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开发的思考范文

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开发的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开发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限制。整体来看,青岛市各区(市)农业发展进度不一,粮食和蔬菜等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例,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畜牧渔业为辅的农业格局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这种产业结构很容易造成农业科技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复合性差。

(二)思想认识不高的限制。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业科技工作位置相对弱化,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创业发展。有的思想不够端正,存在失落、厌倦或者迷茫情绪。

(三)机制不灵活的限制。目前,全市农业科技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够完善,组织行政安排仍是主要手段。人才流动机制不够灵活,难以进行合理、有效交流。人才管理仍较分散,尚未纳入有效的集中管理。

(四)体制不顺畅的限制。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着“退一进一”的原则,且基层员工大多身兼数职,存在着“人才流不进,冗员出不去”的现象;其次是“职能争着收,事务甩手放”,农业部门职权也正在发生变化,县级以下的农业科技人员施展才华的空间越来越窄;三是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开发的农业科技人才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空间小,难度大。

(五)经费投入不足的限制。调查显示,被调研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用于农业推广和科研的经费相对不足,农技推广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调查还显示,有70%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工资水平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另外由于经费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低层次状态。

青岛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对策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

(一)以农业高校为依托,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农林专业的知识体系都比较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向比较狭窄,这远远不能适应学科的综合化发展需要。农业高校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区域农林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擅实务的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专门人才。

(二)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1.完善政策,加强对人才的吸引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舆论环境,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和地位,提高相应待遇,比如提高绩效工资标准,增加基层农技人员补贴,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等。对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实行奖励制度,使他们得到合理回报。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适当增加指标。工作业绩量化,根据目标责任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拔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流通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来选拔和聘用农业科技人才。

2.强化机制,加强对人才的培训要逐步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乃至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人才培训投入格局,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培训,经费筹措可以多元化,完善教育培训保障政策。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开放和有序的农业继续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依托农业院校或科研机构,通过参加各类进修(培训、研究)班;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以及攻读学位等途径,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提高青岛市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

3.完善人才市场,整合人才资源通过组织农业技术交流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展、农业技术成果展等活动,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广泛交流,合理流动,在流动与流通中提高业务能力。目前,青岛各区(市)都建有农业人才市场,但是,农业人才市场的功能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以招聘为主,在挖掘、培育、交流和开发农业科技人才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整合社会有效资源,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政府主导、校企联动、三方携手培育农业科技人才的长效机制,以服务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中心,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企业、政府、高校以及科研单位合作共建等方式,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带动人才队伍全面发展,为青岛市农业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全市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张国利单位: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