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方棉花产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范文

地方棉花产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棉花产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地方棉花产业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

2008年以来豫东地区棉花产业受到金融危机、打工经济、生产资料涨价、机械化程度低、灾害性天气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植棉面积大幅下滑,单产下降,总产减少。由于2011年受自然灾害和价格的影响,豫东地区的棉花种植可能会经历又一次面积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本研究通过对豫东地区棉花产业形势分析,提出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的对策和建议。

1豫东地区棉花产业形势

2012年棉花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国家棉花产业体系豫东综合试验站2011年11月9-10日对太康县6个乡镇,41个行政村,214个农户抽样调查,2012年意向植棉面积较2011年减少31.52%。对扶沟县6个乡、镇18个行政村、540户的抽样调查,2011年麦播面积248.53hm2,其中预留棉行折合面积55.02hm2,比2011年减少了13.4%。

1.1子棉售价低而不稳,同比大幅下降。至2011年10月30日,全国子棉售价为8元•kg-1,同比降幅达27.1%。河南更是有价无市,农民观望、商家不收,大大挫伤了棉农植棉积极性。

1.2植棉比较效益低。麦棉套种与两季纯粮食作物相比没有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生产条件好的田块,种棉效益还不如种粮。据太康棉办调查,2011年棉花子棉产量2625kg•hm-2,按目前子棉售价8.18元•kg-1,棉花产值21472.5元•hm-2,扣除成本15733.95元•hm-2,纯收益5738.55元•hm-2,较2010年减少8479.05元•hm-2。2011年玉米平均单产7275kg•hm-2,目前售价2.1元•kg-1,产值15277.5元•hm-2,扣除成本5040元•hm-2,纯收益10237.5元•hm-2。可以看出,植棉效益已经明显低于种粮效益。如果种植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效益会更好,植棉的比较效益则更低。

1.3打工经济影响,青壮劳动力短缺。据太康县劳动局统计,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42万,占全县富裕劳动力总量的89.36%,而且外出务工者95%以上是青壮年劳动力,留下的多是老弱及妇女,所以“一麦一豆”、“一麦一玉米”等省力、省工、管理粗放的种植模式比较普遍。另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国2亿多农民工中,超过9成的新生代农民不愿意回农村种地,更不愿种植费工费时、精细管理的棉花。

1.4棉花周期长,费工时,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种棉花从营养钵育苗开始到拔棉柴后拽桃剥花,历时7个多月,劳动繁琐,费工费时。据太康县物价局对95户农户定点调查统计,目前棉花生产用工385.5个•hm-2,玉米99个•hm-2,小麦62.85个•hm-2,大豆63个•hm-2。过多的用工大大降低了农民植棉积极性。同时,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棉花整个生长季节的栽培管理仍然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广大农民有“只要种上二亩花,一天到晚进不了家”的说法,与农民“既要省力,又要得利”的种植理念相悖,农民根本不愿种植棉花。

1.5生产资料涨价,物化投入增加。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幅度相对较大,尤其是2011年,化肥价格较2010年上涨34.8%,柴油上涨21.1%,种子、农药、农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太康棉办调查统计,2011年每公顷棉田物资投入5673元,玉米投入2542.5元,大豆投入1174.5元。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使植棉物化成本持续攀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棉花生产的发展。

1.6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棉花是喜光好温作物,洪涝灾害对棉花产量、品质影响较大。2003年以来,豫东地区涝灾频繁发生,棉田内涝严重。据气象局统计,2003-2011年,棉花生产季节(4-10月)平均降水798.6mm,比常年(1971-2000年)的729.9mm多68.7mm。而且,降雨过于集中,灾害发生频繁。2011年9月降水量218.6mm,常年降水量仅为69.5mm,增加151.9%。2010年8月降水量306.7mm,常年为109.7mm,同比增加197.0mm。连年生长季节的较多降水,使得土壤湿度大,各种病害发生较重,而且内涝多发,棉花单产长期低而不稳,植棉效益低,严重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也是棉花生产滑坡的原因之一。

1.7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不够,关键时刻临时收储作用不大。除棉花良种补贴外,今年国家又出台了棉花收购(收储)保护价,但是目前平均收储价为18797元•t-1,比临时收储价(19800元•t-1)低1003元•t-1,低约5%,没有起到应有的调控作用。这是当前内地“卖棉难”重要原因之一。1.8棉花生产和栽培技术问题。一是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地块排灌条件差,一遇强降雨容易形成涝灾,导致低洼棉田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二是棉花预留棉行过窄。由于农民惜地,麦挤棉现象普遍。三是管理粗放。由于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和老龄化,致使棉田管理粗放,部分棉田不中耕,不灭茬,不封根培土,旱不浇,涝不排,治虫不及时,化控不合理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产量的提高。

2稳定和发展棉花生产的对策和建议要实现棉花生产的恢复性增长,振兴棉花产业,必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优化布局,加大投入,稳定面积,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为此,特从政策扶持和科技投入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2.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提高棉花良种补贴标准。随着物价上涨和棉农期望值的提高,4年前定的棉花良种推广补贴225元•hm-2补贴标准,现在225元买不到种一公顷地所用的棉种,已不能有效调动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应适当提高标准。此外,要安排一定的棉花杂交制种良种补贴,降低杂交种子价格,推广普及棉花杂交种。(2)稳定和提高棉花收储保护价。今年国家出台了19800元•t-1皮棉收储最低保护价,相当于每千克子棉8.4元,远远低于棉农的期望价,对拉动棉花生产的作用不大。建议棉花收储保护价提高到22000元•t-1,保证棉农的植棉利益,调动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3)健全棉花保险机制。棉花生产周期长,自然灾害多,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棉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虽然国家实行了棉花保费补贴,但是标准偏低。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棉花保险的支持力度,提高棉花保费补贴标准,帮助农民防范棉花生产风险,保障棉农收入。(4)对棉花生产实行综合直补。要像扶持粮食生产一样,对种棉农户实行综合直补,并与配方施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结合起来,集成用于棉花生产,强力推进棉花生产。(5)改善棉田生产条件。建议国家出台政策,进一步改善棉田生产条件。首先,要不断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次,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

2.2加大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推广力度。(1)推广轻简栽培和机械化植棉技术。生产上要大力推广棉花无土育苗、全程化调化控、化学除草、适当稀植等轻简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移栽、施药,同时,积极扶持“地保姆”式农民专业合作社,降低植棉劳动强度。(2)推广大苗移栽棉。大力推广生育期115~120d的杂交棉品种,把麦棉套种改为麦后大苗移栽,不仅能使小麦增产20%~30%,而且方便小麦的机械作业;同时,由于错过了棉花“两萎病”和棉铃虫等主要病虫害的适发期,防治费用和用工相对减少,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推广棉花与经济作物的高效立体套种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广大蒜、西瓜与棉花套种,小麦、西瓜、棉花套种,小麦、棉花、蔬菜、西瓜套种模式。提高植棉经济效益。