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运用思考范文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运用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运用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运用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指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策,以期为此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应用

0引言

将信息技术应用至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农业的集成化、规模化发展,互通农业各环节消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最终助力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内容与重要性

1.1应用内容

一是在农业教育中应用信息化,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应促进农业科技的广泛传播。引入信息化技术,可以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农民利用多媒体平台接受专业知识,掌握实际农业生产的相关理论,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信息化,不同农作物对水分、光照、肥料、土壤等要素的需求量不同,此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测量农业生产要素,建立数据库系统,为后期农业生产提供指导,通过科学方式创新农业经济。三是在农产品交易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农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发挥农产品价值,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生产者准确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需现状种植、生产,避免出现浪费问题,实现农产品的精准交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2重要性

首先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农民可以在网络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农机类型,通过比对购买性价比较高的设施,在避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在购买种子时,农民也可以在数据库中比对供货商、品种、售价等因素,选择最佳品种。其次可加快优质作物的推广速度。通过设立农业网站,可以为农民群众提供专门的学习平台,在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再次可以助力农产品的销售工作。相关农业部门可以借助信息方式了解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综合农产品质量与数量因素,制定完善的销售方案。最后可以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发展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优化调整传统的农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发展集约型、优质型、低耗型的生产模式。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2.1政府重视程度较低

部分区域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模式,当地政府部门并未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农业经济管理较为落后。农业农村部门并未真正把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含义,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求,资金与人力资源投入存在较多不足,无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缺乏竞争观念,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1]。

2.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政府部门更为重视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资源较少,基础设施落后,没有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无法满足农产品经营需求。农村地区信息化普及程度较差,没有全面覆盖互联网,农民更多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农业信息,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学历较低,缺乏自主学习意愿,不能深层次掌握新型信息知识。且一线管理岗位严重缺乏高水平信息工作人员,现有信息人员无法灵活使用计算机技术分析研究农业经济数据,不能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同时,农民无法亲身体会农业信息化优势,自身知识水平较低,不能全面吸收正规培训内容,以致在应用现代化信息设备时存在较多阻碍,对不熟悉的科学技术产生较强的排斥心理。

3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应用信息化的对策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政府机构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使其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严肃性。且还应强化农业企业与农户的教育力度,提高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并积极总结经验,广泛推广。其次,应强化政策引导与宏观指导力度,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信息技术具备外部收益特点,此时政府机构应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功能,对农业经济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打造优良条件。再次,应制定完善的农业信息标准,共建共享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分散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增大了生产经营者利用信息技术的难度。此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农业信息标准,集成涉农信息资源,为涉农部门构建交流共享机制,提高农产品信息服务的整体效益。最后,应加大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资金的投入力度。资金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投资金额的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对此,政府应联合金融机构,为农业提供普惠金融、助农小额信贷等方式,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

3.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应充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加农村通讯与网络项目,在人力、财政、物质等各个方面提供保障,确保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稳步建设。其次,应融合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以及计算机网,平衡城乡信息资源配置,将更多技术与资金向农村倾斜,减小城乡信息差距。同时,还应针对三个网络建立统一的监管机制,形成整体的监视结构,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设施的产业化发展。最后,应增加财政资金支持,重点开发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开发三层服务平台软件,借助政府补贴与减税政策,发展新兴信息设施产业。电视、计算机、移动手机等通讯设备安装与使用费用直接影响着农村信息化设备的普及程度,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农业信息化通讯设备经营主体一定财政补贴,降低设备购买费用。同时,物价、工信等部门也应与联通、移动、电信等通信公司合作,开通针对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优惠套餐。

3.3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

首先,应重视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农村信息员、基层干部等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且政府机构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提供培训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最新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与信息技术,并下乡指导农民,及时回答农民咨询。其次,应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强化信息应用意识。为了保证农业经济信息化的普及程度,还应重点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政府机构主动提供扶助资金,引导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培训农民,使其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与计算机使用技能,可以进行基本的信息查询、网上学习等操作,确保农民便捷获取农业经济信息。再次,农业综合企业也应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高级管理层应强化信息意识,了解改变传统经营理念、引入信息技术、更新修订农业经营结构与方法的重要性。一般员工应侧重技能培训,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查询农业经济数据,并利用数据软件综合分析,为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信息参考。最后,应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建立由农业技术开发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农村信息人员、乡村领导组成的专业信息研究队伍,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开发适应性较强的软件系统[3]。

3.4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用户对农业数据的需求不大。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农业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与设施建设方案。一方面,应开发、整合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采集处理软件,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多样化信息采集渠道,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同时,还应建立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为涉农部门制定信息支持协作机制,重点关注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安全生产、供求价格、质量水准、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应重点建设农业数据库系统。虽然我国具备较多的农业数据库系统,但其处于分散运行、无序管理、自建自享状态,产业化程度与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对此,相关农业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协调规划农业数据库系统,并与全国农业数据库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在制定农业数据库时,应根据Web信息发布技术要求,统一建库,确保顺利上网运行与共享。同时,政府部门应给予必要财政资金,招标涉及公益性、基础性农业数据库课题研究项目,限期建库并负责更新。且还应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确保数据库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实现稳定运行。

3.5开发信息应用软件系统

为了保证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效果,还应组织研究机构,根据网络技术标准,研发全国标准统一,兼具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预测、查询、传输等功能的农业经济信息应用软件系统。首先是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利用数学模型,通过人机对话与计算机模拟几乎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信息技术应用落后,尤其缺乏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为了改善此种局面,应量化、智能化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根据我国农业特定发展特点与农产品类型,设定智能化农作物、畜产品的农业专家系统与辅助决策系统,以专家的水平管理农业经济。其次是农业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引入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监测网络等技术,监测预报农作物长势、产量、水旱灾害、病虫草害、生态环境等信息,并在监测农业、环境、灾害、资源信息等方面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分析土壤肥力、环境污染、人口增长、水土流失等方面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集重要农产品数据,并发布系统平台分析,全程监控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动态预警市场需求、进出口贸易、市场价格等信息,为政府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且还可以通过特定平台向公众发布农产品经营信息,引导经营者及时预警风险,采取规避措施。最后是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与农业管理系统,在全国联播农业经济供求信息,及时采集、处理、发布农产品市场价格,引导农户与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同时,还应开展农业电子政务建设,设立开放的农业政务管理数据库与网络办公系统,网络化完成农业部门行政审批与市场监管事项,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监督的透明度[4]。

3.6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受到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因此应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首先,应建立以基层信息市场为基准,地区信息市场为主干,国家信息市场为龙头的多元化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倡导动态服务与主动服务,主动服务基层农业经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前提下,促使农业经济信息产业的健康成长。其次,应加快设立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站点与网络系统,完善现有站点功能,引导政府、企业、农民积极参与,满足各方需求,确保站点的实用性。同时,县乡村还应设立三级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站点,在农业大数据发展局建设期间引入农业大数据中心与新媒体中心等机构,在区委党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开设农民讲堂,开通24h农业经济服务热线,为农业企业与农民提供良好服务,打通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再次,应强化建设农业经济信息服务岗位责任机制,信息化建设最终需要一线工作人员完成,为了充分发挥上述服务机构的作用,除了应加强工作管理外,还应设定严格的服务岗位责任制度,细化操作规程、服务守则。缺乏专职农业信息员的村落,应执行两委轮班负责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全面落实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最后,应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业,为了帮助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农户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还应及时提供专业的农业咨询服务,以信息咨询业为基准,根据农业经济市场发展现状,建立农业信息咨询自主发展制度,成立专门农技信息网,并连接农业专家系统与各种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功能。在咨询期间,应加快更新各类农业信息,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不同气候等因素,提供农民最渴望的农业指导。比如春种秋收季节,农民更为关心气象灾害与农作物市场供需信息,此时服务机构应一周至少2次更新相关内容,确保及时发布。在相对闲暇的冬季与夏季,应注重更新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信息,包括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教育培训等方面,放缓更新频率,确保农民针对性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5]。

4结束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具备系统性与复杂性,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此项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引导农民深入学习信息化技能,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化管理基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秀芳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临涧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