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样化产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农村产业多样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培养职业农民,实现农业集约经营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村产业形式单一,并对农业生产领域活动过分注重强调,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农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这可以从表1得到说明。收入来源单一加重了农民对农业的依赖,导致务农的劳动力兼业化现象非常突出,而农户兼业行为又易使农业出现粗放经营的现象。我国目前的农户生产便具有典型的“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工”的特征,这导致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农民无暇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不利于职业农民的养成。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的主要障碍,不是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为了克服农业被边缘化的状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必须扩展思路,丰富农村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或彻底转移,减少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务农的农民愿意成为职业农民,学习专门农业知识和技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土地集中,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1980年代以来,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为解决长期未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土地均分的家庭经营由于农户规模太过狭小造成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大片土地抛荒、农户对农业产出的期望值降低,最终不愿意对农业生产进行投入,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突破这种约束限制,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指根据耕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技术装备条件等确定一个适度的农业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农业规模经营通过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四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家庭农场经营和专业大户经营都是农业规模经营涉及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丰富农村产业,一方面可以让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让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养能手集中,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丰富农村产业形式,促成专业化分工,同类型的专业农户通过一定的资源、生产要素集聚而联合起来形成专业大户,实现区域种植或养殖的专业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缺陷,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由于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下,长期以来一直广泛流传着农业低效产业论。但王杰(2006)的研究表明,农业低效产业论只有在诸多非价值形成因素不参与价值形成过程,又平均分割劳动价值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并从实践经验、现实及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考察得出农业是可与国民经济中许多其他产业效益相匹敌的高效产业的结论。陈少强(2009)也指出,同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因为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回报率虽然低下,但真正投入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很少,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不低。那为什么我国传统农业中的投资收益率低呢?除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业土地资源有限以及缺少相应技术支持外,更为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占总劳动力的5%左右,而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0%左右。我国农村的“半工半耕”型的过密型农业,在人口的压力下一直面临“过密化”和“内卷化”困境:劳动力过于密集化从而使得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劳动力转移,这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农村内部非农产业和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外转移的过程。因此,只有丰富农村产业形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才有可能“去内卷化”,才能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
(四)农村产业多样化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同,现代农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能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荷兰是世界上通过实行高度的分工与专业化(包括区域专业化和生产专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其人均耕地1.8亩,总耕地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2%,但该国农业的竞争力、土地生产率和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都位居世界前列,堪称土地资源稀缺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农村产业形式多样化从两个方面促进分工专业化:一方面,实现农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或者某一农产品,发挥生产者专长,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实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三次产业并存,将以前由单一生产者独立完成的若干生产和销售环节独立出来形成专业化的具有一定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生产配套服务的支撑产业,如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娱乐产业等。不断丰富农村产业形式,深化农村专业分工,获得报酬递增的规模效益,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
(一)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单一,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洞庭湖区由于具有土地、气候、水资源和劳动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成为湖南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养殖基地,每年出产大量水稻、芦苇、苎麻、生猪和水产养殖品。尽管近年来洞庭湖区整体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湖区产业结构单一,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也是一个传统的“粮猪型”产业结构地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体。洞庭湖区23个县市区中,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9.94%、91.01%;岳阳市的岳阳楼区、云溪区、君山区、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汨罗市、临湘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4.09%、71.03%、77.95%、85.99%、72.87%、70.88%、86.97%、80.33%;常德市的武陵区、鼎城区、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津市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3.21%、79.06%、76.52%、84.86%、86.29%、91.04%、91.56%、86.98%;益阳市的资阳区、赫山区、南县、桃江县、沅江市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8.75%、89.92%、80.32%、85.66%、73.53%。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使得洞庭湖区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围绕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围绕农、林、牧、渔业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从农业产业链的上端开始,一直延伸到零售环节,包括提供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是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的连续支持性活动。除常德的四个市县和岳阳楼区以外,洞庭湖区其余各市县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均不到2%,具体如表2所示。
2.农业内部分工不细,社会化程度较低。洞庭湖区和其他农村地区一样,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分配单位,家庭与市场、社会的分工较少,专业化程度较低。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洞庭湖区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分工程度都不高,主要体现在:第一,产前环节中,仍有部分家庭是自备种子,即以往年的产品作为第二年的种子;生产资料中肥料的筹集有些农户家庭仍然是自产自用,基本不具备社会分工性质。这些都影响了生产准备环节分工程度的提高。第二,产中环节中农户家庭与外部交流较少,社会化程度低。邓大才(2006)对洞庭湖区224户农户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湖区水稻生产环节中的播种、施肥、治虫完全由农户自己承担,并指出湖区社会分工程度低的内在原因除了有技术进步缓慢外,农户自己独立完成播种、施肥、治虫还是农民在工作与闲暇、资金与劳动之间的理性选择。第三,产后环节中最重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环节,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农民仍然是一家一户完成加工、运输和销售,直接与市场打交道。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洞庭湖区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形成了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农产品有苎麻、棉花、芦苇、木材、稻谷、柑桔、鲜鱼、鲜肉、蔬菜、油料等,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问题(如畜、禽肉类深加工)没有重大突破,新技术的开发运用滞后,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工艺落后,产品精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只能对农产品进行粗加工,部分农产品仍为产业链低端产品,竞争能力较弱,洞庭湖区农产品加工业难以真正发展起来。以洞庭湖区益阳市为例,截至2009年,益阳市共有农业产品加工业企业2520家,实现加工产值210.5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97:1,远低于国内先进地区的2:1、发达国家的4.7:1③。此外,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来看,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的问题,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较弱。仍以益阳市为例,2009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2家,仅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8.8%,而且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不同程度地存在产销脱节,没有真正结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不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④。
(二)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发展现状产生的影响
洞庭湖区产业单一、农业内部分工不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现状会给洞庭湖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传统农业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除了洞庭湖区长沙市的望城县、宁乡县,常德市的武陵区三县区以外(2009年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343元、8216元、7386元),湖区其余20个地区的农民均纯收入均低于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收入7115.57元,且有12个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钟甫宁教授曾提出,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弹性较低,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难以同时实现。农业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不能够解决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还在于扩大非农就业机会。第二,随着信息和技术的获得、生产资料的购置、产品的生产加工变得越来越难且市场环境越来越变化莫测,由农户单独完成某种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全过程变得很不经济,由“小而全”的农户家庭生产格局导致的农业内部分工不细,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由于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业发展不足,农户产前无法获得有效及时的生产信息,生产跟风效应严重;产后无法找到方便快速的销售平台,流通环节多、销售成本高。因此,易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卖难”现象。洞庭湖区因为产前产后服务业发展不足而屡次出现卖菜难、卖西瓜难、卖柑桔难等现象,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由于食品精加工能力不足,无法对滞销蔬菜和水果进行深加工转化,制成腌制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与水果罐头等,也就不能缓解蔬菜、水果集中上市的压力,更不能增加蔬菜和水果的附加值,难以挽救农民的损失。
三、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思路设计
(一)深化发展食品工业,引领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仅是生产原料、出售原料,更为主要的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别是发展食品工业,参与市场销售,形成产销一体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推动食品加工技术及加工方式不断发展,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链条越来越长,加工环节越来越多,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食品价格中,初级产品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因此,深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为该区域食品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湖区各地区应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打造食品工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通过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积极开发并运用新技术,着眼于新产品、新包装、新风味的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二,合理整合资源,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扩建、改造把零散的、小规模的食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起来形成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食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第三,强化精品名品品牌建设。通过加强现有产品品牌的包装、推广和管理,以好的品牌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美誉度,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推广设施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通过实施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相对可控制的最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分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洞庭湖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其产业结构形式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因此洞庭湖区设施农业发展思路便可从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入手。设施种植主要包括使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连栋温室等智能化管理温室,棚内的设计采用电控装置控制光、温、湿,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术,全程电脑自动控制,培育早熟、无菌、鲜嫩蔬菜和水果。目前在一些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带动基地,如长沙县春华镇西瓜基地、黎托乡草莓基地,浏阳市花木示范园,株洲县设施农业建设基地,岳阳君山区的蔬菜、西瓜等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等,种植项目涵盖蔬菜、瓜果、花卉、苗木⑤。这些都为洞庭湖区设施农业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在畜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型畜禽舍建设方面,包括引入喂料机、粪便处理设备、空间电场防疫系统等。洞庭湖区畜牧养殖品种主要有牛、猪、鸡、鸭、鹅等,对于大型养牛场可以引入自动挤奶、杀菌、冷藏等设备,而大型鸡、鸭、鹅等饲养场可以配备自动孵化设备。在水产养殖方面,设施养殖主要体现在水体实时灭菌消毒和水体增氧,包括引入水体微电解自动消毒设备和增氧机等。
(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保障现代农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农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生产专业化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洞庭湖区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由湖区相关部门组织实行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统一育种和统一育雏所供品种一般是由诸多专家组成评审团通过考察、审议等许多环节才确定的,统一供种从源头抓起,保证了品种在产量和品质等各方面表现突出,能有效地净化育种和育雏市场,改变农户以前自留种(雏)的习惯,提高农户购良种(雏)的积极性。第二,做好统防统治工作。病虫害防治因为技术含量最高、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风险控制最难等原因而成为当前农业生产者遇到的最大难题。专业化统防统治具有技术集成度高、防控效果好、成本低等优势,通过实行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规范田间作业行为,能有效控制病虫害暴发成灾,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第三,加快科技研发步伐,发展农村信息化产业。洞庭湖区相关部门应通过积极开发和引进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各类作物种植管理系统等各类农业应用和信息资源管理软件,建立农产品市场动态数据库,开通移动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立农业信息网等手段为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和农机等领域的政策、市场信息,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第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保险服务。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农户和农业企业资金周转慢,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产业,为其提供信贷服务。而且,湖区洪涝灾害频繁,易受灾害天气、病虫害的影响,保险公司理赔率高,难以承担风险,应探索建立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为湖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四)积极建设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农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农村地区的生活性服务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洞庭湖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形式包括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卫生服务)、餐饮美发业以及文化娱乐产业等。湖区可以通过设立各种老年人活动和教育中心、残疾人康乐中心等发展家政服务业,提供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康复医疗等。在湖区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建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和一些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场所(乒乓室、篮球场、健身场)发展文化娱乐产业,方便农民读书看报、学习科技知识、进行高雅健康的娱乐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值得说明的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本身,但是它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五)发展农村物流产业,提升现代农业
农村物流网络是贯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桥梁和纽带,发达的农村物流产业能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确保生产资料能够质量可靠、价格稳定并且方便快捷地供应到农民手中,促进农产品能够顺畅高效地进入终端市场和消费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条件。洞庭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向全国提供大量的粮、棉、鱼、油、肉、蛋、奶等农产品,为了使湖区农民获得销售农产品应有的利润,增加收入,必须完善流通产业链条,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培育流通主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其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第二,依据洞庭湖区总体规划和各县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并完善本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发展规划,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格局。第三,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扩大对接规模等。
(六)发展农业旅游业,拓展现代农业
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形式,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通过科技成果展示、农事体验与教育、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以及农村疗养康复度假等农业旅游活动形式,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农村放松心情的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设施与条件,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农业旅游通过旅游与农业的渗透结合,使旅游不断向农业产业部门延伸,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建筑、农产品加工、农村餐饮、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丰富农村的产业形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的转换和升级。洞庭湖区是我国少数几个光、热、水、土地资源都具有优势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事活动所形成的秀美景色都可成为农业旅游的项目。且洞庭湖区潜力巨大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国家利好政策等都为其发展农业旅游提供了机遇。洞庭湖区发展农业旅游的具体思路可以为:提供农事体验项目(土里种菜、地里采瓜、赏花采莲、垂钓、摘芦苇叶、包粽子等),设立农家宾馆(形成以钓鱼休闲、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的“农家乐”特色),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建立农史馆(展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和传统的农耕农具等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
四、实现洞庭湖区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的保证条件
(一)加快发展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在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服务中心,是城市之尾和农村之首,是广大农村和大中城市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繁荣和发展,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依托。洞庭湖区是我省重要的城镇群体之一,现有省辖市3个,县与县级市16个(不含7个市辖区),建制镇227个,已初步形成了以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县和县级市依托、以一大批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但是由于洞庭湖区河网密布、交通网络断点较多,以致城镇集约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且小城镇农村化现象突出,服务水平偏低。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将具有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人口集中等特点,并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洞庭湖区自然、资源、人文等优势的特色小城镇,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农村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周围其它小城镇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比如,宁乡———长沙的重要卫星城,该县农业基础好,养殖面积大,区内公路四通八达,水运以湘江为主,交通便利,工业生产中以铜官的制陶业和丁字湾的石材业闻名;桃源———位于沅水中下游,是我省粮棉油生产基地县之一,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之一,并且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沅江———属于滨湖地区,域内水陆相间,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芦苇种植面积大,是全国造纸原料的重要基地;华容———环洞庭湖区北部的地方性中心城镇,农业基础好,洞庭大桥的建成能为该县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集中精力积极发展这些具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地方性小城镇,建成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的农村区域性中心,有利于促成洞庭湖区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洞庭湖区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农业资源,洞庭湖区在国家的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提出:“洞庭湖区应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带头地区之一,并将是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洞庭湖区列为全国9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并提出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高产稳产淡水水产品基地。但是,洞庭湖区仍处于产业层次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农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内部结构不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为了促进洞庭湖湖区产业结构比例逐步合理化,国家必须进一步通过运用合理的政策对某些能够吸纳足够富余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的经济活动给予适当支持,比如,对具有高附加值、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发展的目的。此外,为调整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必须研发、运用和推广新农机具,必须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国家政策与财政资金的支持。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足,发展现代农业在劳动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经营素质不高。农民是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必然导致农业知识缺乏,制约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制约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制约农民的创业能力,不利于农民收人的增长。因此,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民。为了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对留在农村中的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以项目为支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要鼓励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作者:叶慧敏李明贤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女子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