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太湖农业旅游SWOT研究范文

环太湖农业旅游SWOT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太湖农业旅游SWOT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环太湖农业旅游SWOT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重视,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两个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高效产业[1],是在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把农业生产、新兴农业技术应用与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并充分欣赏大自然浓厚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2],这种活动也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在长三角环太湖地区,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地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不过在保护太湖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开发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环太湖地区古迹众多,人文荟萃,风光秀美,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区域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蓬勃发展的农、林、渔业为苏、锡、常、湖四市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条件,同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着生态农业旅游的转型。[3]以无锡为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无锡的华西村就开创了“农旅结合”的先河,成为全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典范[1],率先在环太湖四市中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据2010年无锡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无锡一市就拥有农业旅游点160个,农业旅游特色村12个、特色镇8个,全市培植发展产出超亿元农业园区5个,新增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农家乐)69个[4]。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和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环太湖四市完善了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生态农业旅游点:苏州的西山明月湾农家乐、无锡的宜兴茶文化博览园,常州的溧阳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湖州的环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区等生态旅游景点;阳澄湖大闸蟹、阳山水蜜桃、太湖三白、巨峰葡萄等农产品品牌闻名中外;评弹、昆曲、锡剧等灿烂的艺术瑰宝,苏绣、泥人、湖笔、丝绸等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不仅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和购物吸引力,同时极大地丰富了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的内涵,提升了地区旅游的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长,为其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优越的区位优势与发达的交通条件

环太湖地区作为长三角区域核心腹地,经济发达,且东临上海,西近南京,处于“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江苏省南部的苏锡常三市沿太湖一字排开,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地处浙江省北部的湖州,与苏锡常三市隔湖相望,而无锡环太湖公路的建成则将这四市的旅游景点有效地串联起来,进一步提高了交通便捷性,带动了环太湖旅游业大发展。与此同时,沪宁、沪杭、宁杭高速公路、环太湖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318国道密集交汇;京沪高铁、京沪铁路、沪宁铁路相互连通;城市内轨道交通建设,京杭大运河贯穿吴江南北,硕放机场通往海内外,水陆空三位一体的便捷交通使环太湖地区成为国内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客源市场十分广阔。

3.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环太湖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农耕文明灿烂。传承千年的吴越文化始终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质朴生态观,构成了普及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彰显生态精神的良好人文基础[5];环太湖地区同时又是民族工业兴起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摇篮。在此基础之上,四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利用太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工商文化,发掘保护诸如春秋吴越战争遗址、范蠡、西施隐居之地蠡湖、武进春秋淹城遗址等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景点,为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4.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2008年的“太湖蓝藻”事件更是唤醒了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从2008年开始,无锡市就作出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的决定,以铁腕治污、科学治太来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全力以赴保护和重建太湖沿线的生态环境。[6]苏州拥有大部分太湖资源,却因园林、古镇、水乡旅游资源众多而对沿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甚少,但也因拥有更加原生态的湖光山色和生态旅游资源,对于苏州太湖沿岸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不仅如此,苏州市还一直关注太湖流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与湖州一道,打造太湖沿岸的“生态走廊”,共同保护流域的生态原样性。对于常州而言,其建成的太湖湾旅游度假区更是生态旅游的精品典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环太湖四市的“十二五”规划中,生态、创新、宜居、和谐等词语频繁出现,把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重点,力争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均体现了环太湖四市良好的生态观念。此外,《太湖流域管理条例》的实施更是为改善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法律保证。

5.中央、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年”,国家旅游局编制和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8—2015年)》强调以生态旅游发展为契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对环太湖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广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中央明确指出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两个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高效产业,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辉、旅游增产品、城市增亮点”[7]的目标,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推广。据此,在“十一五”期间,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重点用于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8],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稳妥开展古村落旅游,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力争把太湖地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其他三市也先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案,要求将旅游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拓展其内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1.区域内同质化现象导致竞争加剧

“湖水之声相闻”的四市地域相邻,生态环境相似,人文相亲,文化相通,发展模式类似。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以太湖山水、江南水乡为主,农村人文风俗以吴越文化、小桥流水的古村古镇为主[7],农业旅游项目多以采摘、农家乐形式为主。虽然“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独特旅游形象有很强的市场吸引力,但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布局分散、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对农耕、乡土文化的挖掘开发不深入,项目规模小、功能单一,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参与性的旅游需求。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同质化导致彼此可相互替代,分散了客流,加剧了竞争。

2.城市化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环太湖地区作为长三角的经济腹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镇密集、资源开发过度、农村腹地较少[9],城市化水平较高。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江苏城市化发展状况研究的数据》显示:2010年底,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已实现地区城市化,远远高于全国47.5%[10],而湖州在2009年城市化水平就已达到55.5%[11]。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产生了一系列的有利影响,如加快了农村建设,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完善了社会保障等等;但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往往是以开发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地区的生态原始性遭到破坏。因此,环太湖四市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原始性,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创造条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纵观环太湖四市,从事生态农业旅游的人员大多为当地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由于缺少专业规划,推出的旅游项目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享农家乐”形式,难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另外,有些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卫生状况堪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

在不可逆转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大背景下,为了应对沪宁杭“大三角”、上海城市圈、南京城市圈和杭州城市圈的多重挤压,同时也是为了更好保护太湖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由苏、锡、常、湖、嘉五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应运而生。环太湖城市圈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大三角中的“小回流”,实现了与上海的整体对接,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同时有利于保护太湖生态环境,强化协作发展共识,共享太湖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更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创造了可能。

2.环太湖地区旅游协同发展

随着旅游业和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2007年,无锡牵头,和苏州、湖州、常州四市十一县区共同发表了《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共同宣言》,成立了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通过环太湖旅游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共同开发利用环太湖旅游资源,建立太湖大旅游体系,实现环太湖区域旅游一体化。[12]第二届“长三角(太湖)发展论坛”以“保护环境、发展旅游、共创和谐太湖”为主题[13],也为保护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太湖现代农业博览会、环太湖自行车大赛等需要四市合作举办的大型生态旅游项目都加快了区域内旅游的协同发展。

3.休闲和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强调休闲和生态。休闲和生态游,能使心灵得到放松。它与一般旅游不同之处在于一静一动,一居一行,一闲一累。它使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经济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的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小长假”的出现,人们一改传统的以观光为目的、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享受身心放松的休闲旅游和追求贴近自然、回归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因而,在休闲和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步受到大众的欢迎。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区域内竞争激烈

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既是共同开发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合作伙伴,又是各自开发过程中强劲的竞争对手。虽然四市政府联打“太湖大旅游”品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各自顾及自身利益,造成激烈的竞争。如推出的农业旅游项目也多以采摘、农家乐、农业观光园区等形式为主,都突出以太湖大型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来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分散、高度重构,导致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竞争异常激烈。

2.区域外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

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城市众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长三角地区除了环太湖四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都很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如上海崇明前卫村、东平林场;南京的金牛湖省级森林公园、绿化田园休闲农庄;杭州的良渚农夫乐园、大地之春农业休闲观光区等等生态旅游景点,无一不对环太湖四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分散了客源市场,加剧了竞争。

3.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但是近几年以来,太湖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水质大幅下降、生态景观严重退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诸多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当前环境污染与破坏仍然存在,如何走出一条“保护第一,开发为后,生态为重”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之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环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并存。在追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农业资源、区位、交通、文化以及政策优势,克服区域农业旅游同质化等劣势,抓住环太湖地区旅游协同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建立太湖大旅游体系,明确实施相关措施,积极应对周边城市的挑战。

1.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品牌

苏、锡、常、湖四市是太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同质区,但是不同城市之间资源禀赋还是有所差异。苏州的园林旅游、古镇旅游、观光旅游占优势;无锡以休闲旅游、生态游见长;常州的娱乐旅游较为丰富;湖州的极限运动、体育旅游广受欢迎。又从接待设施水平、消费水平、服务水平等方面看,各地都有相应设施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对象[14]。如何把各个城市的特色打造成旅游精品,提升它的内涵与竞争力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环太湖四市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以“一个太湖,四个城市,多种可能”为目标,巩固拓展传统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旅游,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休闲文化,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打造精品旅游品牌。

2.进行科学规划,完善产品结构

太湖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想整合太湖资源、避免区域内布局分散、高度同构、旅游产品雷同的发展局面,必须对太湖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完善产品结构,促进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大力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旅游,既要立足采摘、观光、农家乐等人们所熟知的生态旅游形式,满足大众参与性的旅游需要;又要加快太湖地区大型休闲度假园区、度假场所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旅游品质,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要;还要大力打造会展旅游、体育旅游、茶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大型生态旅游活动,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旅游需求。

3.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环太湖四市存在着旅游资源互补性、客源地与目的地的交互性、线路联系性、交通连结性等优势,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从整体上开发和保护太湖,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有效整合太湖旅游资源,建立良好的竞争与合作体制,实现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服务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形象文化统一”[15]的目标。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必然要求整体上的旅游宣传和促销,共同印发“太湖旅游图”、制定统一的宣传口号、推出精品旅游路线的联合推广、合力建立完善的旅游网络平台……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公众媒体或通过举办大型会展、体育赛事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把苏、锡、常、湖四市打造成知名度和美誉度兼备的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地区。

4.注重环境保护,优化旅游环境

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必须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环境破坏现象日益严重,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旅游经营者缺乏对环境的保护,乱砍滥伐、生活垃圾乱扔、生活废水乱排放等现象比比皆是。二是旅游者所带来的破坏,部分游客生态环保意识不强,乱采乱摘现象严重,过多游客涌入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旅游的过程中也会制造大量的垃圾,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面对日益严重的太湖生态环境问题,环太湖四市必须联手共同保护和开发太湖资源,以铁腕治污、科学治污来重现太湖碧波美景,全力以赴保护和重建太湖沿线的生态环境,打造属于太湖特色的“生态走廊”,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不断改善旅游环境,以便促进区域内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培养专业人才,完善基础设施

生态农业旅游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就无从谈起。[1]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度,要多让其参与旅游规划的制定和经营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当地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培养其生态环保意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保护生态资源。要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其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实施人才战略,为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解决交通、食宿、购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改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追求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