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稻返青分蕖期生育特点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分蕖消长
1.1分蘖的发生
水稻茎秆一般有11~19个节,除上部3~5个节伸长以外,其他的节都集中在基部。最上一个节称作穗颈节,除穗颈节外,每个节上都生长1片叶,每片叶的叶腋内都有1个腋芽,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形成1个分蕖。因此,水稻的分蕖是茎节叶腋内的腋芽发育而形成的。在通常的栽培条件下,基部的1~3个节,由于移栽或营养不良等因素不产生分蕖,只长根系(直播稻稀播也可以产生分蕖),从第4、第5节开始有分蕖产生。地上部3~5个伸长节的腋芽,一般不产生分蘖,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分蘖,通常叫分枝,如主茎倒伏,穗头折断,稻子被大水淹没或养料过多,激发休眠分蘖芽,长出分枝。分枝本身无根系,生长较迟,生长出来的穗不能成穗,或穗小粒少,生产上不希望出现分枝。分蘖自下而上发生。先出现的分蘖,出生早、营养生长期长、茎粗、根多、叶多、穗大叫低位分蘖,后出现的分蘖,出生迟、营养生长期短、茎细、根少、叶少、穗小,叫高位分蘖。从主茎上生长出来的分蕖称第1次分蕖,从第一次分蕖上长出来的称第二次分蕖,依次类推。
1.2叶蕖同伸关系
由于3叶前,叶片小,光合产物小,根系生长较差,秧苗的物质积累满足不了分蕖所需要的营养,故一般不发生分蕖。4叶期后,就开始有分蕖产生。4叶时,第1叶片的叶腋内腋芽长成分蕖,5叶期时,第2叶片的腋芽长成第2个分蕖,依次类推。分蕖发生的时期与母茎出叶期存在密切关系,母茎第n叶出现时,正是n-3叶位的分蕖出现期。例如,当母茎第6片叶开始抽出时,正好是把第3叶位的分蕖出现的时期,通常把“n-3叶节上的分蕖与n叶同生”这个关系称为叶蕖同伸关系。
1.3有效分蕖和无效分蕖
分蕖能够抽穗,每穗的结实粒数5粒以上的称为有效分蕖;分蕖不能够抽穗或每穗的结实数小于5粒的称无效分蕖。分蕖要在拔节前长出3叶以上并发送根系,才有可能成穗。分蕖生出3片叶,大约需要15天。因此,有效分蕖的最迟出现期应在拔节前半个月。栽培上一般把全田总茎数与最后穗数相当的日期,称有效分蘖终止期。而在此以前的分蘖多数能成穗,称为有效分穗期。有效分蘖期与无效分蘖期可用下列公式确定:有效分蘖期=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无效分蘖期=主茎总叶片数-伸长节间数+2.
2叶的生长
2.1出叶速度和叶片寿命
出叶速度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明显。温度低、栽培密度大、营养水平低,出叶速度慢。温度在32℃以下范围,温度越高,出叶速度越快。一般来说,1~3叶期,每2~3天长1叶,分蕖期5~6天长1叶,最后3片叶7~9天长1叶。叶片寿命因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不同而异,最早3片叶寿命一般只有10多天,最后1片剑叶的寿命可长达50~60天。生长期长的品种,叶片寿命长。营养条件不好、栽培密度大、下位叶易早衰死亡,寿命也就短。
2.2叶长与叶色
叶片长度从下往上依次增长,到分蘖末期,即生长倒数第4片或倒数第3片叶最长;倒数第2叶就开始变短,剑叶更短一点。返青期长出的叶片,往往比下面的叶子要短,带土移栽由于对根系损伤比较少,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叶片长短受肥力条件的影响很大,肥多、水多、阳光不足叶片长得长,反之则短。分蘖末期到幼穗分化初期,是叶片长得最长的时期。若这时肥水管理不当,易引起徒长、倒伏。在栽培上常在这个时期进行烤田。叶片的颜色受品种特性和肥水管理的影响很大,如籼稻、高秆品种叶片颜色较浅,粳稻、矮秆品种颜色较深;氮素用量过多,叶片颜色深。在栽培上到田间看稻的长势长相,主要就是看叶片的长短、颜色的深浅。
2.3叶面积与叶面积指数
水稻单株叶面积,指一个植株全部叶片的叶面积总和常用重量法测定:取一定数量的稻株的叶片,称其重量(W),然后取其中长短相近的10~20片叶,截取宽窄相近的叶片中断10cm,测定这些叶片的总宽度(L),得面积为10L,并称其重量(W1),得叶片的相对密度为积大小关系到制造光合产物的能力的大小。水稻叶面积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幼苗的生长、分蘖的产生,到抽穗前叶面积不断增加,至抽穗期叶面积为最大,以后下部叶片逐渐死亡,叶面积相应减少。叶面积的大小与品种特性、营养条件、栽培措施有关。迟熟品种,叶片多,叶面积增大;群体密度增加,叶面积也有增加。
2.4叶片早衰
叶片早衰,叶绿素分解,光合能力减弱,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发生叶片早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品种本身的一些特性决定的。叶片的寿命长短与叶片的厚度有关,叶片厚,功能期长,不易早衰。反之,叶片寿命短,易发生早衰。水稻叶片从下往上其厚度依次递增,上部叶片寿命长,不易早衰。不同品种间叶厚也有差异,高秆品种叶厚大于矮秆品种,后者叶片薄,保水能力差,易产生水分不平衡而发生叶片早衰;另一方面叶片早衰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施氮过多,叶片生长旺盛、大而薄,保水能力差,易早衰,根系早衰也易引起叶片早衰,营养条件不良,如土壤缺钾、缺磷等都易使叶片发生早衰。
3根到生长
水稻是须根系,根据发生的部位和先后可分为种子根和不定根。种子根为初生根或胚根,是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在幼苗期起吸收作用。不定根为次生根或冠根,从茎的基部的茎节上长出,成轮状生长。不定根形成后,种子根就死亡,随着秧苗的生长不定根数目越来越多,还可以长出许多分枝根,一般单株水稻的不定根有200条左右,根系发达的可达1000条。到水稻拔节期,根数达到最高,以后一般不再生新根,尽管根数不增加,但根的干物重量在不断增加,根还在生长。到孕穗期后,根的干物重才达到最高峰。根系的生长和叶片生长有关,1~2叶期时芽鞘节上开始长根;3叶出现后,出叶(n)与发根节位大体保持n-3的对应关系,即第n叶生长出来时,在第n-3叶节上生长不定根。拔节后,靠近地表面1~2节,可生长出和地表几乎平行的许多浮根(表根)。有的浮根则长到地表上面,这种表现,通常是为适应后期缺氧的结果。浮根除了吸水吸肥之外,还能吸收氧气供应水稻生长。地上茎节一般不长根,但是植株倒伏时,地面上的各节也会长根。根在土壤中的分布,拔节前根系主要在土壤表层进行横向生长,呈扁椭圆形;拔节后根系向土壤的深层进行纵向生长,呈倒卵圆形。根系生长的深度与耕作层的深浅、肥力条件等有关。耕作层比较浅,土质粘重,水肥充足则根系生长浅,反之,耕作层比较深,土质疏松,水肥不足,则根系生长深。一般90%以上的根生长在表土层的20cm的范围内,最深可达50cm左右。根毛的寿命一般为1~2日,下部节位的根比上部节位根的寿命要短,发根能力也是下部节位的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