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构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代化的产业革命,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资源被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遭到破坏。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己引起大家的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选择新的农业模式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在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过去宁可牺牲生态效益来保证经济效益将被否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生态农业范围比较广泛,既不限于种植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还包括乡镇企业。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农村现状,我的家乡在义乌西面,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小村庄,靠山面水,风光秀丽,但这几年农村环境变差了,河水臭了,门前的燕子也不回来筑巢了,走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小塘边都丢满了各种农药瓶及药剂袋,还能闻到死鱼和死鸡的臭味,田里水沟也找不到泥鳅,想给下一代讲讲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但他们己无法理解、无法体会。农户家里种的菜都进行了区分,哪些是送到城里卖的,哪些是没用过农药自己吃的。菜也不能到池塘里洗,在家用自来水洗,水脏。不远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飘来白色烟雾,烟雾中有可怕的污染———二恶英。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笔者认为,牺牲的太多。国外发达国家跟中国走过了相类似的农业发展过程,环境污染、物种变得单一、土地板结、产量慢慢在下降,觉察到乱用农药与化肥将不可持续,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农业将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对生态农业己经引起重视,但生态农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民己习惯于农药和化肥来种田,要改变这种方式,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三、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过去,中国的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美国其实是丢了自己的宝贵东西,小农经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产量低,有些人认为再回去过去,大家又会挨饿,首先,回到过去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现代化的机械,经过优化的种子,对农业业的科学认识,过去是无法比拟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缺。比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沐浴店一片盆地中,租了1500亩中国地搞生态农业,但当地农民很“费解”:谷底长满荒草,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5年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当地农民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土地。不追求产量的生态农业,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有“专家”认为:自己也搞过生态农业,但产量不高,养不活中国这么多人。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学习,眼见为实。要培育一批绿色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热情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部门等单位,进行操作技术指导,使农民熟练地掌握绿色农业技术。
(二)规范绿色农产品标准为保证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特色和质量,应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有关权威部门验证之后,对其发放绿色标志才准予生产和销售。饲养制度和绿色生产耕作是推行绿色农业的关键,包括使用无公害优良种子、种畜禽、肥料、饲料制度,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或清洁生产农艺。在流通领域,运用严格的安全卫生分级、加工、包装、储运操作制度等。
(三)解决有机肥的来源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机肥来源方法之一,我们去参观考察宁波艾格莱水稻收割机时,厂方介绍政策规定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的切割机才能享受农机补助,秸秆还田有了政策导向。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收割机边收割边还田属秸秆直接还田,但秸秆直接还田有不足之处:1.易发生病虫害;2.秸秆翻压还田后,使土壤变得过松,孔隙大小比例不均、大孔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生长,使小麦扎根不牢,甚至出现吊根。3.小面积的秸秆机械还田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而且技术不成熟;4.秸秆还田后需要补充大量的氮肥。否则,微生物分解秸秆必然会与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氮素与水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如何解决上述不足?过腹还田是比较理想方法,过腹还田就是把秸秆作为饲料,有专家教授提出:“畜”南下、“禽”北上,笔者非常认可,在草原上养鸡,吃得是虫,不会对草原带来任何的破坏,牛、羊南下,因为牛羊是制造有机肥的“机器”,其中肉牛是消耗秸秆最多的大型家畜,每头牛日消耗干秸秆5公斤,年消耗1.8吨,能够产生多少粪便呢?按日产鲜牛粪12.5~15公斤计算,年可积肥4.5~5.5吨。牛真是名副其实的"造粪机器"。由于养牛带来了大量有机肥,养牛户每亩地施牛粪达到2吨;每亩减少化肥25~75公斤,最多的农户化肥使用量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每亩节约成本100~200元,作物尚可增产。另外一个例子,我们也可见一斑,上面提到的朝日绿源在莱阳市租赁1500亩耕地,绿源紧接着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了1700头荷斯坦奶牛,高标准建设了牛棚,目的也是即提供有机肥,又提供肉和奶。这种过腹还田方式最科学,最具有生态性,最应该提倡推广。有机肥如不能满足土地肥料需求,采用“休耕”,休耕是对肥力不足、地力较差的耕地,一定时期内不种农作物,以恢复地力。比如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也可以一年里面休耕几个月。休耕时间长的达三到五年,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省莱阳市租的耕地,三年长杂草,不种任何作物,目的就是恢复地力。
(四)不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为建成规模性绿色生态茶叶产业基地,采用以生物、物理、农艺防控为主、辅以化学农药防治的病虫害有效防控技术,实现农业有机、绿色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并实现机械化喷药作业。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吃惊的结论:大量虫子是打农药打出来的。我们来仔细分析:第一,虫子依靠两性结合,产卵来繁殖后代,并依靠数量多才造危害,成虫被大量诱捕,这样繁殖概率少了。诱虫灯从开春虫子活动时就开始工作,早抓早见效。第二,虫子生物钟不同,出来活动的时间有差别,害虫晚上出来活动比较多,而益虫及鸟类晚上活动少,这样,害虫反被诱虫灯吸引越来越少了。当然害虫不可能通过诱虫灯消灭干净。第三,试验田停止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添加剂后,燕子、麻雀、蜻蜓、青蛙、蟾蜍、蛇都回来了,益虫益鸟多了,生态平衡建立起来了,害虫成了他们的美食,成群的害虫就不可能形成。第四,不用农药,对生态农业恢复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要保证生态农业健壮,还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农民种地习惯把田间地头的杂草及乔灌木收拾的干干净净,其实,这样把物种的多样性就下降了,比如杂草———害虫———鸟也是一条生物链,鸟不会因食物来源少而减少。多样性的作物混种增加了抗虫害等风险的能力,多样性的群落是稳定的,种植作物也一样。在弘毅生态农场,除了种植小麦、玉米、蔬菜,还有莲藕、大豆、花生、芝麻,如此多的作物种植,虫子都不知道去吃那一种,加上它们自投罗网,各种天敌控制,在真正的有机农场里,虫害想成灾都难。
(五)企业+农户+基地模式是生态农业的有效载体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广大农民和民营企业在实践中先后创造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一些地方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业商会)+经营大户(一般农户)”模式。这些模式深刻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和社会协调方式,逐步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认为,“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是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应当提倡、推行和发展这类模式,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在各方面支持这类模式。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走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现有的生态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工业、林业和旅游业,积极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