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体制分析范文

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体制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体制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体制分析

特色农业旅游是把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利用特色农业发展旅游,既是旅游产业拓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增加农业资源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特色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民生效应的重要途径。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田野趣[1]。大规模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中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内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2],主要目的是招商引资,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福建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和东山县“海上新村”、河南周口“傻瓜农业园”、北京朝阳区的观光农业区、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等。蓬勃发展的农业旅游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农业旅游的内涵[3]、类型[4]、开发原则[5]、开发模式[6]、空间布局[7]、发展理论[8]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鲜有学者对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全面的研究。虽有少数学者从“循环经济”[9]和“经济地理学”[10]的角度探讨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但其研究视角主要侧重于旅游系统,而农业旅游是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的耦合,农业是源、旅游是水,避开农业系统,旅游便是无源之水,因此,仅从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不全面的。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动因,农业与旅游的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农业系统动力与旅游系统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其受到的系统动力。基于此,探讨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于巩固农业旅游发展的现有成果,推动农业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培育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系统要素与结构功能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组成的,两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特色农业旅游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转。

1.1特色农业系统要素组成特色农业系统包括内核系统与外援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系统动力。

1.1.1内核系统。内核系统由包括土地、水、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农民的创意、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自然资源是基础,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质、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深圳的荔枝之所以赢得杜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称赞,与荔枝发芽分化时期的低温干燥、开花幼果时期的温暖少雨、果实发育时期的适量少雨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人文要素是主导,经济发展的水平刺激了农民的创意,政府根据市场导向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创意与市场衔接,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优越的人文要素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内因。

1.1.2外援系统。外援系统由经营农业的企业、工业化的反哺以及城市化的辐射等外部因素组成。本地以及外来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稳固和改良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鄢陵县素有“花县”“花都”之美誉,然而其花木产业的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为此,鄢陵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招商,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经营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极大地巩固了其“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地位。工业化的发展向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料,城市化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补给,这些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援。

1.2旅游系统要素构成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组成。旅游主体系统包括旅游需求、旅游营销、旅游中介、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1旅游主体系统。喧闹的城市生活、拥挤的交通、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这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观条件。针对这种需求,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再经过旅游中介的组织与转移,最后通过旅游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保障各种旅游活动的实现。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形成了旅游的主体系统。

1.2.2旅游催化系统。旅游催化系统由旅游产业内部不同因子组成,如旅游产业集聚、相邻景区景点、优秀的旅游城市等,这些因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对新型的旅游活动产生催化作用。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旅游因子的变动将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如酒店业、旅游景区的繁荣将会进一步完善附近的旅游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将会带动新的旅游景区开发,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为本区域内各类型的旅游活动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业的集聚、良好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催化新型旅游活动的诞生,而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旅游催化系统。

1.3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结构功能特色农业系统内部各相关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旅游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图1)。

2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机制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状态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合结果。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三者均是矢量概念,其作用力方向分别代表着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农业资源导向、旅游推动导向。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综合能力是其他两种分力大小的综合反映,类似于物理学概念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图中,D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Dc为旅游系统的推动力,DN为农业系统的吸引力,OM、ON分别为Dc和DN在D上的垂直投影。图中,a为情景1:D=OD=OM+ON;b为情景2:D=OD=OM+ON;C为情景3:D=MN=ON-OM;d为情景4:D=MN=ON-OM。情景1为特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机制,DN>0,Dc>0,D>0,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推动力形成合力;情境2为特色农业旅游稳定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系统的推动力减弱;情景3为缓慢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情景4为特色农业旅游的衰退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2.1特色农业系统吸引力风景别致的农业旅游资源、舒适静谧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等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引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是系统内部各子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主要表现为:

2.1.1农民的创新力。有农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如浙江萧山区新街镇的农民在积极发展传统主体农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发展以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江南明珠”形象,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游览。

2.1.2企业的推动力。有些地区虽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农民的散户经营,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资源优势,在此情况下,以经营大农业为主的企业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农业资源的转化,如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都是企业的入驻效应。

2.1.3政府的发展力。政府在农业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广西横县各级政府领导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茉莉花产业,实施各种措施促进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为横县打造茉莉花旅游品牌,发展“茉莉之旅”特色旅游提供了平台。

2.1.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拉动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中心地区通过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以及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辐射带动着周边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反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外援动力之一。

2.2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仅有农业系统提供的特色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农业旅游,还需要旅游系统的推动与辅助。旅游系统的推动力是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①旅游需求的原始动力。从心理学和经济场学的角度看,人类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审美需求,要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②旅游中介的辅助力。中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向顾客传递信息,组织顾客出行,满足顾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外出活动,加速了旅游活动的开展。③旅游产业的集聚力。经济地理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各种旅游生产要素在区域相对集中时,就有可能以便宜的费用组织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会不断累积成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源泉。④相邻景区景点的辐射力。相邻景区景点的客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资源共享。⑤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将对区内的旅游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3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状态及其调节机制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旅游系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特色农业旅游的作用力方向不同,进而影响了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使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为了保证特色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的不同状态进行调制。

3.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系统动力状态依据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推动力的变化形态与特色农业旅游自我发展能力之间的相互组合,形成4种不同的情景组合,各情景下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对应于不同的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状态。科学诊断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的演化状态是进行政策调节的重要依据(表1)。

3.2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调节机制从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状态可以看出,情景1为最理想模式,不需要调节。随着特色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情景2、情境3、情境4的状况,其发展动力越来越小,旅游系统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特色农业旅游面临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旅游活动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效益造成的,如饭店、娱乐设施等用水的任意排放,固体垃圾所造成的污染、现代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以及人满为患造成的旅游环境土质的退化,为建设娱乐设施及大型停车场对原始生态的任意破坏,为获取眼前利益对野生动植物的任意捕杀等。这些负面作用影响的出现,原因就在于特色农业旅游系统内部政府因素的规范力缺失,从而导致旅游系统的作用力发生偏离。按照力的作用原理,只要给发生偏离的力施加一个相应的外力,就会改变原来力的作用方向。为了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长期有效耦合,扭转旅游系统力的偏离,必须要加强政府的规范力。政府作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利益和目标的代言人,是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者,应充分发挥管理与监督职能。特色农业旅游发展不能盲目、随意开发,要制订详细的总体发展规划,协调、正确处理旅游与农业的关系。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应当立足农业,积极稳妥地发展旅游,做到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方向,逐步壮大旅游业收益。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条例,坚决制止农民任意捕杀野生动物、旅游企业污染环境等短期行为,同时要加强对农民、企业、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伦理教育,树立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特色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