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原农业旅游发展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域,大部分属于我国传统农区,具有农业产值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偏低等特点,同时它又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和加工基地,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为此,中原经济区在规划之初,就提出要探索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也因此,使得中原经济区具有了不同于全国其他主体功能区的独特发展定位,其预示着该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一个以传统农区为载体的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应该怎样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三化”之间如何实现互动协调发展?其中联结“三化”发展的共生性关联产业又是什么?确实值得认真探讨。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工业化就不只是工业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事情。早期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工”,现代工业化的重点则在“化”。化者,乃变革、改进、创新之意,是某个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践含义是,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促使一切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将国民经济中原来独立于工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纳入工业发展的轨道,使一切不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经济运行机制适应工业发展等等。通过现代工业将自给自足的农业“化”为现代市场农业,将大部分农村居民“化”为城镇居民,将传统农业文明“化”为现代工业文明,是工业化的真谛。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早年也曾提出了广义的工业化定义,认为工业化不但包括制造业、而且包括农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内的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也指出,科学的农村工业化定义应该是把农村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农产品等,大量地吸纳到工业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去。
由于国民经济是高度复杂的整体,而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根本无法完全认识经济发展内在的复杂联系,无法顾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比例关系,割裂了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使得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工业化严重脱节,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形成了有“工”无“化”的格局。相比较农业对工业的基础作用和贡献而言,工业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明显薄弱。从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无不存在一种自我循环演进又良性互动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其中工业化是主导。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缺乏产业支撑,缺乏产业就缺乏市场,就只能唱“空城计”;没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先进的物质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缺乏手段就缺乏产能,就只能练“空手道”。而没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就缺乏有效载体和厚实的基础,就只能建“空中楼阁”。综观世界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之前都曾有过一场农业革命,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在农业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后者出现了城镇繁荣与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差距悬殊、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使得工业化难以为继。
中原经济区提出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作为本区域的经济与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农业发展工业(含服务业),通过工业(含服务业)带动农业,进而提升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仅符合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表达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诉求,而且,这一模式一旦奏效,将在理论层面上为产业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规律性分析,提供有益的补充和生动案例。
那么,“三化”之间如何实现互动协调发展?换言之,从实践层面上,选准“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力点、抓好互动发展项目的落实,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有必要找出联结“三化”发展的共生性关联产业是什么,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发现接口和桥梁,进而通过培育关联产业,为“三化”的互动发展提供支撑。
二、农业旅游是中原经济区推进“三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直接关联产业
产业结构是有层次的,一个特定区域的产业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谓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间联系的纽带,一是产品、劳务联系。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二是生产技术联系。在生产过程中,一个产业部门不是被动地接受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品或劳务,而是依据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产品结构特性,对所需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种工艺、技术标准和质量等特定要求,以保证本产业部门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而这一要求使得产业之间的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三是价格联系。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投入”与“产出”联系,必然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等价交换关系,它不仅使得生产具有替代性能产品的产业引入了竞争机制,为产业间的联系注入了竞争活力,从而有利于成本费用的节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产业间比例关系分析等提供了有效的计量手段。四是劳动就业联系。社会化大生产使得产业间的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虽然不同性质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制约程度不一样,但是某一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另一些产业的发展,或某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导致另一些产业的发展,这种各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产业间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就有了必然联系。某一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劳动就业机会,而该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就必然使这些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集聚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就业结构的变化起着更大的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打破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提高最重要的客观物质基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只有通过“农转非”,流向生产效率和比较效益较高的非农产业,才能保证收入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但这种转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和要素。从传统农区的生产习性和惯性考虑,目前最现实的转移区域是近农非农领域。而农业旅游恰恰处于承农启工、以商带农的近农非农领域,在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关联效应。所谓农业旅游,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活动。农业旅游与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农业产品、农业区位、农村文化关系密切。应该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业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农村的建筑、农村的习俗,然后又加入农村的文化等等。
农业旅游以传统农业为载体,通过工业化、市场化运作,逐步拉长产业和产品链条,不仅使传统农业通过提升现代化水平找到了出路,更由于其从农业第一性产业中生长,与传统农业存在着天然的产品、生产技术等联系,同时又运用工业发展理念来经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性价比,充分体现了农区工业化的显著特点。发展农业旅游,只是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既不离土又不离乡,给城镇化之后的广大农村注入了“自然而然”的新型产业,可以大大方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尤其具有现代意义的是,农业旅游建立在农业生产和自然、人文环境融合、协调基础之上,提倡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完美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倡导的是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和绿色旅游,在和谐之中进行旅游活动及旅游资源开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的排放,所以,它不仅带来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极大地唤醒了旅游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保护农业生态景观的意识和自觉性,对于缓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的缓解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旅游发展的路径思考
1.充分利用沿黄河滩涂地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带
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倡导生态、绿色、休闲、高科技农业理念及模式,地处都市及其间隙地带,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服从于都市需要并为其提供服务。都市的高节奏生活带来对休闲旅游的高需求,近几年休闲旅游的发展倾向于自然和回归,青睐田园、自然、舒适兼具的成熟农业景观,如郑州丰乐农庄,就以其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农业,绿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旅游度假模式成为都市人们的首选休闲景区。沿黄河滩涂地位于中原经济区腹地,贯穿区域内多个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兼具独特的大河风光,具备建设都市农业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沿黄地区可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和黄河滩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积极引入外来资本和经营者,在现有开发项目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规范经营管理,兼顾生态和休闲两大功能,力争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都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
2.认真凝练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乡土民俗资源,着力开发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概念里包涵了自然、闲适、乡土、新鲜、有趣等元素,旅游者之所以青睐乡村旅游景区,是因为乡村旅游可以给予他们需要的这些特定体验。也因此,乡村旅游的目标顾客群具有明确的目的:一是忙里偷闲希望感受不同生活节奏;二是希望给孩子都市以外的生活情趣和体验;三是怀旧。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样,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仍然是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从影响人们进行旅游的诸多因素中可以看出,游客反映最多的就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是否有独特的旅游产品是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原地区是我国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古都的聚集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乡土民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厚条件和环境。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政府应当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开发的总体战略中,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开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乡村旅游的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线路安排、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则应通过专业化的市场运作加以解决。围绕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分别以赏花、摘果、种植、养殖、民俗、节庆风情为主题的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带,在保持资源自然状态的前提下进行景区功能配套和旅游品质提升的建设开发,使景区既可观赏又能体验,景区项目具有吸引力,食宿条件也能跟满足都市生活要求标准。
3.加快农业旅游产业链中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农业旅游者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乡村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往往情有独钟,会购买一些价格比市内便宜又新鲜的农副产品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带回家。所以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应建立以当地农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引进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加快对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既可以拉动市场需求,又可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还可以增加多样化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民还可以采用旅游与果园、菜园、经济作物、家禽家畜养殖相结合的农业旅游经营模式,向游客提供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吸引游客进行餐饮消费,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降低经营成本,例如郑州市郊区的樱桃沟,每年在樱桃成熟季节,举办樱桃节活动等,效果十分明显。
4.培养农业旅游管理人才,大力吸纳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
农业旅游需要既懂农业生态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现在,我国主要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项目,大多经营管理者文化素质有限,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中原经济区既然要打农业现代化这张牌,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引导,如组织培养符合农业旅游的管理人才。可以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引进管理人才,同时重视培养、使用当地剩余农村劳动力,培养当地管理人才与从业人员,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增加其家乡自豪感,获得当地农民对旅游区的认同与支持。
5.打造农村旅游品牌,开展联动营销
中原经济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文化旅游在游客心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依托这一优势,把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市场营销纳入到历史文化旅游营销的整体框架内,建立起景区与景区的竞合关系,实施联动营销宣传措施,开展对外旅游市场的整体营销———即目的地营销。从目的地营销的角度来看,目的地之间未必都是竞争对手,是否为竞争关系取决于各自的开发模式。目的地之间如果各自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竞争模式,彼此就不会成为竞争对手,反而是合作伙伴。通过协作旅行社的联合促销,共打一张牌,经济且效果好,同时解决了旅行社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线品牌不能兼得的难题,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企业共享营销资源,互相推荐客户,达到游客的双向流动和互动,事半功倍地提高营销品位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