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学生产实习改革措施范文

农学生产实习改革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学生产实习改革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学生产实习改革措施

生产实习是高校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踏入社会前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训练。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惟一一所本科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服务首都城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学校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围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造,强化实践技能,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在实践教学探索方面,以农学专业为试点,招收了1个“3+1”本科生实验班,即3年的理论课学习加上1年的实践训练。农学专业本科生传统培养计划为3.5年的理论课学习、0.5年的毕业生产实习,而实验班缩减了理论授课学时和时间,前3年为校内理论课学习,第4年为校外实践教学———第4年上学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事专业生产实习、下学期结合就业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自2005年秋季“3+1”实验班招生以来,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已有3届毕业生毕业。由于该班学生经历了3个月的专业生产实习训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符合高等农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规格的要求。

一、生产实习改革的目的农学专业实践性很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在毕业生实行国家分配时期,生产实习安排在第4学年的下学期毕业之前进行,又称为毕业生产实习[1]。学生一般被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生产或科研单位)进行为期不少于3个月的本专业领域内的生产或科研训练。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之后,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产实习的效果越来越不理想。例如,由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时间在实习期间,以致学生频频奔波于招聘市场;用人单位要求拟聘的学生到单位内实习,造成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产实习逐渐淡化或名存实亡,变样为就业实习。尽管这种就业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用人单位的就业实习与学校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有很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缺少本专业生产实习训练内容,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短板。因此,农学专业“3+1”实验班,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将生产实习与就业实习分开,既可保证本专业实践训练的良好实施,也留有半年的就业实习时间,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或选择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就业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二、两种生产实习方式的实践依照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农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在安排上突破传统的实践范围,实习对象不仅包括大田作物,也扩展到设施农作物的蔬菜、花卉、食用菌以及果树等,期望学生以农学专业的学科理论为基础,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适应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农学专业“3+1”实验班每年招生30人。根据培养方案,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为期3个月专业生产实习。在毕业的3届学生实习期间,采用过两种生产实习方式———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实习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实习效果各具优势,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

(一)分散式生产实习实验班2005级和2006级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意愿分配实习单位,每个单位为一个实习小组,一般2~6人。将学生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分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习基地既包括生产单位又涵盖科研单位,如民办企业的北京市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公司,乡办企业的延庆县四海花香农业公司,县办企业的密云县原种场、昌平区金六环农艺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科研机构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市农科院蔬菜中心等。实习期间实行住点实习制度,执行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同时成立生产实习领导小组,确定每个实习单位的校内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负责与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沟通,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本单位具体的实习工作,安排实习内容,填写“生产实习考勤表”和“生产实习鉴定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际工作天数要求不得少于60天,并要按时填写“生产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上交“生产实结”,参加生产实结交流会。学生实习成绩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考勤情况、实结等综合评定。

(二)集中式生产实习实验班2007级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统一到北京农学院新建的大学科技园实习。大学科技园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亭自庄村,占地67万平方米,分为露地种植、保护地种植、果园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功能区。科技园先进的设施吸引了多家农业技术企业入园孵化,学生在科技园实习可以接触到较多的农业新技术。在实习安排上,每天1名教师随学生到科技园实习,负责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则参加园内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针对企业生产内容,将学生分成6个实习小组,每组安排1名学生作组长。科技园从企业中选派6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作为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生产和劳动。1个小组参与1项生产活动,分别是露地作物生产、温室花卉生产、大棚蔬菜生产、温室特菜生产、大棚草莓生产、蘑菇生产。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上述几个生产活动的实习,每两周轮换1次实习项目,并召开1次学生座谈会,交流实习情况。实习期间,学生填写“生产实习日志”,学生组长填写组内学生的“生产实习考勤表”。学生实习实际工作天数不得少于60天。实习结束后,召开生产实结交流会,评选实习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学生上交“生产实结”,指导教师和学生组长共同参与“生产实习鉴定表”中鉴定评语的撰写和实习成绩评定。

三、两种生产实习方式的利弊分析

(一)分散式生产实习的优势与不足分散式生产实习要求学生到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存在以下优势:(1)直接接触社会。每个单位实习学生人数有限,有利于培养与人交往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2)自由选择学习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实习单位,学习有针对性,有利于调动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学习的技能具有先进性。实习单位均为教学科研长期合作单位,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科研单位,其科技水平均在本市或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学习的技能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分散式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1)实习内容较单一。受实习单位生产对象或科研方向的限制,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往往工作岗位较固定,学习的内容相对单一。(2)学生管理有难度[2]。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生分散到实习单位后,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实践中曾发生过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现象,也有过离开实习单位不请假,以致指导教师“报失”的事件。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管理措施。(3)实习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及校外教师的指导水平,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实习效果。大部分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听到或看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

(二)集中式生产实习的优势与不足集中式生产实习选择到本校大学生科技园区实习,统一内容,统一管理,与分散式生产实习比较有以下优势:(1)实习内容较广泛。科技园内有多家生产企业,生产方式和对象也多种多样。实习中安排了6项生产管理活动,并且实行项目轮换制,每名学生都能学到或了解较多的生产技能。(2)学生易于管理。尽管学生被分配到不同实习岗位,但在同一个园区,随队教师容易与学生及指导的工人师傅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可以通过每两周1次的座谈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工作积极性容易保持。实习岗位的轮换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生产知识,同时也能维持实习的新鲜感,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还对实习过的某项技能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对蘑菇栽培有热情,有的学生对果树剪枝比较感兴趣,岗位轮换后,他们依然惦记着先前的实习环节,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再学习。集中式生产实习与分散式生产实习相比亦有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虽然实习在企业内进行,但是企业位于学校的科技园区,学生依然没有真正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生集中在一起,缺乏独立与人交往的机会;教师管理的比较具体,这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一定的限制。

四、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做好生产实习工作

要做好生产实习,不仅需要计划上周密安排,也需要在实习期间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完成。经过三届学生、两种生产实习的实践,发现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波动有一定的规律,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有不同的心态和表现,对于指导教师而言,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和应对问题的方案。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想变化可分为6个阶段:(1)“兴奋期”。实习的第一周,学生刚刚进入实习环境,一切很新鲜,实习中好学好问,工作有热情。这个时期对学生应该采取表扬、鼓励等方式,肯定学生的实习热情。(2)“波动期”。第二周至第三周,工作熟悉了,新鲜度消失了,工作热情下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具体表现为,分散实习的学生容易和实习单位老师产生矛盾,或抱怨工作生活条件差,要求调换实习单位;集中实习的学生,开始出现请假的现象。针对上述的情况,应及时与学生交流或召开座谈会解决思想问题,强调实习重要性,严格请假制度,同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可以说,实习的第二、三周期间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顺利完成实习的关键。(3)“平稳期”。第四周至第八周,学生适应了实习岗位的工作,与实习单位的老师、职工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理顺,工作情绪较为稳定。这段时期,看似平稳,但是学生会出现工作放松、自由散漫的现象。应该加强与校外指导教师的联系,同时对学生强调组织纪律性、特别是安全性教育。(4)“感性期”。第九周至第十周,经过前一段的实习,学生对工作岗位技能有所掌握,甚至对某些技术环节和内容产生兴趣。具体表现为,学生与老师交流或学生之间聊天时,已经将实习学到的技能作为谈资炫耀。(5)“投入期”。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学生已经熟悉实习环境,并掌握实习岗位的一些技术技能,对知识的获取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例如,有些同学不仅对工作很投入,而且购买相关书籍或上网寻找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感性期”和“投入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时期,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这段时间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应及时鼓励,并树立学习典型。(6)“留恋期”。第十三周以后,三个月的实习马上就要结束,大部分学生表示时间过得太快了,有些技术环节还没有完全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似乎更高了。这段时间,要注意提醒学生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交流和联系,为今后就业实习或工作交往做好铺垫。最后,实习结束后的生产实结会,也非常重要。学生之间通过实习体验的交流,可以拓展专业知识、丰富与人交往的技巧,为下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甚至就业提供经验和帮助。生产实习看似简单,但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前期准备工作能够细化和量化,实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语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实习工作至少需要连续2个月以上的时间,学生才能够真正进入角色,有兴趣主动学习,系统地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并坚定专业思想,选择与实习工作相近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因此,在就业实习之外增加生产实习,不仅符合农学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与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三个月的生产实习经历也是一种工作经验的积累。具有这些经历的学生,在就业双选会上更容易受到招聘企业的青睐。如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3+1”实验班学生就业率一直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