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政支农支出的农业技术论文范文

财政支农支出的农业技术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农业技术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财政支农支出的农业技术论文

1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省际差异实证模型

1.1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该文选择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东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中部地区,内蒙古、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2个西部地区全国共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2011年这一时期。该文研究的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基础数据均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有关各省份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数据均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年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数据由每两年年底数平均而来,2006年和201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该文运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价格指数对相关变量进行了调整,并经计算整理成面板数据。

1.2SFA(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最早由Farrell(1957)提出,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模型基本上可以表达为:y=f(x,β)•exp(v-u),其中,y代表产出、x表示一组矢量投入、β为一组待定的矢量参数。误差项exp(v-u)为复合结构,第一部分v服从N(0,σ2v)分布,v∈iid(独立同分布),表示统计误差项;第二部分u≥0,用以表示那些仅仅对某个个体所具有的冲击。因此,该个体的技术效率状态则用TE=exp(-u)来表示。这样的话,当u=0时,厂商就恰好处于生产前沿上;若u>0,厂商就处于生产前沿下方,也就是处于非技术效率状态。该文根据Battese&Coelli(1995)模型的基本原理,采用基于对数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各省的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及各省财政支农在其中的影响进行测算。所建立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模型如下。其中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在(1)式中,选取农业总产值(亿元)作为产出变量yit,表示第i省(市、自治区)在第t年的总产值(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格),Lit、K1it、K2it、K3it表示一组投入要素变量,Lit代表人力投入,选取第i省(市、自治区)第t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K1it、K2it代表资本投入,在综合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代表内容丰富性后,分别选取农村居民家庭年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户)、按折纯量计算的化肥投入量(万t);K3it代表土地投入,因《中国统计年鉴》耕地面积指标数据只统计到2008年,因此该文考虑选取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hm2)。α、β1、β2、β3为一组待估计的参数。ε=vit-uit是组合误差项,在模型中假定:①vit~iid,并服从N(0,σ2v),表示由于设定误差、测量误差以及随机因素对前沿面的影响;②uit≥0,它反映那些在第t时期仅仅影响第i省份的随机因素。uit~N(mit,σ2it)的截断正态分布(截去uit<0的部分),且vit和uit相互独立。在(2)式中,fiscali、easti、midi为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δj(j=0,1,2,3)为一组待估参数。该文考虑地方财政支农支出fiscali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同时考虑区域差异对农业效率的影响,east、mid为虚拟变量,east为各省份处于东部地区的虚拟变量,如果该省份处于东部就是1,否则为0;mid为各省份处于中部地区的虚拟变量,如果该省份处于中部就为1,否则为0。在(3)式表示随机扰动项中技术无效率所占的比率。当γ接近于1,表明误差主要来源于技术无效率;当γ接近于0,表明所测的第i省份生产点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则无需使用SFA技术分析,直接运用OLS方法即可。该文主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各省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当然,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根据该文的研究思想,主要侧重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

2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的省际差异实证分析

表1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及效率损失函数估计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统计值A2.569*0.3227.977α0.162*0.0354.647β1-0.0180.019-0.941β20.252*0.0366.984β30.399*0.0468.694δ02.143*0.18611.550δ1-0.272*0.014-19.538δ2-0.421*0.040-10.592δ30.0490.0361.363γ0.999*0.002573.768最大似然估计函数对数值60.147LR单边检验误差422.297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LR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此处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

2.1技术效率损失估计结果分析根据上述数据,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估计,采用前沿生产函数的专用程序FRONTIER-XP4.1软件进行计算,得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的估计结果如表1,全国各省市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及东、中、西部平均农业技术效率如表2。从模型检验γ值来看,γ=0.999,并且其t统计值和LR单边检验误差的t统计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技术效率影响中,技术非效率u项占99%以上,远大于统计误差项v,因此说明技术非效率是显著存在的,SFA模型使用正确。从农业劳动力投入、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化肥量和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看,截距项A=2.569,α(劳动力)=0.162,β1(固定资产)=-0.018,β2(化肥)=0.252,β3(农作物播种面积)=0.399,且α、β2、β3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经比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最大,即总播种面积每增加1%,农业总产出就增加0.399个百分点,说明我国在播种面积的总量上有很大进步,从2000年仅有1.5630亿hm2增加到1.62283亿hm2,增加将近1000万hm2,然而耕地面积有限,播种面积的增多,一方面表明近年来对荒地的开发多,另一方面说明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让农作物成熟时间缩短,增加种植效率;其次是化肥施用量每增加1%,农业总产出就会增长0.252个百分点,近30年,我国为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目前已经是全球化肥投入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化肥的过多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加剧环境污染,因此不能通过无限制的增加化肥施用量来增加农业产出;近些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慢慢向二、三产业转移,致使各省市的农业劳动力逐年缩减,因此农业劳动力每增加1%,农业总产出会增加0.162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因素影响程度;而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系数为负,且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增加固定资产对提高农业总产出还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与我国大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农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的现实状况一致。财政支农支出的系数为δ1=-0.272,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符号为负,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正的促进作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业技术效率增加27.2%,但同时也说明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财政支农的资金利用效率比较低。这可能是因为财政支农支出中事务部门的事业费占绝大部分,而真正投入到农业具体事务的财政投入却很少,该结果也印证了中国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由于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以及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和投入等问题,使得中国财政支持农业的效率还比较低。因此,在2013年1月31日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地方政府也应当按政府文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化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系数δ2=-0.421,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系数符号为负,与理论预期相同,表明东部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影响,东部地区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达到42.1%,农业技术效率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及科技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中部地区系数δ3=0.049,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不显著,中部8省还未发挥出其农业技术效率。经比较,东部地区的农业技术效率显著地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财政应加大对中部、西部地区农业的支持力度,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中国农业的技术效率。

2.2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分析表2给出了中国各省市及各区域农业技术效率水平,从中国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从2000年的0.308上升到2011年的0.681,年均增长3.4%,农业技术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在农业技术效率的变化过程中,各年份都处于稳步上升之中,平均增幅在3.4个百分点,而在2010年增幅一度达到8.3个百分点。从中国各年的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看,基本上在0.31~0.68之间,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但在2000~2011年间,中国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4478,说明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和不变的投入要素,如果消除技术效率损失达到前沿生产面,农业生产总值还可以增加55.22%,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从表2分东中西地区看,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水平最高,2011年高达84.2%,明显高于西部地区59.9%和中部地区58.3%。从各年份平均值看,通过比较全国、东、中、西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可以看出,各年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值,而全国平均农业技术效率高于中部、西部地区,而且地区间的差距也随时间变化而不断扩大。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这5个农业大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较高的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更能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效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中国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由此可见,中国整体平均技术效率水平的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而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高于中部地区,是因为西部地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财政支农,对刺激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3结论及政策建议

该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2000~2011年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变化以及地区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及地区差异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中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主要来自技术效率损失。从变化趋势看,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年均增长3.4%。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技术效率还比较低,2000~2011年间平均为0.4478,未达到前沿生产面。在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中,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与经济地理条件相关性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显著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以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农业产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应当同时在完善有效政策基础上,着力构建农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并且在保持东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稳步提高的同时,响应“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尤其要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投入要素配置水平、改善当地农业环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财政科技投入,使经济落后地区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利好条件下稳固提高农业技术效率。

作者:刘佳余国新单位: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