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的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时代变革。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所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经济政策非常重要的主线。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看,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黄金时期。199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0.48%,第一次跨入黄金时期的门槛。2011年我国一半以上人口为城镇化人口(51.3%),2014年这一比率继续提升至54.77%,显然,当前和未来若干年内,我国依然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未来1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转向“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提出“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研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年3月,我国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央政府决策和国家规划将引领亿万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拉开“人的城镇化”征程的序幕。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发展重点将转向“人的城镇化”。制订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需要顶层设计,这种设计不能脱离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深刻认识“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主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新形势,稳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人的城镇化”将怎样影响我国农业发展
1.什么是“人的城镇化”所谓“人的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中户籍人口的比率,促进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享受到与原住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深度融入到城镇生产生活和城镇文明中。
2.“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农业发展将受到两大主要影响,即“人的城镇化”对农业发展表现出促进和制约两个方面的作用。(1)“人的城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归纳为六大贡献:一是就业贡献。“人的城镇化”将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拉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二是规模贡献。随着“人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未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对于细碎的耕地表现出稀缺性,这将使耕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外部条件。三是技术贡献。城市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技术支撑和社会化服务。第二产业可提供农用机械设备等硬件技术支持,第三产业则为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技术、信息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四是资金贡献。“人的城镇化”将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五是市场贡献。随着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数量与规模越来越大,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市场空间。六是结构贡献。“人的城镇化”提高了城镇居民人口规模,也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随之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将逐步升级,将更加注重消费健康、营养的高附加值农产品,这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导向,并将拉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高级化。(2)警惕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农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制约:一是要素制约。“人的城镇化”将会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往往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是农村中的高素质劳动力,也是经济实力和资金财产积累比较丰厚的群体,因此,在没有做好统筹协调的情境下,“人的城镇化”也会在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对农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农产品供求均衡制约。“人的城镇化”带来人的聚集和消费能力的积聚,而且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越是大城市越具有人口凝聚力,因此我国居民将越来越向大中城市集中。一般而言,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相对比较高级,比较注重农产品消费的品质要求,而且居民消费存在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示范效应表明,高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模式对较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有引领示范作用,较低收入水平居民将以高收入者的消费模式为标杆和发展目标;棘轮效应表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模式升级后往往不容易回退,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在如上三大效应的作用下,我国农产品消费容易向高品质、高级化方向升级,而农业生产又面临高素质要素流失的制约,容易出现国内农产品供给升级不足,无法满足国内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局面,从而出现国内农产品供求均衡失常,引致我国大量进口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发展形成进一步的不利冲击。
三、我国农业发展如何适应城镇化的新形势
1.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制度的改革创新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加强耕地产权保护和用途保护,在促进“人的城镇化”的同时,减缓土地的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园区化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组+农户”、“公司+村组+合作社+农户”,以及家庭农场、企业化大农场大牧场等产业组织创新,推动农业部门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农产品数量增长和品质提升需求。三是建立利于吸纳城镇优势因素的制度和通道,鼓励城镇居民带着资金、技术和新想法返回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城乡资源的自由交换和优化配置,克服“人的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要素制约。
2.加大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和补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一是延续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政策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和保护力度,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扩大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保护补贴的范围和品种,提高农产品产出水平和质量档次,满足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农产品供求增长。二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生态环保的建设投资,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提高农村治理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
3.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一是积极发展节约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技术和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利用好“人的城镇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有益贡献,同时消除其不利影响。二是建立富有创新活力的农业科研体制,鼓励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引导和扶持,支持农机、化肥和农药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四是着重加快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和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我国农业占领世界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作者:刘合光 黄荣华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所 云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