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本科专业人才培育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担负着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培养农机、农艺科技人才的重任。学校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适合地方高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载体,逐步形成了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建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1]。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为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对山东省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跨越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形成了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特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一、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坚持“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山东农大在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以“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三农’和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主要为地方培养从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和基层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教学,规范教学运行为措施,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密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突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特色[2]。
(二)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作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改革偏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教学、偏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略实际能力培养的模式,努力改变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从专业实际出发,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教育培养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比较强烈。如果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就会使学生丧失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影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形成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能统一模式,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3]。
二、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素能“广”与“专”的有机统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学以致用,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教育就丧失了其本质功能。自1998年以来,山东农大对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修订中严格遵循“相对稳定、调整结构、优化进程、增强实用、强化专业、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原有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基础+模块”、“平台+模块”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融合,建立了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大平台。在打通专业平台的基础上,设立专业方向模块,增加了创新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创业实训课程体系,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到93%,并将专业课实验内容与课程讲授分开,建立了独立的专业实验课程,强化了实验课教学,做到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广”和“专”的有机统一,充分满足学生深造、就业、创业、择业的需求。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为保证课程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代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做到三结合,即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新课程体系具有“通、厚、宽、活”的特点。通,即将相近专业的基础课打通,有利于学生跨专业选课,有利于学生大一结束后转专业;宽,即拓宽了专业口径,在传统的农业机械学、农田水利学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加了农业信息、自动化、物联网等课程内容,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厚,即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厚实,加大了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比重,有利于第二专业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即适当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进一步巩固基础、强化共性内容,增强学科前沿知识,突出农业工程一级专业特色。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达到了“课程活、内容精、知识新、体系全、应用强、素质高”的要求。
(三)改革实验教学,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但能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而且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4]。近年来,山东农大围绕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实验内容由易到难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验证性实验、提高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提出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及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农业机械的设计思路、绘图、计算机仿真和产品试制。课题组将历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内容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本素材,设置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完成综合设计性实验后,基本上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山东农大借助国家级“农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有特殊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近三年,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申请专利31项,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60余篇,获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12篇,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并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等80余个奖项。
(四)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探索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研究;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有关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通过课程录像学习。大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增加实践性考核内容,提高实践考核分值比重。严格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方式由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口试、辩论、论文、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结合。在考试内容上,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三、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条件
(一)创建并实施“三机械、三基地”实践教学新模式为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创建了“三机械、三基地”实践教学新模式,使不同层次实践环节内容全面、有机衔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5]。“三机械”是指学生“认知农业机械、设计农业机械、研制农业机械”。“三基地”是指课程教学实习基地、课外科技创新训练基地和毕业生产实习基地。认知农业机械可以让低年级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设计农业机械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制农业机械是让高年级的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新产品,并使之参加大学生“机电之光”课外竞赛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实践好该教学模式,还采取了以下配套措施:第一,围绕着“三机械、三基地”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时间。毕业设计从大三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第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在2011年利用各项重点建设经费350余万元进行校内教学基地建设,建成了集教学、科研和生产示范为一体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增加实验实习现场和现代农业装备,使现场和农业装备贯穿农业机械认知、拆装、分析、设计、试制的全部教学环节;同时加大基地开放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增强了教学基地的创业实训功能。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完善了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机制,建立了包括福田雷沃重工、时风集团、五证集团在内的校外教学基地12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专业性强,分布合理,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很好地满足了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需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重视应用研究,服务区域经济长期以来,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结合山东省经济作物种植特点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了玉米收获农业机械与装备、烟草农业机械与装备、块根类蔬菜收获机械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在烟草农业机械装备、山药挖掘收获、胡萝卜收获等机械设备的研发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对山东省农机化事业发展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1978年以来,先后获省部级各类成果奖17项,授权专利70多个。这些成果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为社会提供了大批应用性物化成果和技术体系,不仅很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而且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奠定了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人才的培养特色,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按照“顶天立地”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专任教师保持在20人左右,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17人具有博士学位。组建了课程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农业机械学教学团队和电子技术教学团队获山东省教学团队称号。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配套教材建设,2000年以来,主编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15部,专业课全部使用近五年新编教材。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程2门(“模拟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3门(“力学”“工程材料学“”农业物料学”)。
(四)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山东农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以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农业机械与装备”和“山东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为支撑,办学条件和学术水平位居全省同类专业首位。另外,2009年经批准建设了国家级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骨干学科实验中心项目、山东省骨干优势学科实验中心项目和省级实验中心改革项目,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600多万元,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结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好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注重社会需求特点、同类互补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原则,突出专业方向的特色建设,走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道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相关探索与实践物化为系列理论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