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农业院校对遗产通识教育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行世界遗产通识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因而,许多高校陆续开设相关课程,以致其成为热门的通识教育课程之一。本文拟通过调研华南农业大学世界遗产通识教育的情况,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三方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农业高等院校中的世界遗产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世界遗产;通识教育;改革
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象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复合遗产。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载体,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文化、美学、旅游等方面。在农业高等院校开设世界遗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使大学生了解、认识、热爱世界遗产,探究人类智慧和文明,提高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为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以全校公选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概述》的选修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农业高等院校世界遗产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概述》是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全校性质的公选课,课程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世界遗产概述,主要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类型与主要特征,世界遗产组织和相关文件决议,世界遗产评选标准、申报及确定程序等;第二部分为各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概况,穿插一些国外的世界遗产及其保护开发情况;第三部分为中国世界双重遗产概况。由于该课程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选修的人数较多,因此每个学期均有开课,选课学生的课程容量限定为350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概述”是一门易学、容易拿学分的课程,但是,对于任课老师而言,这却是一门不容易讲好的课程。首先,因为本身世界遗产学科涵盖多学科的内容,而任课老师不太可能全部精通,故上课的难度较大。其次,由于选修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分别具有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学科背景,因此,他们选课原因、对世界遗产的了解程度、对课程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如果课程内容单纯地用幻灯片或常规的授课方式进行讲授,课程将会显得单调和乏味。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了解学生的具体分布情况(如:年级与科类)、学生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喜欢的世界遗产项目、选课的原因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授课,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调研选择的对象与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选取2017—2018年度的选修学生为调查的对象。在该年度,每学期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均有350人,共700人。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卷方式进行,通过调研发现:第一学期,由于大一新生设置的必修课程较多且对选修课了解不够,选修的人数相对较少,仅占6%;选修课程的主要是大二与大三的学生,大二占55%,大三占35%,共占90%;大四的学生基本修完选修课的学分,仅有部分因各种特殊原因还需要继续选修,故选修人数也是较少,仅占4%。第二学期,主要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前者占47%,后者占48%,共95%;大三的学生此时也基本完成选修任务,故选修的人数也有限,仅占5%;大四因为快要毕业,忙于实习、论文、工作等事情,所以,没有学生选修。总体而言,选课学生的基本分布为:大一的学生约占26%,大二的学生平均约占52%,大三的学生约占19%,大四的学生约占3%。理科类学院的选修的学生人数为361人,约占52%,文科类学院的选修学生人数为339人,占48%。但是由于华南农业大学共有19个学院(这里仅统计有招全日制本科学生的学院),有14个理科类的学院,仅有5个文科类的学院。所以,基本是以理科类的学院为主。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对文科类学院的学生吸引力更大些。(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调研的内容与调查回收的情况
调研主要是在学期中间进行,选取三道开放式调研问题,以期中作业的方式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要求学生在课堂用一节课手写完成,当场交作业。题目如下:由于采取的是期中作业形式进行,因而,除极个别的同学,绝大多数同学都交了作业。此次调研活动中,选修的同学共700位,仅有5位未交。回收的有效调研问卷为695份。具体结果见表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调研分析可知:
(一)对世界遗产的认识程度不一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90.6%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世界遗产的概念,仅有9.4%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还无法正确掌握概念或者对世界遗产的概念存在错误的理解。
(二)喜欢的世界遗产项目较为集中北京的故宫与长城为多数同学的首选,占88.3%。其次是埃及的金字塔,占5.2%;兵马俑紧随其后,占4.9%。敦煌的莫高窟也排名前列。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相当认可,因为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古代皇家建筑与军事建筑。
(三)选修原因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原因相对集中,对世界遗产感兴趣是主要原因。其次,喜欢旅游也是选课的原因之一。这个与世界遗产大多是旅游胜地密切相关。因为喜欢历史文化而选课的同学也不少,占16.1%。接着就是课程评价吸引的学生,也占了15.3%。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部分同学基本是通过师兄师姐、同班同学推荐,或者是网络查阅课程评价,最终选定这门课程。这说明这门课程已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
(四)对“世界遗产”课程的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世界遗产知识,占56.5%,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遗产的申报流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等等。其次,历史文化与世界遗产的关系也让20.6%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学习世界遗产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还有一部分的同学是为了获取旅游信息而来,但是,该课程可能会让他们有些失望,本课程会涉及这部分内容,但所占比重较小。总而言之,调查表明多数同学选修世界遗产课程,都基于兴趣,而兴趣正是最好的老师。农业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学院为主,文科的课程相对较少,世界遗产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极为有利。中国世界遗产中大多数是文化遗产。从文化功能角度而言,每一处中国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符号。通过修读该课程,大学生们对这些文化符号有所理解,也可由此领悟中国文化厚重的底蕴,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四、世界遗产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截至2018年8月,全世界共有1092项世界遗产,中国有53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6项、自然遗产13项、双重遗产4项,成为遗产数量仅次于西班牙的第二大遗产国。本课程通过重点讲述中国的世界文化与双重遗产的由来、种类、分布及保护开发利用的现状,向学生全面展示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遗产,让其欣赏人类伟大创造力杰作与自然界壮美景色,这也是其对中华民族集体情感、民族智慧、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认知、习得的过程。因而,在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世界遗产教育”课程完全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但难度也比较大,这对开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讲授内容新颖、连贯、有特点、有吸引力,还要求教学方法先进。针对调研情况,笔者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课程内容的不断整合与优化。世界遗产项目数量每年都在持续增长,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世界遗产的理念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动态进程。因此,该课程的内容必须每年进行更新与优化,取其精华展示,同时兼顾其他。笔者的做法是每年都会将新增的世界遗产进行大致的介绍,重点还是原先的大部分世界遗产项目。此外,由于该课程存在多学科交叉,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中,这对讲授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关注多学科的最新动态,并将相关的内容与讲授内容相结合,不断进行调整。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世界遗产教育教学质量。灵活的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由于世界遗产课程内容繁且杂,教师必须大量应用多媒体课件、纪录片及相关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讲授。笔者的做法是,在讲解遗产项目的主要内容后,一般会在第二节课预留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播放相关的视频,一般选择的都是国外著名的相关世界遗产项目,如在讲授北京紫禁城时候,播放视频为法国的凡尔赛宫;讲授都江堰项目时播放三峡大坝;讲授明清皇陵时则选择播放埃及金字塔等。通过视频环节,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加深对本国世界遗产的印象,同时也对其他文化有所涉及,培养对各种民族及文化的尊重,增进国际间的理解和尊重。但是一般无法完整播放视频,所以,在该课程有个课程交流的QQ群,会将视频上传,课后进行学习。此外,也利用这个QQ群,让选修的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内容方面的交流。最后,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该课程中,笔者设置了两次课作为旅游分享,每次课邀请四位同学进行他们的旅游分享,主要先由同学根据自己的游览经历,事先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而后让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就相关的问题现场提问,最后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参与度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与学共鸣。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它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辉煌时期的见证者之一。大学生通过世界遗产通识课,了解它、热爱它,自觉的产生对世界遗产的热爱,进而热爱我们的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在农业高等院校开设世界遗产通识教育的长远意义。
五、结语
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的课题。教学改革需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更新理念,不断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新模式。如今,世界遗产通识教育已被广泛认可,其意义和作用之深远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遗产通识教育不断的总结与实践后,必将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达到通过鉴赏本国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确认本国的价值观及其根源,培养对不同民族及文化尊重,从而提升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克勤.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教育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4(4):99-103.
[2]赵明海.公选课“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开设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8(8):161-162.
[3]贾峰,殷海成,等.“世界遗产”教学改革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96-97.
[4]谭祖雪.《中国的世界遗产》课程教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1-3.
作者:谢萍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