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环境承载现状与纳污能力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文章论述了内蒙古水环境承载现状与核定的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并提出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双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现状;纳污能力;措施对策
1概况
我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未来国家乃至自治区的经济向着新常态发展,自治区水环境、水资源矛盾日趋严峻,准确认识自治区水环境的承载现状,从严核定自治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建立自治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对进一步强化自治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分解明确污染减排责任主体,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障生活、生产、生态供水安全及水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类型污染问题接踵而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2.1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并存
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便排入河道,农药和化肥残留物随地表水流入河道,水污染从常规的生活污染转为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水污染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工业迅速发展,使地下水资源在一种无序的状态下盲目开发,多年超采已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并存,加重了水环境压力。
2.2河道内水体自净能力严重下降
由于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等活动,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造成河道断流,湖泊、湿地面积萎缩,甚至消失,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河道内水体水质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保护的要求。
2.3水质型缺水使得水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大量废水的排放和过量超采地下水造成水质破坏,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程度,水污染加剧了水质型缺水和水源型缺水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水资源保障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继续延续目前的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水环境将不堪重负,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型缺水将共同成为严重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2.4总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入河排污口在污染源与水环境间起桥梁作用,入河排污口的入河量直接关系到水环境现状,作好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既可对污染源的排污起监督作用,也可得到某区域相对最为可靠的排污总量和河流纳污量,因此,入河排污口是目前总量管理的基础。由于总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够对污染物排放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受纳水体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自然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人居生态环境恶劣,人口健康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3水功能区承载现状
3.1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分布情况
2012年全区废污水入河量为17.14亿t/a,污染物入河量COD为20.55万t/a,氨氮为2.76万t/a。
3.2各流域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
全区各流域重点水功能区COD入河量为15.58万t/a,占全区COD入河量20.55万t/a的76%;氨氮入河量为1.99万t/a,占全区氨氮入河量2.76万t/a的72%,说明污染物入河量以国家重点水功能区为主。其中,黄河流域COD和氨氮入河量分别占到全区的48.5%、53.3%,可见其污染严重。
3.3各流域省级水功能区污染物入河量
各流域省级水功能区COD入河量为4.97万t/a,占全区COD入河量20.55万t/a的24%;氨氮入河量为0.77万t/a,占全区氨氮入河量2.76万t/a的28%;说明污染物入河量省级水功能区所占比例较小。各流域COD入河量以黄河、辽河、内陆河为主,氨氮入河量以黄河和辽河为主。
3.4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承载特点及现状
3.4.1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承载特点
各流域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承载的特点:一是流经城镇的河流由于入河排污口集中,所以超载严重;二是饮用水源区、过渡区、源头保护区、保留区有入河排污口的,由于纳污能力核定为零,不允许排放,所以一旦有排污口便视为超载;三是部分河流由于流量小,纳污能力十分有限,当入河量集中且大于纳污能力时便处于超载状况。
3.4.2国家重点水功能区承载现状
经统计国家重点水功能区中非超载水功能区的比例为47.2%,不涉及承载比例为26.4%。超载水功能区比例为26.4%。即227个考核的水功能区中有59个水功能区承载并超载;其中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内陆河所占比例分别为15%、27%、33%、47.8%、20%;超载严重的是黄河、海河、辽河;特别是黄河超载最为严重。
4已核定纳污能力与控制目标
4.1全区不同类型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结果
按水功能区类型核定结果:全区现状年纳污能力COD为32.68万t/a,氨氮纳污能力为2.23万t/a;2020年全区纳污能力COD为46.59万t/a,氨氮纳污能力为2.85万t/a;2030年全区纳污能力COD为46.59万t/a,氨氮纳污能力为2.85万t/a;2020年纳污能力较现状水平年COD提高了13.91万t/a,氨氮提高了0.62万t/a,2030年与2020年保持一致。
4.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
2015年全区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有所好转,全区饮用水源区、省界缓冲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0%和60%,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监测覆盖率为60%前提下,国家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不低于52%,省级水功能区不低于71%。2020年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较2015年进一步好转,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省界缓冲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监测覆盖率为100%前提下,国家重点水功能达标率不低于71%,省级水功能区71%。2030年,全区水功能区基本实现水质目标,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5措施与对策
水是生态与环境系统的核心要素,水资源是关键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5.1强化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
强化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为各级政府明确污染减排责任,加强水污染防治,限制未达标废水排放,落实水污染措施,建立湿地水环境监测网络,提高河流污染治理的总体水平,形成污染防治、监测、管理和反馈体系。
5.2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保障公众饮水安全
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力度,深化水源地水质全指标分析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及污染防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5.3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和性质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水环境质量、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流域水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与水环境保护双赢。
5.4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体质建设是改善水环境的决定性机制
首先,规范社会行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不能为了自身的发展,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其次,加大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同时,要加强体制建设,行政、教育、法制、经济四管齐下将可以提升改善环境措施的力度和有效性。
5.5建立污水排放-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水质指标控制体系
随着国家对污水资源化管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全区各盟市再生水利用率将不断提高。污染物的入河量和废污水的入河量必然会降低,可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态势,为生态用水、环境用水留出空间。因此必须逐步完善再生水的水质检测、控制和监管方式方法,建立污水排放、处理、再利用的控制体系,保障再生水水质,以保障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
5.6加强公众参与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调动社会公众的节水意识,约束自己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将流域水资源、水环境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等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部分。
5.7外源消减与内源控制相结合
水污染治理需要从基于化学指标控制向水质安全控制转化;需要从排放监管向源头减排及向内外结合和点面结合转化,即点源与面源相结合,外源消减与内源控制相结合;需要从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转变。
5.8控制水污染总量
水污染总量控制是当前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有计划地消减进入流域的污染物,使流域水质达到环境保护目标。部分流域长期以来的“历史欠账”很多,有的地区水环境容量已经接近饱和甚至被超过,与规划水质目标相距甚远。随着2015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实施,水功能区达标率将成为各级政府履职的刚性约束指标,这一刚性约束指标任务的完成也为各盟市完成限排指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作者:刘润萍 单位:锡林郭勒盟水文勘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