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流域角度下商业生态系统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符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特点。如图2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流域模型”
1上游部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上游部分,其种群主要是“制造型种群”与“供应商种群”。正如自然界中的河流流域的上游,其主要作用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起源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发起者所在地。根据这样的原理,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其上游部分是整个信息,资金与物质流的起始端。一般而言上游部分种群的决策与方针发生改变,会对下游部分的种群所面临的情况发生“蝴蝶效应”和“牛鞭效应”。上游部分作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初始端,是整个价值链条的发起部分,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上游部分发生不适应因素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和谐地影响。所以,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需要对上游部分的种群活动进行规范,使之符合要求。
2中游部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中游部分类比与“河流流域”而言,属于将上游部分的产品与物质等进行向下游传导的部分,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上游部分与下游部分中间的位置,从系统的角度而言,这里的参与种群主要是以分销商种群为主。分销商从市场营销学的定义上讲是指从事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人或者机构。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中游部分的分销商种群一般是以分销企业组成的群体,但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的特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销商特点。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分销商主要是由提供电子商务功能的服务商构成的,比如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和当当网等。他们为消费者群体提供网上交易平台的服务,同时厂商的产品可以在其平台上进行销售,这就不是传统的分销的方式。符合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分销模式。
3下游部分在下游部分的主要种群组成是由“消费者种群”与“零售商种群”构成的,在这个部分中,可谓基数最为庞大,参与数量最多的一个流域。较以往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在下游部分中,“消费者种群”通过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合理规范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零售商种群”与“消费者种群”之间的差异往往比较小,通常“消费者种群”也能能够扮演“零售商种群”的角色。在下游体系中情况较前面两个流域的情况更为复杂。
“流域模型”下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点
基于“流域模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全程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以链条的形式出现,既电子商务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上,体现电子商务全程性。通常对于价值链的解释是,企业创造价值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而这些活动最终分类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并将生产,市场,销售和服务等业务作为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基础硬件建设则划分为辅助活动。而全程电子商务则是指从电子商务活动的起始到结束的所有活动组成的链条。
2整体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各种参与种群的活动是平衡的,区别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某一种群独大的情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能够在运作中平衡所有的参与种群的活动,能够将核心种群与衍生种群的功能类比地对应划分至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之中,整合各种参与种群的优势,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达到的状态。通过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以发现整个生态系统需要在均衡的状态下进行运行。如在核心种群进行基本活动时,具体如从产品的生产到销售及最终的售后服务,都需要辅助活动如人力资源活动,财务管理活动,采购活动及技术开发活动的协调支持。只有将各个种群之间的活动整体平衡协调,最终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3渗透性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内部的参与种群,还是与其他外部商业生态系统的对接过程中,都会有“特性交流”,在这种过程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和种群之间相互具有渗透性,如图3渗透模式所示。通过图3可知,渗透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即信息渗透,人员渗透和技术渗透。
在信息渗透的层面上,是种群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种群之间有充分的交流平台与机会,能够在互信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互换,并使之用于各种群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当A种群与B种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同时出现时,A种群的信息将自然地被B种群利用,同时A种群所具有的信息特点也会潜移默化地对B种群发生影响。
在人员渗透的层面上,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人员的流动是建立在自由与自愿的基础上的,归属于相关种群的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加以流动,在自愿流动的基础上,渗透于其他种群之中,在人员渗透的同时,可以增强信息方面的渗透于流动,带动技术的渗透。
在技术渗透的层面上,技术本身就是有一种无形资产,技术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技术的流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而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技术的流动则是通过渗透性特点来完成,技术在种群以及和其他商业生态模式对接过程当中自然地就渗透入其中。比如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新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的普及就是渗透性特点所产生的作用。
作者:蒋桦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