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能源改革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能源改革的重要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能源改革的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能源改革的重要性

作者:刘闻铎单位:河北省机械研究所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它不是目的。农业机械化的效果应该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上面。前些年提过的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仅仅体现了装备水平,实际上是个机械化过程中的中间指标,若对一个具体农业单位来讲,则没有实际意义。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进度“一刀切”,大家都配不起套,都形不成机械化生产能力,致使农业机械化成为战线最长,周期更长的基本建设项目。加重了国家负担,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相对讲并不充裕。机械化面临着资金来源和劳动力安排问题,在短期内全面实现机械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与欧美等国家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而发展机械化是不相同的。本文试从农业能源变革探讨一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第一阶段目标。看法可能有欠妥之处,请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一、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动力能源的根本变革

人们从事任何生产活动都要使用动力,消耗能量。历史上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利用新能源的结果。农业生产采用什么动力形式,依靠什么能源,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从距今三千二百年的殷代开始使用牛耕地,从此役畜逐渐成为农业的主要动力。役畜比人力具有明显的优点:拉力大,耕的深,一头役畜可以顶几个人,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役畜容易繁殖成熟的快;役畜饲料比人的食物简单,更容易得到,饲养成本低。在我国这种以人畜力为动力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使用人,畜力耕作是以生物为动力,耕作中消耗的能量是由人的食物和役畜的饲料转化的,也可以说是以农产品为能源的。农业生产的目的是生产农产品,然而以人畜为动力却又消耗了宝贵的农产品。造成一部分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循环消耗了。役畜的饲料本来可以喂养食用畜转化为高级的奶、肉、蛋畜牧产品的,却在耕作中变成动力被消耗掉了。这种方式显然是落后的,不合理的,商品率低是不可避免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以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即二次能源代替农产品生物能源。这是农业动力能源的重大变革。它的意义在于:

(一)改变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农业依靠工业提供能源(包括化肥)和机械,并向工业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将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二)工业性二次能源取代人的食物和役畜的饲料,可用节省的饲料发展畜牧业,从而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燃油、电力等二次能源便于有计划地大批量生产。因而供应稳定,易于保证。又便于贮存和运输。同时价格便宜,作业成本低。而人畜力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瘟疫的流行常常造成耕畜大量死亡而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四)人力、畜力的特点是拉力小,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连续工作。而机械动力功率大,速度高,为加深耕作层,提高作业质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几倍几十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畜力所无法比拟的生产发展的新水平。不完成农业动力能源的根本变革,农业现代化是无从谈起的。

二、要认真对待机械、人畜力两套成本问题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几乎没有机械动力,田间作业、农田排灌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几乎都是以人、畜力为动力的。五十年代开始实行机械化,二十多年来,农业机械装备已初步具有一定水平。有些先进地区和社队的机械装备水平简直可以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了。与此同时又不断强调充实加强农田第一线。结果人力畜力都没有解放出来,形成所谓“两套锣鼓一台戏”,机械,人畜力两套成本问题。虽然对粮食生产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却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是造成一些机械多的社队增产不增收、高产穷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某省一九四九年拥有役畜二百五十万头。一九七八年仍为二百七十万头,可折算为一百七十万马力。全省农业劳动力一九七八年达到一千七百二十六万,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六。一九七八年全省各种拖拉机保有量为十二万混合台,共二百四十五万马力,农业机械总动力为一千四百七十三万马力。约为役畜动力的八点七倍。可是劳力和役畜还是没有减下来,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役畜消耗的农产品数量是很大的。

二百七十万头每年消耗四十八亿斤饲料粮和近百亿斤饲草。饲料粮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十四,比全省征购粮总数还要多。根据世界几个先进国家的经验,机械化的主要结果之一是把役畜代替下来。我国粮食还没有过关,应该重视这一点。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在达到全面机械化之前,首先应该集中力量把役畜取代下来。

在实现全面机械化之前的这个阶段,各国也都存在人、畜、机并存的问题。有了一部分机器,有些环节还必须依靠人畜力。这样必然要增加开支,提高生产成本。这个过程和现象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某一个具体农业单位来讲则必须设法缩短这个时期,使之尽快形成机械化生产能力,否则“两套锣鼓”长期存在下去,生产成本如何能不高?那种认为人畜力、机械投放得越多越好,应该长期坚持人、畜、机相结合,如果把一部分可以被代替的人、畜力撤下来就认为一定要影响生产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讲经济核算,不计生产成本的“不惜一切代价夺取高产”的口号是错误的。

三、全面机械化是长远目标,取代役畜是现实可能的

全面实现机械化,大量解放劳动力,目前还存在以下困难:

(一)社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积累有限,资金不容易筹集。依靠社队自己在短时期内自力更生装备整套机械是很难办到的。

(二)所谓有选择的机械化,先选择的一些环节比较容易见到经济效果。到后来那些价格很高,使用时间又很短的机器使用经济效果差,必然迟迟上不去,如联合收割机。

(三)最主要的是劳动力如何安排。社队企业农工副多种经营的发展还有个过程。有条件、办得好的地方,就能为机械化创造条件。归根结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以社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程度来决定的。

(四)有些环节在技术上也确实存在着困难。如锄草、间苗、棉花整技等,目前还必须依靠手工作业。解决这些向题往往是在迫于人力不足急需要全盘机械化,才不得不搞化学锄草,精密点播,甚至牺牲某些精耕细作要求。以上困难目前都是比较难解决的,只能做为较长远的下一步目标。所以除少数试点和商品粮基地外,全面机械化大量解放劳动力的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

再看一下取代役畜的条件:

(一)代替役畜向机械化过渡要考虑到原来社队经济基础,经营规模和地块大小。在目前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前提下,应重视发展小型动力。以适应生产队的殉买力、综合利用、机动灵活才容易发挥效益。队为基础,划分地块要考虑到土质好坏,远近搭配,因而“擂花地”小块地普遍存在。华北的畦灌,造成地块小,沟埂交错,地头小甚至不留地头,经常出现两块地标高相差半米甚至一、二米以上的现象。给大型拖拉机作业造成困难。如石家庄地区一般地块长度为二百至三百米,还有一小部分更小的地块。机械转移地块,转弯的空行时间多,耗油多,地头留的长,影响作业质量。因而在目前条件下,适于发展小动力。

(二)我国人多地少,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作物种植复杂多种。经济作物,油料、药材、小杂粮,品种多数量少,地块小,大型拖拉机难于发挥作用。目前华北数量较多的中小型拖拉机主要用于运输、耕地,一部分播种和少量的收割,而田间管理机械化一直是薄弱环节。这是因为间套作及中耕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能忽视这个现实。

(三)具体讲目前畜力主要用于拖拉机干不了或不适合不经济的地方。如小块地,自留地的耕种。玉米,高梁的中耕培土及间套作的套耕、套播、田间管理等。

(四)华北地区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园艺的机械化,迟迟上不去,更是依靠畜力为主要动力了。以上问题的关键是需要一种具备畜力作业特点的能够钻行作业的小型动力机械。这本来是个技术性问题,只要认真对待是不难解决的。

四、发展小型动力

全面取代役畜河北、北京等地研制的小型多用动力底盘成套机组,可以满足取代役畜的要求。机组适合间套作及田间管理,可以进行套播玉米、棉花、小麦、中耕培土、耕地、灭茬、喷粉弥雾,田间运输及小麦收割等作业,对园艺、蔬菜、山区、丘陵都有较好的适应性。除必须靠人工的环节以外,所有需要牲畜牵引作业的项目都能完成。机组特点是可以钻行作业,能够原地转弯、机动灵活。可以全部代替役畜,并明显的降低了“三夏”“三秋”大忙季节所需要的劳动力。腾出的劳力可以加强田间管理,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通过经济分析,作业成本可以比人畜作业节省一半,投资可在三年时间收回。

一个四百亩的生产队,如有六头役畜。每年消耗饲料粮一万斤,饲草两万斤。同样的工作量需要动力底盘工作二千四百小时,大约消耗柴油一千五百公斤,机油六十公斤。每万套小底盘可代替役畜三万至五万头,可节省饲料粮五千万斤至八千万斤。例如河北省的二百七十万头役畜,如果能在几年内代替下来二百万头,可节省饲料粮三十多亿斤,饲草六十多亿斤。用来养猪,可生产猪肉六亿斤。用来养奶牛,可喂养一百二十万头,使奶牛头数增长八十倍,年产奶八十多亿斤。目前关于逐步过渡到“农牧并重”的讨论,其中迂到一个难题就是饲料不容易解决。这样代替役畜节省的饲料用来发展畜牧业,是个现实可行的途径。用奶牛,菜牛逐渐顶替原有役畜,可利用原有饲养棚舍,节省投资。饲养员也已有了一定经验。饲料问题也无需经过粮食部门,在社队内部就调济了。农耕区发展畜牧业,改变单打一搞种植业的局面,有利于活跃农村经济,加速集体积累。畜产品的增加将改变食物构成,改善人民生活,并可相对减少对粮食的需要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以吸引一部分劳动力。根据外国的经验,役畜为机械动力代替以后,由养役畜改为饲养产品畜,解决了数千万人的农产品供应问题。这个宝贵经验是很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的。

要实现这么两个“代替”,还要做许多工作。有人觉得换掉役畜不放心,宁可养着“有备无患”。养着“五保牛”,“功臣马”白白消耗宝贵的饲料是个浪费。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才能积极创造条件去组织“代替”。也有人认为买机器、油料、配件要花钱,粮食、饲料是自己地里长出来的,可以不计成本,还是少用或不用机器合算。不否认,在某一个局部范围内在特定的情况下,如带有恢复性质的情况下,可能是必要的。但是离开了机械化,靠原始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在农业机械化的初期和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小型动力底盘的生产和应用都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西德、苏联在机械化开始阶段一也都是上小型的。就是在实现了机械化以后,小型及手扶式仍占有一定比例。日本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更是以发展手扶拖拉机为重点。一九五五年开始大力发展手扶拖拉机用来代替役畜。到一九七一年底手扶拖拉机保有量达到三百十九万台,近儿年手扶拖拉机已饱和,中型及四轮拖拉机开始增加。另一方面又有向微型化发展的趋势。一九六六年小于五马力的手扶式拖拉机只占手扶式年产量的百分之二十八。一九七七年达到百分之六十。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也相应提高,行间作业项目增多了,需要更多体积小,重量轻的一至三马力和三至五马力的手扶拖拉机。

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采用中间技术。近几年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农业机械设计上提出尽量使结构简单实用,自动化水平不那么高,简化操作,降低使用要求,使之成本低,耗油少。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与印度、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签订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合同。生产出符合中间技术要求的五到七马力和八到十二马力的柴油机、拖拉机和轴流式脱谷机等农具。到一九七六年已在东南亚推广了六万四千台,很受欢迎。

五、结论

通过农业能源变革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现有机械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小型动力及配套农具,发展农用汽车,从现在起几年内重点解决把役畜大部分代替下来的问题,实现“以机代畜”省下饲料发展畜牧业。这样做的经济效果是可以予见的,又是现有工业基础和社队经济条件所允许的,从而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并为第二步全面实现机械化打下良好基础。代替役畜可以体现机械化的效果。这样目标明确而又不过高,周期适当缩短又比较接近实际,因而可以作为阶段性目标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