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野外实习生物科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师资队伍总体实践能力低下与实习队伍扩大的矛盾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野外实习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雄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近年来,由于专业教师的新老更替,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虽然教师的学历不断攀升,教师队伍呈显年轻化,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实践经历和实习指导经验,致使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实践教学队伍缺乏稳定性,部分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不能潜心研究实践教学,从而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参加野外实习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后勤保障困难,实习配套设施跟不上,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辅导难度加大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使学生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1.2实习过程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很多高校在动植物野外实习过程中采用“粗放性采集式”和“掠夺性捕捉式”的标本采集模式,缺乏从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的角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野外实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可以从植物实习和动物实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植物实习中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将标本采集数和种类作为学生实习的考核依据之一,导致学生在实习中误认为采集数量多多益善,甚至不惜花费大力气采集一些难以采集的或者罕见植物,以提高实习成绩。因此,这种标本的采集形式,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尤其是对那些稀有种类而言,其破坏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第二,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小型植物进行整株采摘,对大型植物进行构件采集。这样的采集方式,对小型植物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若采集数量巨大,足可以造成部分地区某些物种的消失,特别是稀有种和特有种。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连续多年在正宁县中湾林场基地实习,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Mill.)Druce和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的连年采集,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数量越来越少;对大型植物而言,教师要求尽量采集能够反映种群特征的繁殖器官。一些构件的丧失将会直接影响部分植株正常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导致整个植株的衰败甚至死亡。这种粗放的采集方式不仅对野生植物资源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而且也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在动物实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动物标本的采集不是针对单一物种,而是对所有可以采集的野生种类的几乎是“掠夺性捕捉式”采集。由于实习基地单一,学生所能见到的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再加上对动物的采集手段局限,实习基地的连年不换,导致该基地的这种掠夺是长期的。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野外实习对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1.3重过程、轻结果,缺少对学生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培养
在实习经费紧张和实习基地局限的情况下,好多地方高校简化甚至中断了野外实习,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部分高校对野外实习认识不到位,大大压缩实习时间,利用短暂的几天时间对一门课程进行综合实习,学生刚刚进入实习状态,实习就结束了;把专业的野外实习变为“观光采集形式”或“捕捉形式”,采集到的标本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不能系统地联系物种与其分类地位的关系、生物特征与其生态环境间相互适应的联系;实习走过程,内容单调,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研究性的培养,实习效果不理想。高质量的野外实习,不仅可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扩大学生专业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合理的动植物野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了解生物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提高珍惜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科研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1提高认识,争取支持
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深入了解大自然的桥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争取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视,其必要性、重要性不容忽视。我院领导积极争取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野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经常邀请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亲临实习基地,对我院的野外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和检查,及时研究和了解野外实习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近年来,在基地建设、设备投资和师资技能培训等方面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我院野外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有效完成野外实习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不少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师业务素质与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生物科学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理论知识的补充相对容易,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结果。因此,我院从两个方面加强实习指导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等骨干教师都必须参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指导,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邀请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著名动植物野外实习专家加入我们的实习指导教师行列,指导实习,并介绍指导教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我们解决野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习指导能力,而且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与省内重点高校著名专家学习的宝贵机会,有利于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院已形成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3名)的一支高素质的野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为高效、顺利地完成野外实习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形成“立足校园、依托基地、深入自然”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是强调对直观材料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与研究,分析、归纳、统计处理相关数据,从而获得对生物分类阶元中目、科、属、种的特征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和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建立和完善环节齐全、教学效果良好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才能全面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2.3.1动植物野外实习以识别校园动植物为起点识别校园动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我校占地1200多亩,校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名树花木和野生鸟类、昆虫不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校园的常见物种的形态特征,还可以对校内绿化树种、观赏花卉及飞鸟昆虫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及时地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物的形态特征与相应分类阶元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不但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识别校园内物种,提高辨别能力和综合能力,为野外实习奠定基础。2.3.2选择基地是野外实习的关键选择和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保证野外实习效果非常重要。我校地处陇东,距离子午岭南端、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较近,该林区纵跨庆阳地区的华池、合水、宁县和正宁四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9''''~108°43'''',北纬33°18''''~36°39'''',总面积4970.2km。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海拔1300~17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梁峁顶部浑圆平缓,倾斜3~5°,沟坡上斜下陡,变化于10~35°之间。处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其北小半部属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南大半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7.4~8.5℃,极端最低温度-27.7℃,极端最高气温为36.7℃,年降水量500~620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68%,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这里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生境多样,是动植物野外实习的最佳基地。我校领导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先后在子午岭南段建立了正宁县中湾林场和宁县罗山府林场两个野外实习基地。两个基地交替实习,避免了连续实习对实习基地生物资源的破坏,有利于实习基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更加有效地保证了生物科学专业动植物的野外实习质量。2.3.3达到了解自然、保护生物和生态环境是最终目的通过边理论学习边识别校园动植物,为野外实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再通过严肃、认真、充分的野外基地实习加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最终达到了解生物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建立形成“立足校园、依托基地、深入自然”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有效地保证了我院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并定期与基地开展交流与座谈,共同参与研究性活动,推进教学、实习、研究、应用的有效结合。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由课本到校园物种的认知,为基地实习奠定了一定的分类学基础,提高野外实习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2.4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生农科技园建设
许多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对动物学和植物学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先进行课堂理论学习,学年末才进行野外实习教学[15]。这种模式使课堂理论学习与基地野外实习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脱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及时得到相应的实践锻炼。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形成周期性、连贯性、多向性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在校内建立了占地5800平方米的生农科技园,内设半自动日光节能温室、塑料大棚、动物饲养笼舍、水生动物饲养池、露地试验区、食用菌及花卉栽培实验室等设施。栽培各类花卉及露地植物300多种,饲养各类实验动物10多种,成为我校重要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行全天对外开放,学生随时可以根据理论进度去观察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及时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生农科技园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课堂或实验教学上使用的各种鲜活的实验材料,如各类植物组织器官和饲养的小型动物,材料新鲜而齐全,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生农科技园同时还为专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或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也为校园的绿化、美化增添有力的一笔,成为校园内集观赏性、专业特色、学术气息为一体的特殊景观。不但有利于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也为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作者:张博马世荣郭小强周天林刘瑞瑞单位:甘肃省高校陇东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