特点,选择不同的坝地利用方式、相应的防洪保收设计洪水频率及工程布局形式,从而实现沟道坝地优化利用,并提出坝地优化利用方式的选择原则、主要利用方式类型。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地优化利用方式研究
一、坝地优化利用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的坝地是在沟道建成淤地坝的基础上由泥沙淤积沟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坝地面积的增加与坝控区沟道特征、洪量模数、输沙模数及淤积年限等呈正相关关系,即沟道宽平、来洪量大、输沙率高、淤积年限长,则坝地面积的增加速率就大。这说明要形成可保收农作物的坝地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段的。依据坝系相对稳定最小系数的公认指标1/20(即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之比),经单坝典型设计推算表明:在位于强度侵蚀区的陇东南部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单坝达到相对稳定的实需年限大多在100年以上,能确保坝地农作物在出现频率为10%的洪水时保收的淤积坝地实需年限约为35~40年,在位于极强度侵蚀区的陇东北部丘陵沟壑区,淤地坝单坝达到相对稳定的实需年限也需50~70年,能确保坝地农作物在出现频率为10%的洪水时保收的实需年限约为30~35年。据此,即将大规模实施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项目实施后,其所淤坝地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发挥种植农作物效益的。因此,优化坝地利用方式,调整坝地利用结构,摒弃单一种植形式,实行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的运用方式势在必行。这既是实现坝地快速利用和发挥最大效能的战略措施,也是今后坝地利用方式的主要拓展方向,对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坝地的优化利用至为重要。
2.可行性
坝地利用采用多元方式,主要是基于沟道淤地坝建成后,坝地的形成尚需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过程和沟道年际来水来沙过程大多属于低于设计频率的实际而设计。就一般而论,在淤地坝建坝初期,坝地面积随淤积年限增加的速率相当缓慢。随着淤积年限和拦泥坝高的增加,坝地形成速率(即拦泥坝高增加1m时坝地的增量)始趋增大,库区次积水深度及年淤积厚度将渐趋减小,坝地利用的概率增加,但仍需选择符合上述坝地形成过程及来水来沙特点的不同利用方式。经对甘肃省环县小河沟治沟骨干坝(1976年由当地群众自建,坝控面积5.31km2,坝高15m)的走访调查和实地勘测:该坝建成第5年遇频率约为10%的雨洪径流入库,最大积水深度3.5m,年淤积厚度1.8m,累计拦泥坝高达到7.9m;第6年最大积水深度1.5m,年淤积厚度0.6m;至第7年汛期,该坝坝体被洪水冲出一个豁口,库水泄空,已形成坝地露出水面,第8年春季,当地群众在库区插植柳树(高1.6~1.8m),当年成活率达100%;第9年春季,重新维修加高坝体至21m并加修放水工程,当年汛期来水最大次积水深度1.1m,当年淤积厚度0.4m,柳树平均高已达到2.2m(不包括被淤的0.4m);之后5年的汛期库区最大积水深度依次为1.4m、1.6m、0.5m、2.3m和0.78m,年淤积厚度依次为0.3m、0.4m、0.1m、0.5m和0.1m,泥面以上平均树高(即不包括被淤部分)依次为3.1m、3.9m、4.9m、5.7m和6.8m。该坝建成14年后,形成坝地面积5.65hm2为坝控面积的1/94,第9年春季栽植5年的柳树累计平均胸径达29cm。该例充分说明:
(1)坝地不仅仅是在可种植农作物时才可利用而是自可栽植局部短期淹没不致损坏和影响其生长的植物时即可利用,但应设置放水工程设施,排泄库内蓄水,以确保坝地林木的正常生长。
(2)坝地利用的因时制宜和方式的多元化,可使坝地实现由淤成之后的单一种植利用变为淤中即可造林种草,发展林、果、草多种产业的快速高效利用,提前坝地的可利用期。
(3)坝地利用的因地制宜和地域特色化,可使黄土高原不同区域的坝地发挥最大效益。
(4)坝地的优化利用为黄土高原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山川秀美带来了极好时机和条件。如在高塬沟壑区实行坝地利用的林果化,不仅可为该区农民早日奔小康开辟一条新财源,而且可使该区早日恢复植被,实现山川秀美。
黄土高原地区坝地利用方式实现多元化的基本条件完全具备,关键技术也基本形成,具备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条件。
二、坝地优化利用方式选择原则及主要类别
1.方式选择原则
坝地优化利用方式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考虑沟道坝系各坝坝型及其功能特点;
(2)依据不同建设、运行期坝地形成速率;
(3)根据已形成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比值;
(4)按照坝控区实际洪量模数与输沙模数;
(5)符合坝控区自然特征及农业经济特点;
(6)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