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旅游演进规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引言
笔者从1997年至今一直在广东中旅集团工作,主要进行旅游开发和旅行社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对我国农业旅游、旅游扶贫和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社会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此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律研究
2.1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是一个系统概念,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一个新型交叉产业。在我国应是以农村和农民为载体,以民间风情和民俗文化为内容的新型旅游业。它不仅仅包括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观光旅游,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要的农业休闲旅游,还包括旅游者能高度参与的、集科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者能在心灵上的有所感悟又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农村(乡村)体验旅游。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深度策划,把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民居所出租、民间饮食服务和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把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乡土风情灌注到农村(乡村)体验旅游产品之中,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这就是笔者开发和推广农村(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
跟前人研究的着眼点不同,笔者认为研究农业旅游问题就应该站在产业的高度进行系统的思考,任何简单、片面地研究或者国外理论的引进都不合时宜,与国情不符,最终误导实践工作。为了更好地洞察农业旅游体系中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有必要探清农业旅游发展演进的规律性。普恩是未来旅游趋势预测的一个重要评论家,她预言旧的旅游形式将要不断解体,新型的旅游形式将会不断出现——从追逐阳光型(sun-lust)转为阳光附加型(sun-plus)。我国农业旅游正沿着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轨迹,阶段性地发展演进,按照发展的先后,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农业观光旅游;第二阶段的农业休闲旅游;第三阶段的农业体验旅游。因为在我国农业的主体是农村和农民,所以在我国这种农业旅游形式也被称为农村(乡村)体验旅游。随着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演进,很多旅游未来主义者认为,旅游市场的成熟造就了新一代的旅游者,他们旅游经验丰富、个性复杂、需求多样,传统的年度家庭度假旅游将被创新型体验旅游所替代,他们更加在乎心灵上的感悟和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农业体验旅游阶段,而我国的农业与外国甚至我国台湾的农业不同,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村和农民为载体的,而西方国家的农业是以农场和农场主主体的,所以笔者建议将第三阶段的农业体验旅游称之为农村(乡村)体验旅游。因而,笔者不认同成升魁等人“从发展阶段看,休闲农业是观光农业的高级形式”的观点。农村(乡村)体验旅游才是农业旅游的高级形式,是现阶段应引起国家、学界甚至企业足够重视的领域,只有“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得到了重视,农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农民收入得到了切实的提高,所谓的农业旅游研究才有意义,建设和谐的新农村才有希望。
3农业观光旅游和农业休闲旅游的问题剖析
3.1资源问题
以第一阶段的农业观光旅游为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台湾省提出了“农业观光”的农业经营模式,1990年规划了7个农业观光园区,到2000年全省已建成42处农业观光园区。在美国西部,即开发有专门用于旅游观光的牧场,这是一种利用旅游活动对农业产业功能进行有效补充的农场形态。皮尔斯(Pearce)认为观光农场尤其指农场主以所有者身份积极与小旅行社合作的一种经营模式。显然,观光农业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是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农业,国外甚至台湾的情况不能直接嫁接到祖国大陆。一方面农业观光没有农场或农业观赏园区等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产品优势也无法体现,产品优势是指和其他历史人文景观相比,农业旅游的观赏性远远不如对方,在旅游产品的替代性面前农业观光旅游没有竞争优势。在资源认知上,必须紧紧依靠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农村资源,开展农村(乡村)体验旅游才是正确的和符合国情的脱贫致富之路。例如,在广东农村,丘陵、山地分布广,拥有丰富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仅粮食生产条件优越,而且特别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生产。珠江三角洲和粤东、粤北、粤西的农业生产都各具特色,为开展农村体验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3.2文化问题
以第二阶段的农业休闲旅游为例。休闲有如度假,两者本是一个意思,学界少有界定。由于学界的某些研究的误导企业人员甚至以为两者存在区别、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旅游形式。如在东欧波兰等国,负责接待的均是农场主或农业生产专业户,一切活动都在特定的农业旅游区或农场内进行。在法国,1998年兴起农业度假旅游,就有33%的法国人在国内旅游中选择了农业度假旅游,在国外农业度假旅游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但是这种农业旅游方式一旦引进我国,就不得不面临文化传承方面问题的考验。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农村生活、民间风情和民俗文化等。文化旅游包括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文化活动和经历,还包括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独特生活方式的深入了解并从中得到满足。如果为了迎合农业休闲旅游的经营需要,短时间内建设起来的农业园区,缺少了历史的沉淀就毫无文化可言。旅游者就是从外地赶来观看这些毫无文化内涵的人造农业园区,第一感觉就非常虚假,与国情不符,投资风险极大。在广东农村就孕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岭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之一。在粤东有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潮菜)、茶文化(功夫茶);粤北有乳源、连山和连南等壮族、瑶族民俗风情;粤西有南亚热带风情;珠江三角洲地区有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等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风情和农耕文化。
3.3环境问题
以第二阶段的农业休闲旅游为例。旅游是不违背环境原则的,休闲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休闲活动,包括散步、徒步、宿营、远足、漂流、登山、划船、观赏自然景观等等。而我国实际情况令人担忧,各种非环保的因素使得农村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而农村(乡村)体验旅游则较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体验式的乡村旅游突出天人合一的环境,田畴、农舍、篱笆、豆角秧,窗含新绿,户对鹅塘,在绿色和大自然上做文章。旅游各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均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突出天籁,做“黑”做“暗”。而不像目前国内一些地方的做法,把农村的夜景做得灯火辉煌、歌舞升平,好一派豪华景象,俨然城市在农村的再现,这是违背环境原则的,这是失败的策划,既失去了乡间农村夜色的魅力,又破坏了环境。
3.4农民问题
以第二阶段的农业休闲旅游为例。福赛斯(T.J.Forsyth)对泰国北部的小山村的研究表明,休闲旅游业并没有使得农民富裕起来,反而使得那些有能力通过雇佣劳动力的农场主或农业专业户增加了收入,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农民的贫富分化,使得社会变得更加不和谐。而农村(乡村)体验旅游不提倡以高额资金投入大兴土木,乡村体验旅游要提倡低门槛,让广大老百姓都能踊跃参与,通过政府帮扶,企业或村民自治实现统一管理,进而再建立地区性品牌,最终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实现和谐的新农村。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2000年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旅游收入是4550亿美元左右,中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国内游人数达8.7亿人次,国内游收入3845亿元人民币。如何策划和推广农村(乡村)体验旅游,切实让老百姓分一杯羹,将成为下一阶段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笔者在河源市东源县做了一次非常有趣的研究,在该县东江水库(又称万绿湖)北面的一个小山村里,居住着不到20户的居民,每年借着各种理由到该村来“考察访问”的人数达400人次,吃掉或拿走居民放养的500只土鸭土鸡,喝了100斤客家酿酒,这些人都由村委会统一接待。村子里盛产的山坑鱼和山坑螺没有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可以设想一下,假若以体验旅游的方式经营这笔生意,所有的接待工作交由居民经营,按市场价格收费,这将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4农村(乡村)体验旅游深度策划——以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体验旅游为例
所谓的深度策划,就是重点抓住策划对象的内涵挖掘和品位提升。具体针对农村(乡村)体验旅游而言,就是开发农村(乡村)体验旅游产品时要体现“四性”——真实性、文化性、参与性、感悟性。
乡村的文化资源闪光点很多,笔者认为在开发广东潮汕地区的乡村体验旅游时,旅游产品的深度策划就应重点挖掘潮汕文化。
4.1潮菜文化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同时也是潮州菜的发源地。潮州菜是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文化特色。潮汕名菜之“护国菜”更有一段历史典故,相传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侵,少帝赵昺兵败,从福州逃到了广东潮汕,和陆秀夫等人逃往一处荒山古庙。由于战乱这古庙不但没有佳肴款待,就连一般青菜也找不到。于是方丈叫小和尚摘些野菜,用开水焯过,除去苦涩味,再剁碎,以免看出是野菜——野菜是喂猪的。少帝见汤肴碧绿清香,软滑味美,问方丈这汤菜叫什么名称。方丈答道:“阿弥陀佛,贫僧不知此汤菜叫何名,但愿能解皇上之困,重振军威,以保大宋江山安然无恙。”少帝听了万分感动,立封此菜为“护国菜”,后来经历代厨师的精心改良,久而久之便成为潮汕名菜之一。1962年,元帅到汕头视察时,品尝“护国菜”后也大加赞赏。今天的城市人若能到潮汕地区农村农家,吃一顿正统的农家“护国菜”,想必会有所感悟。
4.2功夫茶文化
4.2.1饮茶四宝——玉书碾、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
文人书房有“文房四宝”,功夫茶具则是一套古色古香的“饮茶四宝”:一是玉书碾,即烧水壶,仅十几厘米高,大如拳头;二是风炉——潮汕炉,用以烧开水,小巧精致,可以调节风量,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料。此炉在现今城市极为较少,却多见于潮汕民间;三是孟臣罐,即茶壶,多以宜兴紫砂制成,或江西景德镇茶壶,大如鹅蛋;四是若琛瓯,即小茶杯,其薄如纸,其白如雪,以小为贵,通常只有4个,每个仅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这种茶具,本身就是一种美妙艺术品,正如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所咏:“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4.2.2操作流程——烧水、洗杯、纳茶、洗茶、烫杯、冲泡、品茶
烧水。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要求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质泡不出来,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香味大为逊色。
洗杯。用沸水将孟臣罐、若琛瓯清洗一次。
纳茶。将茶叶放孟臣罐,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断茶枝。约
六、七成满,不可十足饱满或太少,太多则味带苦涩,太少则香气淡薄,力度不够。
洗茶。也称“头冲”,将沸水沿孟臣罐四周围冲入,当水刚浸过茶叶即可,然后用盖刮去泡末,随即将茶汤倾掉,倾出的茶汤含杂质较多,不宜饮用。
烫杯。用沸水冲入茶杯,分别以中指抵杯脚,拇指按杯沿,将杯子放入另一只盛沸水的杯里转动烫热,也可用竹夹操作,然后摆放整齐。
冲泡。冲泡最有讲究,要“高冲低行”,提高冲罐将沸水冲入孟臣罐时应从0.33m高处冲下,使茶叶翻滚散香,水刚浸过茶叶为宜,加盖约1min后方可斟茶,随后冲泡次数增多,冲泡时间逐渐延长,称“回韵”。斟茶要求低注,不可直冲,以防止香气漂散或泡末重生,将茶汤多次循环注入各个茶杯,称“关公巡城”,即要求各杯的容量、颜色、香味相同;待到汤尽,用力将孟臣罐稍加抖动,使被茶叶吸附部分的浓汤逐滴注入各个茶杯,称“韩信点兵”,意为“淋漓尽致,多多益善。”
品茶。先闻茶香,趁热一啜而尽,再嗅杯底余韵,最后由茶客们评价、鉴定茶叶的产地、品种、香型、档次等。
有道是“茶如人生”,细细品味,韵味十足,其乐无穷,妙不可言,确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除此以外,在潮汕地区农村还留存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等等有待大家去体验。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风格独特,生活在潮汕地区乡村的农民,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在开发潮汕地区乡村体验旅游产品的同时,如果能融摄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进行深度策划,乡村体验旅游必将更具吸引力。文化特点越突出、越典型、越贴近乡村居民、越亲近大自然就越受旅游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