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兴产业生态系统风险克制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协同进化
在开放式的环境下,要想缩短复杂技术的开发周期,一个企业往往难以独立完成。目前市场已从单个企业竞争演变成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创新性、技术强度高等特性,使其常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参与整个创新系统的企业利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人力优势,整合总体竞争实力,降低系统技术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使整个系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该创新生态系统,使系统中每个企业协同发展。
核心物种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造就其对相关及配套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因此,对技术创新性有高强度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以一个高技术大企业为核心,核心物种居于主导地位,大量的中小企业按照垂直的生产关系形成多级的外包网络,由此作为高技术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大企业对有长期战略合作联系的中小企业在技术、信息方面提供创新平台,鼓励其参与非核心技术的创新或者提供资金支持生产互补性产品的企业参与核心物种的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
DeborahJ.Jackson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中,经济在参与者和实体之间流动,进而达到科技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由基础性研究驱动的研究性经济和由市场驱动的商业化经济两部分。其中,参与者既包括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组成科研机构、企业等制度实体的学生、员工、科研人员等。Freeman(1988)、Foray(2009)等认为推动创意转化成产品、服务的人员、机构、政策和资源等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ThomasAndersson(2010)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在未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把资源、优势、潜力、能量、承诺集约到一起的联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组织通过产品或服务系统在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合作。在一些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经常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建立新的企业(Moore1993)。在“战略性网络”型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扮演着“中心控制者”角色,其他企业为其保证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供应,以确保高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Jarillo1993)。
2010年8月,NSF局工程绘制了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图(图1),图中较为完善体现了从计划到产品市场化增值的整个创新过程。并且,系统从技术视角探讨了通过技术资金投入、技术标准推广等方式降低系统风险。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合作风险、整合风险、财政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影响系统创新有效性。以此图为基础,加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分析,绘制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图(图2)。在该系统图中,以系统的整个创新过程为贯穿线,着重描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生态系统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生态系统风险分析
一般认为创新失败的原因是,误判市场、超出预期的竞争力度、技术没达到理想状态、错误的管理决定、运气欠佳、资金超过预算、政府政策突变等。Souder和Bethay把技术创新风险总结为技术风险、商业风险和市场风险三类;Davis则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有技术风险、营销风险与用户风险三类情况。张运生、郑航认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包括五个方面:融合风险、机会主义风险、资源流失风险、锁定风险与外部环境风险。胡斌把企业生态系统的协作风险划为管理风险、融合风险、道德风险、核心能力泄露风险、技术衔接风险、信息标准风险和系统接口风险七个方面。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及其生态系统模型,本文总结了生态系统中的几种风险:
1.技术风险。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表明其还处于产业形成期。虽然其技术创新程度特别高,但各种新的理论、技术都还在摸索阶段,创新的技术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都有待于考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技术性风险。据统计,只有60%的技术创新项目能成功,而且其中只有30%能够市场推广,但是推向市场的只有12%能够价值增加。在图2生态系统模型中,包括战略性计划阶段的战略性技术风险、产品阶段的组织性技术风险、市场推广阶段的实现性技术风险三种技术风险。其中,战略性技术风险是指在创新研发之前的对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评估导致的风险;组织性技术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导致的风险;实现性技术风险是指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市场容量、产品扩散速度等导致的风险。
2.整合风险。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整合风险主要是指产业链中处于上下游地位的互补性产品都取得创新成功,整项创新活动才可能成功。参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企业必须为了最终产品同步创新。在《创新的生态系统风险》中罗恩•阿德纳认为,整合风险还涉及联合概率的问题,即各合作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创新承诺的综合概率。假设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链中需要3个企业参与,每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均为95%,但根据联合概率推测,该产业链最终创新成功率却仅为85.7%(95%*95%*95%=85.7%)。另外,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性使得技术标准处于模糊状态,技术接口处可能导致兼容性整合风险。图2的创新生态系统产品环节中,由于产品或技术开发涉及到系统中的多个企业,所以产生各种类型的整合风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接口处的兼容性整合风险。
3.合作风险。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为了快速响应市场获得利益,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而通常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协作竞争关系,每个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都会由于分享或独占创新成果而引起争端和冲突,各企业间彼此信任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各合作组织不愿分享最先进技术,而是提供次优技术进行合作创新。由于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地位,导致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性。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往往导致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机会主义道德风险的产生。在上述创新生态系统中,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带来了不可规避的风险。另外,合作风险还包括由于参与创新各方目标差异而引起的组织差异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而引起的利益风险。
4.依赖性风险。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偏利共生类似,上面论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一批中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参与其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创新过程中,核心企业给予其技术、信息等创新平台的帮助。如果中小企业的创新过多依赖核心企业支持,一旦脱离核心企业,就很可能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大企业而言,如果其供应商不能提供创新所需的配套技术或设备,就可能导致系统技术不能实现价值增值。
(二)生态系统风险控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控制复杂且难以量化其有效性,针对上述风险分析,本文提出几点风险控制建议:
1.健全技术风险管理体制。技术风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最突出的风险之一,系统内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技术风险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控制和规避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风险。这是因为:其一,完善的技术风险体制首先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量化。系统技术创新之前,企业对项目组建风险识别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法等针对系统运行各个阶段的技术风险进行识别。其二,技术风险管理体制中的风险应对措施和风险监控的设置,提供给系统处理技术风险的应急措施和事后补救措施,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技术风险的发生率及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在系统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对实际情况进行随时监控,不断校对偏离风险评估的创新行为,并对超出预期的新运行状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总之,健全的技术风险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系统创新的技术风险。
2.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是创新系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首先,系统对其已有的少量技术或专利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制定技术标准的主要目标、需要达到的功能,然后根据目标和功能将其分解为模块分配给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这样既减少了系统内技术创新的重复度,又降低了由于联合概率引起的整合风险。并且,创新技术的标准化,使参与创新的企业有统一的技术接口,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兼容性整合风险。其次,系统在将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申请专利以后,可以进一步对已形成的标准进行完善或形成新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化也使得创新产品或技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减少。由于技术而导致的推广阻力,降低了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实现性技术风险。
3.完善合作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合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任度不够和合约不完备而导致。为了确保系统内合作创新真正有效地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合作企业在合作之初商定技术转移或许可范围。这样,既降低了参与创新合作的企业核心技术外漏的风险,又使得创新技术知识在系统内流通,提高了系统创新的成功率。其次,在合约中明确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方式。根据不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方式,按照公平原则建立创新投入评价体系,确立与其相匹配的创新成果分配方式。并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承诺,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惩罚合约附加条款。这样,在系统创新过程中,通过鼓励条款提高了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惩罚规定提高了企业“搭便车”的成本,降低了道德风险。另外,确立合适的创新成果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专利纠纷、利益共享纠纷等。最后,合作企业间构建双向沟通平台。有效的沟通平台,能够增强最新创新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在系统内的流通性,这样就减少了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信任度,从而降低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风险。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生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已有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企业视角出发,以系统模型为依据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然而,仅从企业角度出发,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不足以使整个生态系统稳步发展,因而政府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采取如颁布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等手段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确保其带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作者:梅强张兵李文元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