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林业外部性问范文

林业外部性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林业外部性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林业外部性问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外部性的定义及分类;林业外部性的经济分析;解决我国林业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很长,对森林资源大规模的经济使用会在短期内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而对这种环境恶化的改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其中,主要包括:林业外部性的经济效应、林业生态效益的正部性效应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林业为人类社会提供的服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业的存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生态支持、林业经济效益的负外部效应林业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外部性问题、森林资源大量被砍伐,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如果按照森林资源的双重属性及其产生的效益进行划分,可以将这种效益分为两类、个世纪9o年代初,我国林业从“两危”困境到现今的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成果是显著的、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等。具体材料详见:

论文关键词:林业外部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制度

论文摘要:林业的外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存在的正外部经济性问题;二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或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所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有关政府干预措施、产权制度安排以及非正式制度激励机制的使用边界和实施效率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如何激励具有正外部性的林业活动以及如何限制负外部性的产生,最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即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外部性的定义及分类

理论界对于外部性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但比较统一的观点则倾向于外部性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生产或者消费对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外部经济效益就发生了,成本或收益倍加于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市场中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实质是私人收益(成本)和社会收益(成本)的不相等。所谓私人收益是一项私人活动所产生的对实施这项活动的私人净收益,社会收效则是对实施个体和社会中的所有其他人的净收益之和。由于私人收益会产生大于或小于社会收益的现象,就会造成截然相反的两种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所谓正外部性是指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福利增加的外部效应。在正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比如森林资源提供的生态效益,使得生存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呼吸到新鲜空气;养蜂人的蜜蜂会采集邻近苹果园的花蜜从而有助于果树的生长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正外部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增加了与之接触个体或群体的经济福利。所以传统的由市场完全能够解决的交易变得繁琐起来,有时会造成市场失灵或交易失败。

另一种则是负外部性,是指使市场外的其他人的福利减少的外部性,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某个人采取的行动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造纸厂的污水排放使得生活在水源下游的居民饮水质量受到威胁;居住在飞机场周围的居民由于飞机起飞时的噪音受到严重干扰。其实,负外部性较之正外部性更为人们为之关注,原因在于相比于提高我们的福利,破坏我们已有的福利更能激励理性经济人采取行动予以抵制。

2林业外部性的经济分析

2.1林业外部性的经济效应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门担负着保护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双重任务。对林业外部性特征的探讨不仅是林业本身的问题,而且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要研究林业的外部性,尤其要将经济学理论引入林业外部性的分析当中,首先需要明确林业与森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森林资源和林业。

本文所讨论的林业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森林资源自然属性,在其生长成熟过程中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诸多种类的福利影响。我们把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价值转移称为林业的生态效益,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人类社会生存的福利状况。第二,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已从过去的自在世界进人了人类世界,在^类经营发展林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由于社会需求的诱惑而出现乱砍滥伐现象。由于森林资源数量的减少生态效益提供不足,相伴产生了诸如温室效应、水土流失、沙尘暴、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由于人类对林业不合理的使用而造成的负部性称为生态灾难。

2.1.1林业生态效益的正部性效应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林业为人类社会提供的服务。一些研究者认为林业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功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被其它部门利用后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经济效果。林业的生态效益按其功能划分主要为人类社会提供以下服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林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目前对其进行的有关规律的研究“可以说仍然是一个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林业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建房的原材料、教室里的桌椅,使用的铅笔都来源于林业。而且林业作为燃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虽然我们都非常熟悉林业为我们提供的产品,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林业提供的服务。“在林业提供的服务中,突出的是气候调节、洪水控制、土壤保护、水的循环、养分的贮存和再循环以及娱乐消遣。”所有这些都是任何经济支持系统的基础,且很多都是最近确定的崭新范围。

按照地球经济研究所布朗教授(美国)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林业具有贮存营养物质的功能。这点在热带土壤地区特别重要,那里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都贮存于植被之中。许多热带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很少,几乎没有贮藏养分的能力。如果为了种草放牧或种植农作物而把林木烧光,有几年不管种什么都不好,因为大面积被砍伐的土地很快就荒芜而被人们抛弃。由于大量的营养物质贮藏于森林资源系统当中,系统所辖的动植物食物链能量由低层级(初级植物)向高层级(动物资源)转换最终将能量导向人类并加以储存。

同样林业还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落地的树叶可以防止土壤被雨点打散,在植被和土壤之间形成一种牢固的连接。植被使土壤得以积累,防止冲刷。积累的土壤反过来又为林木的生长工提供健康的媒质。林木的树冠具有截留作用,树冠截留是森林保持水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雨水降落时,由于树枝的截留作用,减少了降落地面的雨量,削弱了雨滴对地面溅击侵蚀能力,从而减少了对土壤的侵蚀延缓了产生径流过程,保持了水土。

林业生态效益的巨大功能之一表现为防风固沙的功效。林业是防御沙的自然屏障,当风遇到森林的阻挡时,一部分在森林面前向上升起,在森林口部前进,另一部分串人森林内,风力消耗在林木枝叶的摆动上,风速很快降低同时,森林、灌木、草类的根系纵横交错盘结,便能固定沙地。由于林业具有防风固沙的巨大用途,不仅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福利。

林业还有稳定地区气候的作用,调节在沙漠地区出现那种昼夜温差极大的上下波动。森林中贮存大量的碳,否则将以二氧化碳进人大气层,导致气候的变化。当森林被砍光,地面上的植被和土壤中的树根,落叶等有机物贮存碳的能力都将消失。在森林中,树木的枝叶遮住了太阳射来的光线,我们把太阳照射的光线算作100%,那么树木树叶反射出来的光线是20%一25%。被树木吸收的是35%一70%,这大大减少了人均可接受的热量,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湿度和温度的调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业的存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生态支持。可是林业真正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又何止上述几项,人类文明来源于森林资源的孕育,当人们走出森林时,当人们创造灿烂文化时又不能脱离林业部f-J~’b部性的生态福祉,但这正是我们所忽或淡化的,我们总是在把树木砍伐之后,才发现森林所提供的服务,这真是太晚了,最现实的也许是洪水控制,如中国、泰国、莫桑比克都是在抗御洪水灾害之后,才后知后觉地有所领悟。

2.1.2林业经济效益的负外部效应林业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林木过度采伐或乱砍滥伐破坏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造成所谓边际外部成本从而产生负外部性问题。

这里主要是指由于采伐木材导致的环境成本没有纳入木材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过程,从而造成木器厂采伐过程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背离,直接的后果就是木材的采伐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例如森林面积减少导致水士流失、土地沙化、影响农业生产水平就是林业生产中普遍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森林曾经被认为是为人类提供各种需要的基础,被看成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金库”。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木材用量成倍增长,纸的用量翻了六翻。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薪材用量剧增,这些都造成了市场对木材用量的强大需求,加之政府不能有效的禁止由于市场需求所导致的乱砍滥伐,导致全球变暖速度加快,生物进化过程延缓,同时能够引起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增加水土流失最终导致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承载能力丧失直至消亡。

从全球范围来看,森林的破坏加大了全球变暖的威胁。“1950年以来,森林资源乱滥乱伐不断加剧。近年来全世界每年要丧失900万hm的森林。由于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每公顷森林可以很容易地容纳相当于种庄稼的土地容纳量20倍的碳。而森林的砍伐使得二氧化碳很难达到自然凝固的能力。因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15万a以来的最高水平”。如果能消除森林净损失的状况,排放碳的这一源头就会消失了。在1992年以前的1la中,有7a地球的平均气温打破了有气候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气象学研究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气温的变异范围在27F。之间。而2世纪80年代比19世纪8O年代平均气温高lP。由于1世纪的气温处于中等水平,这就意味着有一个世纪以来的气温上升已相当接近地球气温变异的上限,如果继续上升,就以味着在这方面突破了地球的自我调节的界限了所以专家认为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而导致的全球变暖很有可能是人类进人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导致森林资源被乱砍滥伐最为直接的因素是薪柴的奇缺。1999年采伐的32.8亿m,的林木器厂中,一半以上用作燃料。在发展中国家,这个份额还大的多,接近于总量4/5,这些国家既生产又消费了世界薪柴的90%,其中却只有1/10的用来出口。薪柴稀少的状况已经使发展中世界的贫困者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由于一些国家人口的90%都依赖薪柴作为他们的主要燃料,所以许许多多大小地区的薪柴稀缺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危机。

森林资源大量被砍伐,还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焚烧与砍伐直接影响到南部地区的农业。来自大西洋的气团,在到达安第斯山脉之后,携带的水分转而向南,正是这些水份为巴西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的农业提供了降水。由于亚马逊河域的森林被滥伐,向这些耕作区输送的雨水势必减少。为增加亚马逊流域东部的农业产出而开垦土地,却会减少巴西西南部农业的产出”。滥伐森森所造成的洪灾和旱灾已经降临整个地球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让人类饱受侵害。森林对各种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无偿的,其损失很少能用金钱来估计,但这种损失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实际代价却是无可估量的。世界许多地区,由于滥伐森林而使水灾、旱灾、和淤积更为严重化。“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五亿人都受到来自地势较高的喜马拉雅山水域的径流水的影响。在喜马拉雅山山坡上滥伐森林大大降低了渗水量和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大雨期间,迅猛的径流以及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淤积使得下游泛滥成灾印度为恢复喜马拉雅山水域以下地区洪水造成的破坏所花费用近年平均每年为2.5亿美元”。1998年,原始森林面积已经失去了近85%的中国长江流域,经历了一次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洪水泛滥。2000年,莫桑比克由于林波波河泛滥而局部受家,死亡数千人,摧毁的家庭和农作物数量空前。林波波河域的原始森林面积已经丧失近99%,看来将面临更多这样的洪水。与洪灾一道全球沙漠化趋势更为严重。沙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森林植被被破坏。目前全球沙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km",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110个国家受到危害。这就是说地球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历史说明,人类离不开森林,失去森林将会失去一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支撑作用。但是过去人类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支撑作用,对森林进行长期的大规模的过度利用和破坏。最近一百多年,人类对森林的利用和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呈度。“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2/3被森林覆盖,约为76亿hm2;19世纪中期减少到了56亿hm:;20世纪末又减少到了34.4hlIl2,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森林到今天已经减少了一大半”。由于人类此前缺乏对森林资源生态效益重要性的认识,自然没有清醒的危机意识,乱砍滥伐森林的问题极为严重,使得有这种行为带来的负外部性转嫁给人类自身。从本节阐述的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极为严重的。科学家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流人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o%”。如此说来,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使人丧失了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机会,更为严重的将毁灭人类生存的空间。

2.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按照森林资源的双重属性及其产生的效益进行划分,可以将这种效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森林资源的自然属性,在其生长、成熟过程中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的诸多种类福利影响——我们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益;一类是由于森林资源的社会属性,林业部门在营林、采运、林产品加工各阶段都可以获得丰富多彩的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货币价值——我们通常称之为经济效益。

对于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自从林业经济学这门学科诞生之日起就矢志不渝的进行着。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林木本身而言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能同存的,对林木的砍伐必然会使其生态效益随之消失从而换取经济产品;如果要保存其生态效益就必然无法得到林产品的使用并丧失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在这一点上,两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哪一方面更为重要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对个人而言,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财富积累的最大化可能更有效激励其选择林业的经济效益而使得生活条件更为优越;对人类社会而言,无论多么迅速的经济发展,也无法与生态灾难的严重后果相提并论,所以追求林业的生态效益可能更为理性对于林业生态效益较好的国家而言,在无损于环境的发展前提下,更为追求林产品的经济价值而积累国民生产总值和提高人民木材需求的满足度可能更为合适;对于林业生态效益较差的国家而言,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留现有的森林资源调节国家生态环境更符合发展的需要。

3解决我国林业外部性问题的制度选择

根据第六次中国森林资源共享源清查结果(19992003年)全国森林面积1.75亿hm:,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m,。全国人工林面积0.53亿h,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1.51%,人均公共绿地达6.49m。

上个世纪9o年代初,我国林业从“两危”困境到现今的迅速恢复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林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成果是显著的。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广袤、人口众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森林资源基础薄弱,仍然存在大量严峻并且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现有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森林蓄积不足世界总量的3%,人均森林面积0.1lhm-",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人均森林蓄积量8.6m,。只有世界水平的1/8。我国年人均消费木材0.22m,而世界平均水平0.65m。发达国家人均1.16m,比我国高出5倍多,可以看出差距是相当大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一方面需要政府对林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并且保持稳定,但应该逐步认识到单纯依靠政策并不可能完全摆脱林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营林业和有益经验,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和区域森林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配套落实符合制度变迁的政府扶持政策,为我国林业部门向纵深层次发展和摆脱生态危机提供良好的契机。

3.1我国林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及局限性

我们把处于弱势的、且地位特殊的部门或行业的资源投入增加速度比其他部门或行业高的资源配置过程,定名为扶持式资源配置,简称扶持。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政策性扶持,通过放宽政策为经营者提供生产、经营和销售便利,具体包括消减行政审批手段、减免税收、拓展经营渠道、扩大市场准入条件等优惠措施;其二是资金式扶持,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满足弱势行业的经营业负担,为摆脱行业困境提供资金保障。本文所涉及到的林业扶持是指对林业资源投入增加的速度比其它部门或行业高的资源配置过程。通过扶持式资源配置,以便使林业能得到迅速成长和壮大,起到林业应起的作用或负担起林业应负的责任。林业被确定为弱势行业的主要依据在于,一方面它的生产周期长。另一方面它的社会效益巨大,无论是林业的生态效益还是林产品的经济效益,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不能根本有效的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环境的稳定,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行政措施适当干预来保障既有比较充足的林产品市场供给,又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生态环境。

3.2我国林业发展的产权制度激励及合理性界限

产权制度作为调整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规范,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林业产权制度安排与森林生态效益保护之问存在比较紧密的相关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林权制度发生了数次变革,对森林生态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解放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大多数林区一直保持着森林资源私人所有为主的民有民营林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森林资源由传统的民有民营产权制度经历了私人所有向初级社、高级社再到公有化的迅速转变,民有民营林业迅速走向消亡,取而代之以集体和部分国家占有的公有公营产权模式,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原始生产资料的供给条件之上,使得国有森林资源被大面积的砍伐以供发展之需。虽然从经济理论来说,公有产权是一种非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安排,通过历史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森林资源作为初级林木提供给工业部门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对GDP增长的贡献量相当突出。但是,这种非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为代价的,而这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就是为生态灾难的发生开辟了起源,最终使林业部门在2O世纪9O年初走进历史的“两危”困境。

众所周知,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很长,对森林资源大规模的经济使用会在短期内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而对这种环境恶化的改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所以无论是“森林资源六大工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还是我国政府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我国林业发展的可行产权制度安排,最终目的仍在于恢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产出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深入相互匹配、相互支持。 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