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范文

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农业人才需求增大。我国历来重视农业,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为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农业院校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视角出发,以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为基础,阐述发展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分析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教学设想,以期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设。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研究

一、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

全世界的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培养这个话题的看法层出不穷,其中最出名的要属Hyme的跨文化交际学说。其他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如Ruben等,都热衷于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1]。虽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标准层见叠出,但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和社交得体性被公认为重要内容。“跨”意味着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拥有相异的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视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此次调查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对各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调研采用网络化的问卷调查法,共12道选择题,从三个方面考察,分别是: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调查选用无记名答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填写,调查结果相对客观可信。共收到150份问卷,其中含有有效卷142份,有效率为94.67%。英语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五个方面最强,其次是书写能力,听力能力排在第三位,口语居第四位,最差的是翻译能力。即使在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说、译能力仍然有待提高。首先,高考作为决定学生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直接决定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方向。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听力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很大精力放在语法、词汇方面,重视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听力,更别说在高考中不考的口语了。学生平时对听力和口语训练极少,因此在升入大学后基础薄弱,更对听力、口语提不起兴趣。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攻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的难关。调查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测评,主要包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掌握程度、与外国人交际的态度和心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以及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这五个方面[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在对跨文化知识了解程度方面,有超过一半(52.98%)的学生表示“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在对中西方习俗差异掌握方面,有45.06%的学生表示“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这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与外国人交际的态度和心理上,接近八成(77.35%)的学生有“害怕”“害羞”的心理,并且缺乏交往主动性;关于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掌握情况,有69.45%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很少”;并且有67.08%的学生认为,影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是“知识掌握不够”和“害羞心理”。

二、培养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第一,当前,我国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与国外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市场广阔,人才流动也日益频繁,急需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硬的全球化人才。随着农业生产国际化、市场和销售国际化、投资和金融国际化,以及竞争国际化的加快,全球市场对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农业人才需求增大。农业院校应当扮演好农业人才培养摇篮的角色,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中,突出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这一能力可以确保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提高农业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能为我国农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第二,中国积极活跃在世界舞台,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事业也逐渐繁荣。很多高校课程中已经增设了《跨文化交际》《国际文明礼仪》等课程。问题是,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关注点始终聚集在了解别国语言文化方面,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方面却轻描淡写。因此,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和语言知识[2]。从跨文化交际的实质来看,实践才是最终目的。重理论、轻实践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因此,跨文化交际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弊病,还需要及时发现并大胆改革,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三、农业院校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影响,教师以讲授为主,突出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的学习,把英语学习变成了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和交际功能,使得语言技能的培养变成了形式化明显的机械操作。而今,虽然教学观念转变了,但受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真实的语言环境缺乏和教学设备跟不上的影响,最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无法真正进步。另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注意力较为集中地放在词汇、句型的理解上,或者在复杂的语法上钻牛角尖,而很少体会文章中体现的特殊的西方文化。如果教师没有给他们讲解单词、语法的话,他们会觉得学习没有收获,进而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而很多英语教师则认为讲解文化的任务应当留给上《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化入门》等专门传授文化知识课程的教师。但实际情况却是,只有很少一部分选修英语辅修课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教师往往也只是对课本中出现的文化知识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对学生的理解吸收不做硬性要求。还有的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掌握得很好,但是对“跨文化”的理解不够,缺乏社交技能和实战经验,在遇到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难题时还是一筹莫展,最后以一场失败的跨文化交际告终。语言运用能力固然重要,但这只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我们必须了解文化差异、加强实践训练,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语用失误、文化误解而导致交际障碍的发生[3]。

四、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决方案和教学设想

1.大学教育应注重自由选择和民主教育在我国,对于高中生的教学大纲要求是全面发展,因此学生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特定的专业,在某个领域深入学习,成为专门性人才。因此,针对部分学生由于高考调剂志愿专业,而就读于农业院校农林相关专业,但并无学习热情的现状,学校应当鼓励学生转专业,并适当放松转专业的硬性要求。据调查,很多农业院校对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有硬性要求,例如必须满足一定的学年专业绩点,才有转专业的资格。事实上,真正需要转专业、有潜力的学生,往往是目前在本专业领域成绩不够理想,但渴望在真正热爱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的学生。柏拉图曾说,国家应当进行一种公正的教育,对个人进行筛选,发掘个人优势,给每个人分配适合禀赋的工作[4]。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发现不同学生的长处,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给其提供成长的土壤,最终个人的才能将应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展示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其次,要克服文化定式对学习的不利影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定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破坏性,要做到理解学生行为和信念背后的文化支撑,通过循循教导和耐心指导带领学生重新认识目标语文化,教会他们换位思考,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以此促进更好的交流。另外,要积极培养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根本是来源于文化差异,因此只有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程度,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从基础的词汇和句型的背后探索文化的差异,还要注意不同民族的信仰、价值观、生活习俗、礼仪外交等方面的不同对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探索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方法首先要选择适合实际教学环境的教学法。课堂教学方式要依实际情况而定,要将学生的差异、文化环境以及社会需要等因素纳入教学方式的选择。具体的环境对方法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环境的不同,才能开展高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结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失衡或有所取舍。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满足于对语言结构形式的理解、对复杂语法规则的把握,还要重视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差异的了解。第三,开展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深入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反映,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突出。英语教师不仅要研究意义本身,还要研究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教学中密切结合文化和语言。同时,教师也应当课下积极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比较英汉文化的不同,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收获更多。最关键的是要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应用能力。对农业院校大学生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同时举办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比赛,如:跨文化交际模拟大赛、异域风情导游大赛、文化背景PPT设计大赛等,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积极与国外名校联系,开设留学生项目、培养交换生,加强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合作关系。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引起全球关注。通过国际合作深化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7年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等机构联合提出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5]。大学教育应该有一场革命。英语教师应当根据5C的要求设计新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模式应从直接教学向指导实践转变。直接教学是以教师为导向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指导实践则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是以学生为导向的[6]。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长期实践,学生的审辨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将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该平衡语言、文化和交际技能的教学。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文化是交际的背景[7]。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满足于对语言结构形式的理解、对复杂语法规则的把握,还要重视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差异的了解。只有把这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取得成功。

五、结束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非英语专业的教学设计中日益突出,但成效依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薄弱、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在农业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需要加以重视。可喜的是,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突出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做传播西方文化知识的使者。然而,教师们应当将文化教学和对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结合起来。如果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只重视文化而忽视了语言能力,那么缺乏基础语言能力支撑,空谈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不现实的,是得不偿失的[8]。因此,在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要平衡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做到三者兼顾发展。教师要抓住机会进行自我提升,并致力于改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独特魅力,从而更有信心和兴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作者:丁惠 郭利莹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