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棉田害虫治理的药物分析范文

棉田害虫治理的药物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棉田害虫治理的药物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棉田害虫治理的药物分析

作者:赵冰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专业化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实施综合防治、绿色植保的重要平台,是全面减少广谱化学农药使用的有力措施。各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形式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100%。以行政推动为主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以管理为手段,通过行政推动,在防治工作中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措施和统一用药。同时,依托兵团特殊的管理体制,实现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与生态控制等防治措施的协调运用。另外,还有行政推动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技服务站,对作物整个生长季节进行全程承包统防统治,在强化专业技物配套服务的过程中,推进农药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减少农药用量。

施药器械改造

好的施药器械是保证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的关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棉叶螨和棉蚜是兵团棉区的两种重要害虫,尤其是棉叶螨群集在棉花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并吐丝结网掩蔽虫体,而专性杀螨剂多通过触杀作用防治害螨,无内吸性,如果喷药质量差,药剂难以接触到隐蔽在叶背螨网内的虫体,则药效无从发挥。另一方面,兵团棉花种植密度高达每667m21.5万~1.8万株,棉花生长到中、后期,叶面积指数高、田间郁闭,喷雾作业比较困难,为此对施药机械进行了改造。

在原有拖拉机悬挂牵引药械喷雾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一套挂架式喷头,喷头数量、角度和高度可根据棉花的行距以及棉花不同生育期灵活调整。改造后的施药机械称为雪橇式(滑板式)施药器械(图1),可做到棉叶正反面均匀着药,大大提高了施药效率和防治效果,解决了棉叶螨及棉蚜防治难的问题,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可减少施药1~2次。该施药机械的改进技术相对简单、成本低,且经济实用,目前已在兵团棉区推广应用。

强化预防措施

以健身栽培、农业防治为基础的各项预防措施在各植棉单位从行政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行动上认真贯彻执行。多手段、广范围,提前设置防虫关口,减轻棉田化防压力。棉田普遍实施了秋耕冬(茬)灌,铲埂除蛹,棉种包衣,种植玉米诱集带、苜蓿生态带或苘麻诱集带,冬、春花卉灭蚜,有选择地封锁地边、打保护带,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蛹,棉田喷磷驱蛾,适时化控,控制中、后期氮肥及水的用量等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规模化集成应用理化诱控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杨枝把+性诱剂诱杀棉铃虫”、“黄牌、黄膜诱蚜”、“糖浆瓶诱杀地老虎成虫”等理化诱控技术在棉花害虫防治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中作用突出。兵团通过研究逐步完善和规范了各项技术操作,并加大了推广应用的力度。农八师2011年新增频振式杀虫灯约9000盏,全师杀虫灯保有量超过1.8万盏;应用棉铃虫性诱芯20万枚;摆放杨枝把47万把,杨枝把诱杀棉铃虫成虫达226万头;摆放糖浆瓶38.756万个、黄板5万张。农七师2011年应用性诱芯12万枚,制作性诱笼5万多个。核心示范区还开展了“佳多”太阳能杀虫灯+杨枝把+性诱剂3种方式复合诱杀棉铃虫的试验示范,使得示范区田间棉铃虫落卵量减少71%,幼虫量减少76%,防治用药次数相比减少1.7次。

科学实施药剂防治

药剂防控重点抓好4个环节:①坚持点片挑治、条带防治,减少或推迟大面积施药,保护天敌;②坚持按防治指标用药,不打“保险药”;③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如棉铃虫在卵孵化盛期到幼虫2龄前,对药剂最敏感,施药效果最好,是其防治关键期;④优先选用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如棉铃虫NPV、甲维盐、茚虫威、虱螨脲、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噻螨酮、四螨嗪、螺螨酯、炔螨特、啶虫脒等。核心示范区生物农药和专性农药的使用量占杀虫剂使用量的95%以上。

成效与问题

在棉花害虫防治中减量使用农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动了兵团对棉田害虫防治水平的提高,明显减少了棉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节约了农药成本和机力费用。从核心示范区的系统调查结果看,相比对照区,示范区防治棉花害虫用药次数减少0.79~1.7次。平均每667m2农药用量减少30.6%,农药费用降低25%,增产(含挽回)20.2kg,取得了农药减量使用的阶段性成效,实现了预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目前兵团棉田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应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植保队伍不稳,测报工作人员不足。大面积推进棉花害虫防治中的农药减量使用,必须有及时到位的虫情监测和准确的预报信息做支撑。受事业编制和经费制约,团、连两级尤其是连级植保员大部分为兼职,且人员偏少。为满足植保工作的实际需要,连队聘任了部分有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职工兼任植保员作为补充。但由于待遇偏低,这部分职工身份的植保员流动性较大,影响了田间实地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当前,应利用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的契机,稳定和加强团、连两级植保队伍,并探索社会化的植保服务方式。

2)施药技术相对滞后。雪橇式(滑板式)施药器械的成功改造虽然有效解决了棉花生长中、后期棉叶螨、棉蚜的防治,但仍沿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大容量、大雾滴喷雾法,每667m2用药液量50~80L,高的达到100~120L。施药作业时,对喷头的选用以及喷雾压力、行走速度等指标未统一规范。今后研究重点则应做到施药精量化,以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

3)现行防治指标已不适用于当前兵团的棉花生产。如棉铃虫防治指标是2004年参考国内各地研究成果后制定的,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兵团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单产的增加,以及近年棉花、农药价格的大幅波动,棉铃虫发生为害程度的升级、棉花品种的更换等,当年确定的棉铃虫防治指标已不适用于目前兵团的棉花生产,需要研究、制定新的防治指标,以更科学地指导防治行为。

4)防治效果的量化评价体系尚不健全。“九五”以来,兵团植保工作者研究开发和引进了大批绿色植保技术,为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对各单项防治措施和综合措施的量化评价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量控害技术措施的科学组装和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