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基础建设现状调查分析范文

农业基础建设现状调查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基础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基础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建设”,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今年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解牡丹江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支持情况,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牡丹江市为例,就相关情况展开了调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较大。

2009年和2010年牡丹江市水利设施分别投入13.12亿元和8.13亿元,重点加大了对灌溉、水库、改水饮水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分别为3.74亿元、7.51亿元和1.24亿元。总投资分别为10.4亿元、9.57亿、0.65亿元和20亿元的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林口龙虎山水电站、大湾水利枢纽和林海水库等一批大型水利项目相继开工、续建。其中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是以城镇供水为主,兼顾发电、森林防火及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库工程;龙虎山水电站总库容4513万立方米,投入运营后年均可实现发电销售收入约1亿元。“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共投入1.84亿元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61处,新增安全饮水人口43.55万人,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

2、农村路桥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共投入21亿元用于通村公路建设,新建通村公路6311公里,乡村硬质路面通畅率均达到100%。其中2010年完成农村公路路基671.8公里,占计划总量的100%;基层639.7公里,占计划总量的95.22%;面层465.27公里,占计划总量的69.25%;完成工作量19734.33万元,占计划总量的83.88%。

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近2年购置农机具投资达2.95亿元,农机具的大量投入使用,使牡丹江市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大豆生产从种到收,水稻插秧及收割,玉米播种、中耕等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2010年末农机总值达到11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总计投入农机补贴1.08亿元,补贴农机具种类包括动力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排灌机械、水产养殖机械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9大类。

4、农业科技成果喜人。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89项,总经费227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课题23项,经费达1176万元;省级项目课题42项,经费为840万元;院、市级及合作课题24项,经费260万元,累计获得各级成果奖20项。成功取得了果树、食用菌、蜜蜂和水稻四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区域性综合试验站的建设任务。

5、农村康居工程建设顺利。

“十一五”期间,牡丹江市建成康居乡镇20个,康居新村144个;完成泥草房改造15696户,其中节能房14969户;住宅建筑面积113.63万平方米,节能房建筑面积110.13万平方米,总投资9.23亿元。

(二)资金来源及金融支持情况

1、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为主,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较大。近2年,牡丹江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33.26亿元,财政投入17.07亿元,单位及个人自筹15.95亿元,银行贷款9.27亿元。目前牡丹江市水利设施、农村路桥、农机具购置、农业科技投资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省级两级财政,及部分市级财政资金,尤其是国家财政资金占比相对较大,如2008年-2010年牡丹江市水利建设国家财政投资分别为0.69亿元、1.92亿元和2.74亿元。其次是靠单位及个人自酬,如在农机具购置方面,每台农机具可享受国家补贴30%,剩余资金需要合作组织、农民自酬。近年来,牡丹江市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尤其是2009年受水库、小水电等招商引资项目带动,水利资金总投入达13.1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26亿元、招商引资资金投入9.09亿元;2010年水利资金总投入达8.13亿元,其中财政投入3.83亿元、招商引资资金投入3.3亿元。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增加,项目资金需求明显增加,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大,但受缺少有效的承贷主体、资金回报率低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接到此类信贷申请较少,信贷资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2、金融支持力度有限,缺少对水利设施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近2年,牡丹江市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只有牡丹江市农发行和农信社2家,但均没有对水利设施、农业科技方面的信贷投入。2010年,农发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全年审批项目10个、金额6.07亿元,当年投放10个、投放贷款5.61亿元,其中,农村路桥建设项目3个,审批金额1.25亿元,按工程进度投放0.79亿元;农村信息网项目1个,投放贷款0.5亿元,贷款投向绥芬河市城乡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供热、污水处理、产业集群、医院、学校、城镇基础设施等项目9个、金额9.92亿元,已审批发放项目6个、金额4.32亿元。农信社信贷投入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普遍为中央和省财政投入,市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项目推进质量和进度。与省内其他地市比,市本级对新农村建设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农村路桥建设、农业科技投资等投入偏少。除国家和省投资外,部分乡村存在等、靠、要思想,各地各部门在创新投入机制、市场运作筹资等方面办法不多。国土资源部规定10%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应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带动,30%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能及时到位,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成本较高,涉及农民自筹部分的资金压力仍然较大,且国家支持有限,每年尚有2000多台农机具需要农民全额购买。

(二)受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参与意愿不强。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2011年各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有所收紧,在此背景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预计投放将比上年有所减少。二是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涉农贷款成本高回报低、缺少有效的承贷主体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入意愿不强。三是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回报率却相对较低,甚至有还不起贷款的风险,以此项目为对象的贷款收效慢。四是项目产权关系不明晰,涉及管理、投资、项目推进等多方主体,信贷投放承贷主体责任方界定不清,影响了信贷对接。

(三)建设成本较高,农民参与意识淡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群体性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大、工期长、见效慢等特点。目前部分农民对生存和发展现状认识不够,只顾个人和眼前利益,对集体和公共事业缺乏热情和参与意识。农民通过水利基本建设而实现的增产幅度较小,产值效益也不高,如原农田产值1000元,通过水利基本建设增产能达到1200元,仅200元的附加值,与投入的水利基本建设成本相比微不足道,因此农民主动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意愿不强,农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四)公路管理维修费用低,存在弃管公路问题。如宁安市“石—老”线路段现降格为乡村级公路,根据有关管理条例规定,乡村级道路国家每年每公里只下拨1500元的维修费,想要维修达到原来水平,无疑是杯水车薪,地方上又无配套资金,维修路面工作较难开展。这种情况造成部分公路被弃管。

对策建议

一是明确主体,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责任。政府是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经营者是经营性工程的主体;农业生产者是生产性工程的主体。作为一项基础设施,有其公益意义,随着水利工程的商业化在部分水利工程中又存在经营者的利益关系,从使用者角度分析一些水利建设又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所以在确立主体时,应着重考虑工程项目的性质类别,按受益对象区分,明确该工程的建设及管理的责任主体。政府财政性资金应主要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各类资金向经营性工程注入,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允许经营者通过合法经营取得合理的收益。属于农业生产者直接负责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由农业生产者自行处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鉴于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不高,政府财政性资金应对一些重点地区的生产性工程给予补助。

二是灵活安排,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组织协调作用。从政府角度讲,作为一个扶持组织会更为积极主动的为水利建设、农村路桥建设、农机具购置及农业科技投资等方面创造条件,这包括自身的财政支持和通过有效手段促进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农民的自治组织间形成的融资途径。拿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公益性质的工程以政府为担保,通过金融支持来扶持农业领域这一弱势产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和机制。

三是密切关注,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水利建设是当前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因此各金融机构应找准定位,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领域给予密切关注和支持,积极向当地政府传导有关信贷政策,围绕辖区水利建设、农村路桥建设、农业科技投资等重点项目与有关部门进行有效对接,搞好客户营销和培育,即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有所倾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信贷投入。

四是用活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倾斜,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首先拨付到位,广泛调动农民的主动性,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多方合力,统筹安排和集约整合农村饮水、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资金。

五是提高认识,广泛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应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让其成为决策主体。深入开展政策法规、文化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农民集体观念。使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认识,即对水利工程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实际上是农业经济的必要成本,因此应从切身实际和长远利益出发加大资金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联产承包等方式联合申请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