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01年7月,科技部颁布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重新界定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标准,对园区的管理进行规范化,认为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文件要求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载体,园区的推广效率对农业科技的普及和使用应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表现出来了产业集聚效应,但集聚水平到底怎么样,且在集聚效应的作用下,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推广效率是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等,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将会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尝试到逐渐成熟和不断创新、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期间有不少学者对农业科技园区做了很多研究。蒋和平从国家和地方项目、经营方式、生态模型和科技示范目的等多种角度来分析各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并评价了其发展过程,说明了各类园区的特点[1]。陈志兴以浙江金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例,研究了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功能与绩效,证明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展现的生命力已被社会所认可,对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宋燕平等提出了基于技术进步的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机制的研究框架,并建立了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3]。王树进提出了科技园区技术集聚的定义,并论述我国在不同时期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4]。何燕子在其博士论文中论述了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是农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具有极大的技术创新效应等内容,凸显了园区是农业技术非常重要的集聚地[5]。对于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所以其内容相当丰富,但大都是以工业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他首次使用“集聚”的概念描述地域相近的企业和产业集中,并认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6]。韦伯最早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他指出集聚是一种“优势”,或是生产的廉价,或是生产被引诱到某一地方的市场化。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认为,产业区的形成不仅具有集聚的特征,还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7]。对于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主要有Krugman通过计算美国各州106个二位数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指标来衡量各行业的区域集聚水平[8]。这个方法也被很多学者所使用,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的行业集中度与集中系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HHI)最初由Hirschman提出,后经Herfinadalh进一步发展,是衡量产业集聚度的重要方法。Ellision等提出了空间集聚指数。唐杰等在实际测算中,将德瑞米斯的产业集聚效应测算体系进行变换,改进了不变替代弹性(CES)效用函数,使计算更方便[9-10]。这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内容很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效益、问题等宏观方面,而且多数研究还局限于定性研究,只能从相关理论上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作出描述。随着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形态,但把农业科技园区当成一个产业来研究的文献还并不多见。由文献还可以看出,对产业集聚水平测算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以工业产业为实证。在具有集聚效应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推广效率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水平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也并不多见,这也体现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2研究方法
2.1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文献中,把农业科技园区当作产业来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研究就尝试利用已有的工业集聚水平的测算方法来研究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以求创新。具体方法采用的是我国学者唐杰改进的(CES)模型,他根据我国很长时期内,工资并不反映劳动力的边际报酬,不存在产出的工资弹性情况,在实际测算中,将德瑞米斯的产业集聚效应测算体系进行改造。
2.2引入集聚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为了分析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农业科技园区的推广效率是消极还是积极,本研究以农业科技园区的推广效率表示变量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数目和为因变量,以h值为自变量作相关分析,以判断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和程度。
3数据的来源说明
由于数据有限,本研究所用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于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6个部委的200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度报告,报告中详细列出本研究所用数据[11]。在求解方程(2)时,为了使数据能更好地结合实际,尽量减少时间和区域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对所用数据以4年为滚动期求其平均数。对于模型(4)中的Y值是在求得历年农业科技园区中推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数目总和后,再以4年为滚动期求其平均数。
4模型分析结果
4.1农业科技园区的集聚水平分析本研究利用SPSS17.0得出如下结果,在对农业科技园区的集聚水平分析时,由3个模型得出3组β、γ、h的值,由于模型较多,所以只把结果汇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3个不同的时间段中,投资额对利润的影响不是太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受数据的限制,选取指标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由于本研究目的只是测算出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的趋势,所以这一结果对最终的结论影响不是太大。此外,由表1也可以看出,3个时间段的h值都大于1,说明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2002~2007年已经表现出了产业集聚的效应。
4.2加入集聚变量后对技术推广的影响分析根据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得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SomikLall等利用生产函数做实证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可以提高企业生产率等,如果一个产业具有集聚效应,那么这种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可能对工业企业产生正的影响,包括对技术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等[12]。但这种结论对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经济组织是不是一样适用,本研究就选用表1中表现产业集聚水平变量的h值和表现技术推广效率的变量,即园区每年推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进行一个回归分析,即用SPSS17.0对模型(4)的分析(见表2)。
从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模型的设定基本合理,各种指标基本能通过检验,也具有经济学意义。这说明农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对技术推广的效率有积极的影响。
5结论性评述
本研究利用改进的不变替代弹性(CES)模型和回归模型,在产业集聚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国现有的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样本,分析讨论了如果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个产业,是否具有集聚效应,而且进一步分析了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农业科技园区是否能更好地承担这一责任,即产业集聚是否能对技术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定量的研究结果来看,36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在不同的时间段确实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而且这种集聚效应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效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即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农业技术传播的媒体,要根据集聚理论和优势理论,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技术创新、技术集聚和技术推广作用。在本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分析数据的不充分导致不能有选择地使用合适的变量;其次,由于数据的不足,没有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产业集聚对技术推广的影响机制、技术推广效率在过度集聚的影响下是否还能更好地提高等问题,这也是以后本课题的重点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