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水土流失危害与产生基础
1.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
丘陵山地大量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荒地和低产田面积扩大。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损失,已直接威胁到水土流失地区群众的生存,其价值是不能单用货币来计量的。
1.2枯水季节水量减少,洪水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降雨量尤其是暴雨级以上雨量的季节分配,是影响地表径流的主导因子。地表植被的盖度则决定着径流量的大小,植被盖度高,枯落物厚,土壤的活性有机质就高。据相关研究文献,对于无植物覆盖的土壤,活性有机质仅3.41g/kg,有植物覆盖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远远高于无植物覆盖的土壤。地表枯落物及高有机质土壤,可以有效拦截、分散和吸收降水,增加土壤水分下渗与储存,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无植物覆盖的土壤结构不够稳定,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会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而减少。从水文角度看,水土流失可增强地表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由于山区地面坡度大,无植物覆盖土壤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暴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降水来不及下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河流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1.3造成河库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
由于表层土壤裸露,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河流,造成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经常出现10a一遇的流量20a一遇的水位现象。另一方面,淤积的泥沙侵占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了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如向省城太原供水的汾河水库总库容7.21亿m3,多年淤积量达3.63亿m3,淤积量占总库容的一半。由于水库淤积,占用了防洪和兴利库容,降低了水库的防洪标准和供水效益。全省有些中小型水库只能缓洪蓄清,已基本丧失了调节能力。
1.4面源污染加重,水环境质量下降
雨季,表层土壤中含有的大量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随土壤一起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就越严重。如汾河水库,上游多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及荒山荒坡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水库周边人为活动频繁,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据2005年调查,进入水库的地表水质量为Ⅳ-Ⅴ类,达不到国家饮用水源(地表水Ⅲ类)标准,影响到太原市民的饮水安全。水土流失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2尊重自然,科学防治
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以显著且重要的方式影响边坡表面与土体的稳定,在增加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结合多年来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只有由治水为主,转向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治山治土,综合治理,遵循地带性适树、适草规律,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植被覆盖率将达到60%,区域年水土流失量可控制在1000-1500t/km2,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全面控制。
2.1尊重自然规律,考虑生态用水
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新的生态系统,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以往生态建设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认真汲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于旱生的草灌生长,乔木只能生长在阴坡或沟谷等局部山地,没有水源或人工补水的地方,植被恢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从保证生态用水角度来看,应在年降水量大于300mm以上地区采取以生态自然修复的措施。
2.2必须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山区,而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是由于陡坡开荒,破坏植被造成的,且逐渐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这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入手,通过给人以出路,使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在这样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恢复才切实可行。
2.3注重科学规划,体现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措施协调,分步实施。在治理开发上,因地制宜,突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对25°以下的坡耕地必须修成梯田,并实行“两先两后”的办法,即先修近地、后修远地,先修肥地、后修瘦地,力争春修夏种,当年受益。在工程安排上,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寻找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农民收入的结合点。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淤地坝,并与治滩造地相结合,实行坝滩联治,既可使洪水淤漫荒滩成地,又可利用洪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在工程布局上,与退耕还林相结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集中连片大搞植被建设,并向周围山系、流域扩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奠定基础;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突出治理的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林经济化,经济林生态化”。选择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采取生态林与中药材套种、柠条与苜蓿套种等办法和采取“灌木铺底,兼用树种点缀”的模式布局,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植被建设上,先抓植被稀少、立地条件差的,乔灌结合,长短结合。在治理方法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打破乡村界线,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大面积坡地、梁地和峁地,实施基本农田、植被建设同步的治理方针,将治理的点、片、线连起来、串起来,上规模、上档次、出精品。
2.4户、专、群结合治理,推动水土保持工程实施
实践证明,只有把以户承包治理、专业队治理和群众性义务突击治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程。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调动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积极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水保治理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户治理的典型,他们信息灵通、眼光远大、资金充裕,在发展水土保持产业上,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大大加快了治理速度,提高了治理质量,实现了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5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效益
为了保护水土保持建设成果,巩固治理成效,发挥工程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针对以往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管理经费缺乏、管护责任不清等突出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运行办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拍卖“四荒”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谁购买、谁使用,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长期不变,允许继承、转让、租赁、流转进入市场,以充分调动千家万户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落实水土保持工程的使用权和运行管护责任,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和发挥效益。此外,还应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水土保持建设成果的日常管护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水土保持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基础、根本性措施和有力保障。水土保持建设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使更多的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减贫具有综合显著影响。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互为依托,密不可分,相得益彰。面对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水土保持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崭新的姿态和实际行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全力推进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张慧芳许德才单位:太原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