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一是全面开展测土配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嘉兴7个县(市、区)都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据测算,测土配方施肥可使氮肥利用率从20%~30%提高到30%~40%,即相应降低了10%的N2O排放。”2012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72.981万亩,总节肥6600吨;推广作物配方肥35250吨,施用110.9万亩;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55927亩,节省氮磷肥428.02吨,实施区农药使用量比非实施区均减少26.1%。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2012年制定各类农业标准301项,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配套,产品、生产标准相衔接,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名特优新产品门类齐全的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7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3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0.7%。三是有序推进“三品”认证。2012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达到522个、138个和70个。大力推行清洁化生产,一大批规模型生产基地基本达到了“五有要求”,即有良好生态环境、技术规程、质量标准、管理制度、营销载体。
(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进展
2005年以来嘉兴全面实施以“两分离”“三配套”为主要模式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通过建造沼液池、沼气池、干粪堆积场和处理中心等设施将畜禽养殖排泄物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利用。截至2012年底,嘉兴市占总量77.71%的生猪养殖规模场建设了“干湿分离、雨污分离”设施和沼气处理设施;嘉兴已经运行的沼气工程达到5287处,户用沼气池18244户,年生产沼气2192.82万立方米,受益农户4469户。利用沼液做肥料、干粪堆积发酵后供养殖和苗木、农田、果园施用以及供应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形成了“猪一沼一渔一果”立体生态畜牧业新模式。以桑枝条、桑硬柴、木材加工剩余物及边角料为主要原料,生产中密度纤维板,形成“农厂经济”模式。积极推广秸杆还田技术,秸杆还田173.10万亩。
(三)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
农村绿化以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建设及发展经济林为主要内容,“十五”以来嘉兴市各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跻身于全省平原绿化先进行列,2011年,嘉兴市成功创建了“浙江省森林城市”。截至2012年底,嘉兴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8.72%,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3.9%,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点网片相结合的平原林业生态体系,建成“浙江省森林城镇”10个、“浙江省森林村庄”33个,获得“浙江省绿化示范村”称号的有158个行政村,获得“嘉兴市绿化示范村”称号的有302个行政村。基本形成了“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片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河路绿化成网”的平原绿化生态体系。到2012年底,嘉兴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累计240288.5亩;以应用农艺措施为主,改造中低产田地45.85万亩。
(四)水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目前,嘉兴市域共有560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服务人口152万人。采取的处理模式有:膜生物反应器、三格式粪池、分散式生物处理、集中式生态绿地处理等。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力度加大。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0年,嘉兴市共完成河道底泥清淤整治10509公里,清除淤泥1.09亿立方米,累计投入资金12.58亿元。与此同时,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嘉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发展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量轻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
1.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河道、池塘淤积仍非常严重,部分已成为污水沟、污水池,基本·54丧失了防洪、排涝、蓄水等功能。嘉兴大部分水体的水质为Ⅴ类或劣Ⅴ类,现有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水源地均达不到Ⅲ类河网水体标准。水污染加剧了农田渍害和土质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2.农业废弃物污染面广量大。近年来,嘉兴年生猪饲养量在700万头以上,并主要集中分布于10个乡镇,养殖的区域密度过高对环境承载力构成严峻挑战。加上一些养殖户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缺失,将畜禽排泄物直接外排,甚至乱弃死猪,使少数生猪养殖密集区域的养殖污染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每年农膜使用量达到4600多吨,用后大多没有回收或集中处理,造成白色污染。嘉兴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每年170万吨左右,有20%被焚烧或丢弃。
3.农田生态平衡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测算,2012年嘉兴化肥施用量平均每公顷达到308千克,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公顷;每公顷农地农药使用量达19.6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7.5千克的两倍多,约有1/3的化肥、2/3的农药进入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水质富营养化污染。施用高毒农药、擅自提高农药使用浓度和用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和汞、锡、铅超标现象加重,土壤污染令人担忧。
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想和理念还没有广泛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投资者对生态循环农业认识缺乏深度,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市场短期效益,而对清洁生产带来的长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重视不够;二是农民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对环境建设的长远作用以及所蕴藏的经济效益关注不够,使原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的资源白白流失。
(二)整体规划缺乏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或农户)、工农业产业园区、城市与乡村,及全社会等4个层次。企业和农民在工农业生产中实行农药化肥限量、减量使用,产业内部资源梯度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均需要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引导。但在实践中,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缺少整体的发展规划和思路。
(三)技术支撑落后
生态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每一个原则的贯彻既需要先进的生产工艺作支撑,也需要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生态循环农业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在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产业内部资源层次化运用技术、产业间废弃物生物链再造等方面,均缺少先进技术与装备。
(四)激励保障机制滞后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多的环节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目前,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如资金投入、专项信贷、科技发展、技术培训、经济政策、法律保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机制仍然停留在固有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上,还没有形成新的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激励保障措施。
三、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企业(农民)的自觉践行,更需要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意义、目标、载体、途径,强调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持续、高效益特征,使社会各界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的固有思维,牢固树立“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意识,全面推行“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式发展格局。在全社会形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环境,使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整合、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
(二)制定发展规划
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思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现阶段重点项目。重点在农业资源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农村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建设等方面明晰工作措施、保障体系,引导生态循环农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轨道。
(三)突破技术瓶颈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因此要攻坚克难,努力突破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组织人力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培育若干种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范模,特别是融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化导向的循环模式。对传统的如桑基鱼塘的初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研究改进,使之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新兴的以沼能等为中心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要及时总结推广;在一个地区推广成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使其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研发并示范推广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资源梯级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为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提供技术支撑。
(四)完善激励机制。
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和资金、信贷、技术扶持等政策,引导和鼓励资金、人才、科技等各要素向生态循环农业集聚。制订鼓励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激励办法,形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技术,要进行价值重估并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污染者自担其责、治理者自受其益的补偿机制。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技术补贴机制为支点,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缺口,形成生态密闭圈,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和各界参与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四、结语
总之,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有效解决目前中国农业中生产普遍存在的投入品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作者:叶祝女单位:中共嘉兴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