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经济思想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文内容提要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从重视农民利益入手,把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农民利益的满足结合起来;把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熟悉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结合起来;把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结合起来的思想,为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当前“三农”新问题的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新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新问题。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和发展趋向,决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国以来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这个新问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始终把“三农”新问题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高度去考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思想,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
一、立足国情,把“三农”新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
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的内容丰富而深刻。他多次强调,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他认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业能不能发展,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新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生活的小康和富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全面的现代化。只有近十亿农民进入了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小平同志还多次谆谆告诫全党摘要:“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新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1。可以说,高度重视“三农”新问题,是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最基础的内容。
“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邓小平深刻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认为人口多、耕地少,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13亿多人的吃饭新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假如我国粮食生产出了大新问题,任何国家也救不了我们。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放松农业生产,想靠大量进口粮食过日子,是不切实际的危险想法。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考虑中国新问题,首先必须要考虑农业新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新问题。他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和其它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1他还认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农业发展了就不会拖现代化的后腿,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新问题就会解决。
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给农民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利益
邓小平尊重群众,时刻关注农民群众的意愿。非凡强调农民新问题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意义,明晰了以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经济,搞好农村工作来解决农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新思路。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农民新问题当做中国最基本的新问题、改革的先导、发展的基础、稳定的根本。把农民新问题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联系起来,认真总结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非凡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骤、方法进行了深入思索。首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提出以农民个人利益取代抽象的集体利益,充分肯定了农民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把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和农民物质利益的满足有机结合起来。他说摘要:“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假如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是唯心论。”[2邓小平摒弃了过去只重视精神而忽视物质利益的做法,提出重视物质利益,实行多劳多得,提倡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肯定了农民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邓小平尊重农民意愿,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尊重农民的意愿。“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哪个地方比较轻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村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3他在1980年《有关农业政策新问题》中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就必须“从当地具体条件和群众愿意出发,这一点很重要。”[2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摘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他毫不隐讳他的思想是从群众中来的,并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的聪明。另外他还认为,解决中国农业新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生产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富起来。农业本身的新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明确指出摘要:“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4自始至终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伟大进程。
三、澄清在农民利益新问题上的熟悉误区,把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熟悉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联系起来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熟悉和处理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对待农民利益新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源于其对社会主义熟悉的偏差,不论是在列宁或斯大林时期直到苏联解体,一直沿用的政策是损害农民的利益。虽然列宁后来也意识到了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承认和尊重农民的私人利益,并开始把满足农民愿望和要求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开始把农民利益新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结合起来了。然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不意味着农民利益新问题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再次犯了剥夺农民、侵犯农民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一直延续到苏联解体。
中国和前苏联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落后的农业大国里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熟悉和处理农民利益新问题,所以革命很成功。但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由于对农业的改造过急过快,迫使农民和土地、和劳动成果分离,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非凡是“”、“”、“”,则是对农民生活资料和自主经营权的剥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心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而且把政策创新的突破口放在占全国80%人口的农村。邓小平始终坚持把解决农民新问题和正确熟悉社会主义本质新问题联系起来,将社会主义标准和农民利益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人都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应当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当个人利益。把在经济上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作为新时期解决农民利益新问题的基本政策,从而启动以解决农村新问题和满足农民利益为目标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使农民得到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他在摒弃“贫困有利于社会主义”,“穷则革命富则修”的错误论调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特征不是贫穷,而是富。但是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由此可见,由于邓小平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正确熟悉和深刻见解,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熟悉程度,而且也为党今后制定方针政策指明了方向。新世纪党中心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农民利益新问题为突破口的。这也正是邓小平把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熟悉和处理和对社会主义熟悉的深化和创新结合起来的时代价值所在。
四、把农民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使农民利益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大国,农民利益的实现和保护程度关系到中国社会稳定的大局。邓小平指出摘要:“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的人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也是不行的。”[1“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1可见邓小平对农民在中国社会稳定中的功能的熟悉是非常深刻的,指出了农民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政治变量,其价值不可低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日益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要稳定农民,必须关注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利益。而农民对政府的态度,则取决于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应有的实现和保护。只有农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实现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对政府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才会增强,社会才能获得稳定的根基。可见,邓小平同志把农民利益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来思索,把农民利益新问题的解决和保护中国社会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这对于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五、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对当代中心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以农为本”的重农主义,但邓小平的重农思想和历史上传统的重农思想确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上的“重农”以重税为前提,实行的是剥农、夺农的重农政策。而邓小平的重农思想则是从重视农民利益入手,把农民利益纳入社会主义改革的范畴,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机制,既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能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实现和保护;既能使农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真正地共同富裕起来,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的重农思想中所蕴涵的对农民利益新问题的深切关注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重农”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表明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所奉行的新重农思想是把加强农业基础、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位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新一届领导集体奔着为广大农民群众谋求利益的目的,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上向农业倾斜,给农民平等的权利,给农村优先的地位,给农业更多的反哺。在经济上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维护他们的利益,确保他们的利益;在政治上善待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民主权利;在文化上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讲民主、讲科学、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针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以改革作为解决农民利益新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重农方面进行大胆的政策创新。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免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可以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重农思想和邓小平重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既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农民利益的实现。通过重视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凸显的“三农”新问题。所以,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对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仍具有十分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