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技术类ESP课程开发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ESP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认可,尤其是在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的高职教育中。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ESP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是由于鲜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ESP课程开发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致使部分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员对此项研究产生了质疑。本文试图以区域经济发展前景为着眼点,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
农业技术类专业;ESP;可行性
一、引言
ESP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教学理论最早由HutchinsonT&WatersA提出。他们认为英语教学由ESP和GE两部分组成。GE为GeneralEnglish的缩写,即“通用英语”,而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我们则把它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是涉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的连续的语言学习课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ESP教学,将专业与英语课程相融合,尽量凸显出高职教育应用为主的特色。但是,就开设的ESP专业来讲多以人文类专业为主,例如文秘英语、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而对农林类专业ESP课程的研究则寥寥无几。这种现状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极为不符。再者,高职教育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的特色与亮点为依据,不能一概而论。立足区域,着眼未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流人才才是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也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高职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实践现状
(1)ESP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一致认可20世纪70年代ESP教学理念被引入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农产品国际贸易逐年增加,先进的农业技术资源禀赋在不同国家间交流,ESP教学逐渐得到业界一致认可。许多农林类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在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进行ESP课程改革的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运用“1+1”模块教学的方式,将通用英语与ESP教学结合起来,在完成通用英语授课课时之后进行农业技术类ESP教学;还有一些院校则只开设ESP课程。无论改革的模式怎样,实践中ESP教学的必要性都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9年开始,学院就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的外语应用进行了ESP教学改革。将重组以后的外语应用课程分两学期开设,共128课时,采用“1+1”的模式。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通用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为目标,共72学时;第二学期为ESP教学,总共56学时。
(2)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教学难度加大随着高考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实施,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生源日益多样,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比例下降,而三职生(即职业高中、中专和技校毕业的学生,也称三校生)比例逐年增加。以酒泉职业学院为例,2015年入校新生中普高生与三职生的平均比例为1:3。普高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而三职生课堂参与意识容易激发,动手能力较强。鉴于此,ESP任课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及时作出修订,使课程实效性更强。通过在2014级和2015级农业技术类专业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普高生英语成绩优于三职生,三职生对英语课学习动机弱于普高生。因为没有进行分层教学,授课过程中既要顾及基础好的学生,使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基础不好的学生,避免他们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学无所成。
(3)结合不同专业的ESP研究仍然不成熟,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尽管ESP教学理念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科研成果不够丰硕。各高职院校进行的各种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不同专业ESP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到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和深入探索。在ESP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是教学的灵魂人物,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教学的掌舵人。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中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现象普遍存在,ESP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使得原本就困难重重的ESP教学又陷入了两难境地。进则需要教师从教材、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生的学情出发全面系统地建设ESP课程;退则彻底放弃前期改革中所进行的贴合高职专业、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改成果。这种情况下,缺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和政策保障,仅凭ESP教师的力量是很难将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的。
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1)区域经济发展为农业技术类专业开设ESP课程提供了市场依据①农产品对外贸易需要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镇。丰富的农业资源、稳步发展的现代农业以及便利的对外贸易条件,为酒泉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开展对外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酒泉还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制种基地,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2013年,全市对外贸易总值突破1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对外贸易占比达到85%。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87户,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农业企业,其中不乏成功上市的敦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先锋种业等大型跨国企业。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这些企业,从事技术员或农产品销售。通过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精专业、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亟需在招聘中优先考虑的,也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保障。②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打造专业的种子贸易平台并健全种子外贸营销国际网络需要懂外语的专业人才目前,酒泉已获批对外制种国家示范基地,出口的农产品特色鲜明,但实际生产中,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无法开拓国外市场,不知如何获得国外订单,这与企业现有人员不懂英语、无法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外商交流有很大关系。酒泉职业学院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规定将学生所学课程与未来岗位需求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课程建设中必须以区域经济为着眼点,做好市场和企业调研,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类专业ESP课程,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凸显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特色。
(2)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建设ESP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师资、教材、校企合作)①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ESP教师快速成长提供可能由于ESP课程的特殊性,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有基本的农学专业知识。从教学实践来看,目前阶段从事ESP教学的多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学习能力强、知识面较广,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酒泉职业学院与全市及周边县市众多农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这些企业在承担学生专业顶岗实训任务的同时也肩负起教师培训的职责。ESP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既能直接了解农业技术类岗位的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流程,也能快速学到农业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从事外贸工作的部门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从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方法选择更有针对性,使教学有的放矢。在充分了解目标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组成由企业从事外贸的行家、专业课教师和培训过的英语教师共同组成的ESP研究团队,保证了ESP课程实施中教师在知识结构上的可行性。②做好调研,从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编写适合区域实情的ESP教材高职英语教学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用”二字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材建设。开展对就业市场、企业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目标岗位开发教材,能够保证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学从内容上突出其实用性,改变过去脱离市场需求和学生学情的大而泛的局面。酒泉市已成功获批全国农产品对外制种基地,主要代繁辣椒、番茄和无籽西瓜等农产品种子,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以洋葱制品、番茄酱、脱水蔬菜等为主,因此在农业技术类专业ESP教材编写规划中必须体现出这些特色产品的相关知识。教材建设过程中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一方面使教材地域特色更加鲜明,另一方面学生实习实训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用在ESP教学中,丰富了教学素材,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例如在建设《农业英语》教材的过程中,项目课题组前往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单位——酒泉西域阳光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企业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明确了高职ESP教学的目标和改革的方向,了解了企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具体要求。随后采纳了该公司海外销售部的专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提出的实用性建议,教材投入使用后学生们认为该教材地域特色鲜明,知识性和语言性紧密结合,难易适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ESP理论是有必要而且非常可行的,高职教育和ESP教学之间存在诸多一致性,ESP理论也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前进的方向,只有立足区域经济,校企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实用人才。ESP课程改革在我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改革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但是绝对不能因为这些困难就停下前进的步伐。
作者:王静萱 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