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小组合作教学范文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小组合作教学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小组合作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小组合作教学

摘要: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科学的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对蚯蚓外形、呼吸、反应、运动四个方面进行探究,自主构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是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内容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对蚯蚓的外形、呼吸、反应、运动四个方面的探究,得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活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设置情境———质疑情境———引导探究———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查找资料以及观察的能力,在已有知识上对动物的分类也有了大致了解,能够理解蚯蚓与环节动物的关系,通过探究能够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生物和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举例说明蚯蚓与人和生物圈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升探究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生物和环境的适应;了解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实验材料与改进

1.蚯蚓的获得与保存蚯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带领学生到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土壤中挖取,雨后挖取获得的蚯蚓较多;对于受环境限制无法带领学生到户外挖取蚯蚓的学校,教师可以到市场购买。挖取后的蚯蚓要注意保存,可以在较小的容器里装入泥土,保存蚯蚓。蚯蚓成活时间较短,我用直径56cm、高70cm的家用水桶装2/3土壤,放入蚯蚓,土壤湿度在30%~40%之间,蚯蚓可存活一周左右。第二种保存方式可用一次性保鲜盒,底层铺上湿巾纸,放入少许土壤,放入2~3条蚯蚓,这种保存方式,蚯蚓可存活一天左右。2.实验用具与改进实验用具:蚯蚓、放大镜、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硬纸盒、圆珠笔(解剖针)、玻璃棒、手电筒、细沙子、解剖盘等。光滑玻璃板与毛糙玻璃板不易获得,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光滑纸张与粗糙纸张,也可在光滑纸张上贴上双面胶撒上沙子,将其制作成粗糙纸张。我发现,用光滑纸张与粗糙纸张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于玻璃板;硬纸盒要稍长,要满足蚯蚓运动,我用的是A4纸包装盒,长度等于玻璃棒的长度,取材较方便;对蚯蚓的刺激可以用解剖针,但解剖针的针头对蚯蚓有伤害性,建议用圆珠笔替代;蚯蚓一般比较细小,手电筒的光束面积较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探究,应对手电筒进行改造,在黑色圆片纸张中间开一个小圆孔,使其附着在手电筒上,制作成聚光手电筒。

四、合作探究过程

1.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分工,奠定探究基石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好奇心强,男生活泼好动,女生胆小心细,教师在分组时,要考虑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性别差异以及性格特征等,使每个小组有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于组内互助,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本次实验以4人为一个实验小组,分别担当小组长、实验记录员、实验员、交流员。教师对各小组进行编号。2.教学过程(1)情境再现,新课导入直接导入法,以学生挖蚯蚓的图片导入,回顾挖蚯蚓的历程,观看挖蚯蚓的短视频,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学生总结:蚯蚓生活在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枝落叶和其他有机物为食。教师过渡语:蚯蚓为什么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2)实施探究实验①外形篇看一看:蚯蚓的体形、体色、身体组成、刚毛(使用放大镜)。辨一辨: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摸一摸:体表、背面和腹面。(学生完成表1内容)思考与讨论:蚯蚓为什么有这样的外形?得出结论:蚯蚓与土壤颜色相近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细长呈圆柱形的体形、身体分节、体表有黏液等特征有利于蚯蚓在土壤中运动。这些都是蚯蚓适应土壤环境的表现。设疑思考:蚯蚓用什么呼吸呢?②呼吸篇观察蚯蚓在湿润土壤中的运动,将蚯蚓放入干燥的沙子中,观察蚯蚓的运动。把体表覆盖沙子的蚯蚓放到清水中,清洗掉沙子,再放回到湿润的土壤中,观察蚯蚓的运动。思考与讨论:蚯蚓在湿润的土壤中有活力,在干燥的沙子中失去活动能力,用水冲洗后又恢复活力,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蚯蚓离不开湿润的环境。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湿润的环境对蚯蚓来说有何意义?教师总结:湿润的环境可以使蚯蚓保持体表有黏液,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中,再通过体表进入血液,体表黏液有利于蚯蚓呼吸。得出结论: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皮肤进行气体交换。设疑思考:蚯蚓如何感受外界变化,它有眼睛、耳朵吗?③反应篇轻触:用圆珠笔轻轻触碰蚯蚓的前、中、后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照射: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蚯蚓身体的前、中、后各部分,看它对光最敏感的是哪里?(将硬纸盒用纸板遮光,把蚯蚓放在遮光处,从侧面用聚光手电筒进行照射)将硬纸盒分成两个区域,一个区域保持干燥,另一个区域用水打湿,把蚯蚓放在干湿连接处,用圆珠笔轻轻触碰,观察蚯蚓的活动方向。(学生完成表2内容)得出结论:蚯蚓前端反应灵敏,喜欢湿润的环境。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蚯蚓前端反应灵敏?学生思考并阅读信息库:前端有脑。④运动篇思考与讨论:如何测量蚯蚓运动的距离?学生回答:让蚯蚓走直线,用两根玻璃棒制造出一个有轨跑道,或者在纸张上用水滴滴一条直线,让蚯蚓沿着水滴运动。比较蚯蚓在光滑纸张和在粗糙纸张上的运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蚯蚓体表湿润。(学生完成表3内容)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蚯蚓在粗糙纸张上运动快,有少部分学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一条蚯蚓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未休息,第二次实验活力不足;蚯蚓体表缺水,供氧不足,体力不够;蚯蚓体表黏液被硬纸板吸收……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蚯蚓在粗糙纸张上运动得快?蚯蚓的运动与什么有关?得出结论:蚯蚓依靠肌肉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黏液能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如图1所示)。(3)归纳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4)联系实际讨论蚯蚓对生物圈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蚯蚓能够疏松土壤,粪便能够肥沃土壤,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能够分解枯枝落叶,蚯蚓富含蛋白质能够作为饲料,蚯蚓又称“地龙”,可做药用。蚯蚓的作用如此巨大,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课后把蚯蚓放归自然。(5)课后搜集与蚯蚓有关的小知识布置课后小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五、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从挖蚯蚓开始,感受自然,仔细观察蚯蚓生活的环境,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与好奇心。改造实验用具,使实验用具更易获取、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合理地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结论均来自学生动手探究,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教师还可以通过思考与讨论,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获得成就感。探究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非常紧张,建议两节课一起探究,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在充分的时间内完成探究,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表达和交流。

作者:文慧慧 单位:江苏省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