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1年龄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体制内推广人员中75%的人员年龄集中在30~50岁,30岁以下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仅占15%(见表1)。不少年轻人认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前途而不愿从事农技推广。以平利县为例,40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占62%。另外,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近10a来无新人入职,导致单位内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且大多数人是作为临时工招入,没有经过专业技术训练。在凤翔县,同样存在年龄普遍偏大的问题,40岁以上的推广人员占比例为54%。年龄偏大的技术推广员掌握的技术较陈旧,且工作积极性较差,无疑使整个推广网络变弱,体制内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过程中逐渐失去主体作用。
1.2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低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是专业推广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经调查发现,体制内推广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高中(中专)和大专为主,这两种学历的推广人员占64%,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技推广人员只占37%(见表2),其中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推广人员非常少,眉县和杨凌区各有1名硕士和1名博士推广人员。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推广人员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县一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学历主要以高中(中专)和大专为主,且大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技术训练,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不能及时帮农户解决。由此可见,体制内推广机制缺乏高学历涉农的专业技术人员将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1.3专业偏差性较大从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分布来看,涉农专业的技术推广人员占74%,非农专业的占26%,说明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构成存在偏差。专业偏差性使整个体制内农技推广队伍变得参差不齐,在部分县区的技术推广部门中,非农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涉农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种现象造成体制内推广机构内部行政色彩浓厚,推广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果。
1.4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从体制内农技推广员工资分布来看,工资集中在2000~3000元间的比例为66%,在1000~2000元间的为13%,工资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仅为19%(见表3)。体制内技术推广机构员工的工资是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执行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科研单位,而缺乏合理的职称评审机制直接影响员工收入。在技术推广机构中,具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人员很少,其工资在3000元以上,个别人已超过4000元,而一名助理农艺师的工资却只有2000元。收入差距较大、评价机制不合理等因素会严重挫伤农技人员积极性。.5福利待遇较低农技推广员福利会影响基层农技推广成效。调查发现,推广员除基本工资外,其他补助和津贴较少,甚至大部分推广机构推广员下乡的车费补助和食宿补助都不能保证。工资低、福利待遇差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眉县果业技术推广站一位技术人员告诉笔者,“除每月2300元的工资之外,再无其他补助,每次下乡车费和食宿费都要自己掏钱。虽然国家每年的1号文件都在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但力度太小,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体制外农业推广体系的优越性
据调查可知,体制外推广人员主要以当地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等为主,体制外农业推广人员面临与体制内推广员同样的问题。体制外推广人员虽缺乏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既是技术的使用者也是技术的推广者,在遇到技术难题时,都能通过摸索来解决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被广大农户称为“乡土专家”。有部分种植户被聘请为当地专业合作社的专职技术顾问,在基层农技推广中起到了“先锋”和“带头作用”。在罗杰斯看来,这种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说服潜在的采纳者去采纳创新,从而加速创新的扩散过程[8]。作为一种非官方与非行政性的推广主体,体制外推广人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方法与技术更容易被农民接受。在基层农技推广中,体制外推广有力弥补了体制内推广的局限性,从而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有效配合,彰显了体制外推广体系的优越性。
3政策建议
在持续推进科教兴农的背景下,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不仅是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9]。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放的农技推广体系,而这种开放性推广体制一方面必须优化体制内推广资源以嵌入村庄社会内部;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体制外推广资源,优化整合体制内外推广资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突破当前农技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网破、线断、人散”的困境,必须优化整合体制内外推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
3.1大力推进体制内机制改革与创新,激发专业推广人员积极性体制内推广人员作为推广体系的中坚力量,对未来农业发展起着指引性作用。但体制内推广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推广人员积极性较低。调查可知,部分县区已在体制创新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平利县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建立了县、区域、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同时在人才聘任、人员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无独有偶,2011年杨凌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也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具体政策可参见《杨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杨凌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但总体而言,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支持力度仍然不够,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一是,国家应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的支持力度,给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二是,全面提高体制内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开展基层农技推广员分层、分类管理,提高基层科技人员专业素质[10]。同农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农业推广的新平台;三是,提高体制内人员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尤其是一线推广人员的津贴补助,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激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充分吸纳体制外推广人员,培养乡土推广人才农业科技需求逐渐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方向发展,仅靠一个乡镇的三、五名农技人员是难以适应这种需求变化的,难以满足农户和涉农企业的服务需求[11]。吸纳当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加入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可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国家应制定相关的农技推广政策,深入挖掘体制外农技推广人员潜力,鼓励农户成立农技推广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并给予一定经济补贴;二是,建立合理的嵌入机制,通过举办技术讲座与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体制外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借助乡村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创建文化科技中心户,使他们在“熟人社会”中成为推广农业科技、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的“中介服务站”[12]。积极吸纳返乡农民工参与到技术推广活动中来,这些人相比传统农民具有“边缘人”的社会角色[13],很少受村庄系统规则的束缚,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挑战自我,他们属于“现代型精英”[14];三是,借鉴上述一些县区的经验,提高体制外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聘请乡村技术能手作为技术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充分调动体制外推广人员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总之,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农技推广体系是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组织体系,在确保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5]。因此,充分整合推广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资源,采取不同政策促进两种资源作用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两种推广体制之间建立有效的联接机制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作者:郭占锋 李博 左停 李卓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