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育范文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育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创新教育现状,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强,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学校创新氛围不够浓厚,教育评价标准不够科学,教育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的教师队伍,.完善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快教学改革,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完善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摘要: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写作论文创新教育存在着学生创新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评价标准不科学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氛围不浓厚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创新的教师队伍,建立利于创新的考核标准,完善激励措施,鼓励个性发展,加快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自信心。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快教学改革,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体验成功经历,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等。

关键词: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

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科类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军。他们毕业后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必将起到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对广大农民产生示范、带动、引导、启发等作用,他们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逐渐替代保守、僵化的思维方式,将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

一、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创新教育现状

从2003年至2006年,笔者连续四年对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仲凯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工科类学生创新教育的状况作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不强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调查显示,学生不关注和有时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分别占25.37%、21.14%;27.32%的学生认为,阻碍自己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自己不够主动。

2.学生创新的自信心不足

问及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否发表学术论文,认为很有可能的占学生教的10.14%,认为应该有可能的占48.06%,不知道的占18.15%;不知道该从哪方面着手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占45.36%;碰到困难,相信自己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学生占16.23%;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自己能做什么的学生占53.53%。这表明,大学生在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信心不足。

3.教师创新意识薄弱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调查中有65.37%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很难有创新的思考,有22.58%的学生认为老师根本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死盯着书本,根本不涉及书本以外的东西,致使课堂乏味,难以满足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求;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不太注重教学质量,课堂上不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专业课老师也很少向学生提及本专业学科前沿的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一些教师知识有限,讲的案例十分陈旧,很难有说服力。另外,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其结果是学生上课围绕教师转,下课围绕书本转,很少有自己的主动思考,“唯书”、“唯师”的心理作用与学习习惯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4.学校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调查显示,50%以上学生的认为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学校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的激励措施不多,或者不到位,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或取得创新成果的没有给予奖励;即使获得成绩,大部分高校也没有给予及时、广泛的宣传。

调查还显示,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缺乏个性,学生在学习上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很小,课堂教学中求同思维一统天下,学生缺乏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思想。有的学校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学生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也难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去实现。

5.教育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85%的考核手段是闭卷考试,主要考核考查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和课堂知识,只有15%的考核手段是灵活的,主要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考察记忆性知识为主的考试方法,重视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的评价,把学生看作是一种认知对象,要求学生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用知识记忆的多少反映教育的全部效果,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教师和学生很少顾及考试之外的能力训练,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业院校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的教师队伍

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自觉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锤炼自身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不断提高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经验和结论的勇气和魄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2.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传统考核方式是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实行重点考核学生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根据课程的特点,探索不同的考试方法;在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中要看其是否有创新的思路和巧妙的解题方法,立论是否言之有理,杜绝传统的只认一个标准答案,若与标准答案有差异,不管是否有道理,一律不予得分的评判方式。

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标准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激情。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不应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更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即是否可以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是否具有知识迁移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大胆开拓、勇于进取、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勇于创新的学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在广大学生中宣传他们的事迹。

3.完善激励措施,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点策划相关课程的综合应用的竞赛项目,竞赛项目难易适中,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对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分子给予奖励,同时开设相关创新的课程,聘请成功人士到学校开设讲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宣传学生创新的事迹,引导广大学生明确创新的意义,掌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营造创新光荣、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4.鼓励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承认教育对象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使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让他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或从事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对原有理论、观点、方法的突破,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表现自己的个性,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所突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5.加快教学改革,搭建学生创新的平台

近几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分制等方面的改革较大,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受教师队伍的制约,以及课时数方面的限制,离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高校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应尽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构过知识结构,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思维中创新的火花;尽快改革多年来形成的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要指导他们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并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开展如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6.体验成功经历,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增强创新的信心,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创造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使之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手段。经常组织一些水平比较高的科技创新活动,并逐步引导他们加入到创新队伍中来。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现实,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创新竞赛活动,在与其他高校的竞赛中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的动力,进一步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的热情与积极性。新晨

参考文献:

[1]仇荣国.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

[2]何辉.关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今日科技,2006(2).

[3]杨定安.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4]王汗清.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学研究,2005(9).

[5]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